第一百二十三章 開放鹽鐵
(……)眾人又提起了興趣,天下生意很多,但穩賺不賠的買賣卻少之又少。其中一個商人問道:“卻不知道大人所說的是什麽樣的生意?”
黃宗羲微微一笑,“鹽和鐵。”
眾人嗡的一聲,頓時炸開了鍋,連於成龍和陳名夏也微微有點吃驚。
要知道,鹽鐵官營是曆來規製。在舊明,僅鹽稅收入基本上占了大明賦稅的半數以上。周顯據有山東之後,更是下令由山東巡撫衙門直管膠州鹽礦。通過罷黜貪墨官員,擴大膠州鹽礦的規模,每年光鹽引收入就有數百萬兩白銀。
鐵稅的收益沒那麽高,但卻是打造兵器所必需的材料,官府管製曆來嚴格。特別是此刻,天下大亂,平時連鐵匠鋪都納入管製之中。
但此刻黃宗羲卻說官府想要把這兩個,一個高獲利,一個高管製的當作生意來交給他們這些商人來做。
他們首先感到的不是興奮,而是不敢置信,還有些隱隱的恐懼。
“對,就是鹽和鐵。”
黃宗羲又強調了一句,他掃視了眾人一圈,朗聲道:“我也沒想到督帥會這樣做,但督帥所說的句句在理。鹽礦開采不易,耗資本就頗大,再加上鹽稅加成,最終到百姓手中時價格已是天價。很多百姓吃不起鹽,也不敢多吃,導致身體虛弱。督帥之所以放開此項,就是想把鹽價壓下去,讓這必要之物變成人人可食之物。”
“而鐵,除了能製作兵器外,還能製作耕犁、鋤頭、鐵鎖等。督帥放開此項是為了鼓勵你們製造出更便利的日常用具,最主要的各種農具,使之更加好用和便利,以使耕地變的不那麽困難。放開這兩項,和金錢無關,隻和普通百姓有關。有了充足的食鹽,他們的身體就不會虛弱。有了更為便利的工具,他們可以更好的過活。”
於成龍輕輕的點了點頭,沒有言語。
陳名夏讚歎了一聲,“督帥真仁義也!”
黃宗羲看向眾人道:“官府會在各州縣設立商鋪,以原先價格的五分之一售賣食鹽,而同時可以以原先價格的六分之一出賣給你們。至於你們販運到什麽地方,定價多少,都由你們做主。但在我軍所控九府之內,你們的售價不能比商鋪的價格高出兩成,否則將永遠喪失從官府購買食鹽的資格。”
“現在山東的鐵礦大部分由官府直管,剩餘的一小部分的情況比較特殊。在座的,如孟掌櫃,刁掌櫃,還有其他的幾位掌櫃。當時都和官府簽訂了協議,獲得了礦場十年,乃至二十年的開采權。之前所有開采出來的鐵礦都由官府收購,然後經過提煉之後打造成兵器或其他。今後再無這種限製,你們開采的鐵礦石可以直接售賣給其他掌櫃。當然,諸位也可以直接向官府所控的鐵礦購買。至於價格,到時候再定也不遲。”
看黃宗羲停下,看向他們,其中一人站起來道:“大人,我們若購買這鐵石,我們能打造什麽,不能打造什麽啊!有沒有什麽限製?”
黃宗羲淡淡笑道:“限製嗎?倒也有。一,不得販賣鐵石到九府之外,尤其是賣給敵軍。二,除非官府準許,否則不得用這些鐵石打造兵器。這兩個簡單要求,我想在座的諸位也都能理解吧!”
又談了一會,黃宗羲明顯已經有點疲憊,擺手道:“今日就議到這裏吧!我已令人設下宴席,諸位先去吃飯,今晚好好歇息一夜。若是無其他事,你們便可以回去了。我會派人和你們一起,若是還有不懂的地方,你們可以向他們發問或者直接來找我。同時,數天之後會有一份新的報紙印發,名字就叫貿易周刊,主要介紹貿易有關的各種事情。諸位可以關注一下,說不得就會從裏麵發現什麽新的商機。諸位掌櫃還可以自己寫文章,說自己對貿易的看法和想法,然後我們會選用優秀的刊發。”
看著即將散去的眾人,於成龍突然站起來,輕輕的“咳”了一聲。聲音不大,但足以令周圍瞬間安靜了下來。他掃視了一圈眾人,語氣十分平靜的說道:“本來,你們這次議的事和我無關,我也不應該前來。但今日我來了,自然是有事。而之所以等到現在,也是為了顧全太衝所謀求的大局。”
當於成龍來時,黃宗羲心中就知道他定然是有事。以他的性格,能等到此時才發難,已是極大了給自己麵子。
黃宗羲抱拳致謝,淡淡笑道:“北溟,有什麽話你盡管說,不用再顧及我這邊了。”
於成龍微微點頭,接著說道:“我乃山西永寧州人,為何會流落到山東?在座的諸位應該也有所耳聞。滿清殺入關內,官軍不能抵擋,各地隻能緊閉城門自守。但堅固的城池畢竟有限,裝不下所有的人。滿虜,關外蠻族,入關之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而其還想將漢民遷入遼東給他們充當奴才,我便是其中的一員。
“要不是周督帥出兵,我此刻或許已在遼東,在那苦寒之地開墾耕種。遼東的條件苦成什麽樣子,你們不完全知道,但總應該聽說過吧!在那裏,冬季向外潑一瓢水都能直接凍成冰柱子。在外行走一段時間,手腳都能凍僵。最難堪的是滿虜還要求我們剃發為奴,連妻女都可以隨他們任意欺辱。你們想過那樣的日子嗎?想去當滿虜的奴才嗎?”
於成龍掃視眾人,雙眼裏滿是怒氣,“我知道你們是商人,重利勝於一切,但你們總該知道什麽錢該賺,什麽錢不該賺吧!難道你們像那些晉商一樣,為了銀子留下千古罵名嗎?你們最可恨的是為了那點銀子,不僅會拉上自己做奴才,還想拉上我們所有人當奴才。這樣的人,殺了你們都不解恨。劉啟財、張邁文,你們說,是也不是?”
於成龍厲聲嗬斥,聲震四野。
眾人來回張望,最後目光落在於成龍所提的劉啟財和張邁文兩個人的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