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 激烈廝殺3
雖然目前北直隸地區還未形成如李自成、孫可望那樣的巨賊大寇。但此刻的北方猶如一個很大的蠱坑,裏麵裝的都是餓瘋聊人,最後能活下去的都是強者。如果不能盡快解決糧食的問題,遲早會出現像李自成那樣的強大勢力。
李自成實力再強,也隻是在河南、陝西、湖廣一帶活動,而北直隸卻是大明統治的核心區域。一旦失陷,後果將不堪設想。
目前的大明,在周顯眼中,就像一個內部已經被完全掏空的巨人,隻有幾個強壯的觸手還在竭力支撐。
在這些觸手中,孫傳庭所率的大軍無疑是最大的一個。接著是吳三桂、左良玉、秦良玉,還有在揚州與孫可望對峙的那一大窩。而周顯,是較為獨特的一股勢力。他所率的總兵力已過五萬,但分散在遼東、朝鮮、山東等地。兵力無法集中,麵臨的敵人又十分強大,難以形成絕對的優勢。
崇禎帝也看到了這點,他下旨要周顯盡早平定劉澤清之亂,然後調兵北上,衛護京師。對於周顯,他在旨意中沒有過多的指責,卻詢問周顯能否將遼南和朝鮮的兵員盡數調回,他已經準備完全放棄遼南和朝鮮了。從中可見,目前的崇禎帝已經慌亂到了什麽地步。
在朝鮮的林慶業,崇禎帝指揮不動,但黃蜚卻是崇禎帝直接一步步提拔的。如若崇禎帝繞過周顯親自向他下令,黃蜚十有八九會聽令行事。
如果真發生預想的那種情況,周顯阻止或是不阻止都有問題。金複二州是好不容易收回的,他當然不願這樣放棄。但京師,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比遼南和朝鮮更加重要。真的京師危急,周顯或許也會選擇從各處調兵。
周顯思考良久,覺得隻有依靠自己目前的兵力盡快擊敗劉澤清一個辦法。
在此之前,周顯之所以選擇與劉澤清在長山對峙。除了兵力不足,他沒有取勝的把握外,還因為他一直在等從津上岸的那支奇兵的消息。但那邊傳來的最後消息是,韓括將他們送上了津港口後,已經依令前往呂四港。
從那時在現在這麽久,高奇他們一直沒有消息傳來。這要麽是中間出現了什麽變故,要麽是他們隱藏的太好,沒被叛軍發現蹤跡。不管怎麽,在這個時候,他們很難影響戰局,一切都隻能靠眼前的這點兵力了。
而問題的關鍵是,劉澤清知道與他對峙的官軍兵力。要想取勝,並不那麽容易,除非能瞞過劉澤清。
而周顯的計劃是,如若劉澤清選擇在白撤離,他便尾隨在他的後麵,盡可能的對他多造成一點折損,然後再到濟南城下與之交戰。而當知道劉澤清想趁著黑夜逃走時,周顯就決定進行一場豪賭。除了選擇在正麵與他硬碰硬外,還派出七支千人隊,從各處襲擊叛軍,造成官軍兵力充足的假象。
如若劉澤清有足夠的魄力,就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在官軍進攻的時候放棄西撤,與官軍直麵相戰。這本是他在長山一直想做的事情,隻不過之前官軍占據險地,不與他交戰。但他趁著黑夜撤離,並讓梅應元率部殿後,是想盡可能的想降低損失。而當發現前有攔截,後有追兵的時候,他心中就開始犯嘀咕。
當梅應元被擊破之後,他徹底膽寒,因為他不敢想象周顯膽敢以現有的兵力發起進攻。而且在黑夜裏看不清狀況,他又聽到到處都有官軍的動靜,他首先想到的是周顯將在遼南的大軍秘密撤了回來。一想到這個,他就渾身發抖,連一點交戰的勇氣都沒有,
雖然後來劉澤清發現,官軍的數量並不如他想象的那麽多時,他也產生了一些懷疑。但他沒有那個膽量與官軍決一死戰,且他心中知道自己軍心已散。在這個時候,他不僅沒有指揮大軍反擊,還加速向西撤退。
正麵猛烈攻來的官軍使劉澤清膽寒,從各處穿插過來的七個千人隊令他猶疑,而黑夜讓他完全摸不清狀況。劉澤清的無能超過了周顯的想象,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組織起一次像樣的反擊,隻知道亡命向西逃跑。
周顯本來預留兩千人,一直緊隨著交戰的兩軍,沒有參戰,就是為了防備劉澤清的反擊。但事實證明,是周顯多想了,他的無能超乎了周顯的意料。
此刻,當看到劉澤清舍棄大隊人馬,又向西逃去時,周顯心中明白劉澤清是徹底完了。他扭頭向後下令道:“白總兵清理好眼前的叛軍還需要時間。沈瑞卿,劉廣利,你們兩個領著現有人馬去追擊劉澤清。你們人數太少,不要追的太緊,隻用擊殺落隊的叛軍,不斷給劉澤清施壓即可。最後隻要不讓他逃進濟南城,你們便是大功一件。”
兩人拱手應是,領命離開。
周顯轉向陳鋒道:“你去找武誌英,告訴他不必在這裏與叛軍糾纏了,立即趕回濟南與李開會和。”
陳鋒問道:“二公子,那您呢!”
周顯扭頭向後,他的身後還立著兩總旗,七十二個親兵。夏舒離開的時候,周顯讓他帶走了一旗的親兵。後來,顧炎武前往南方,周顯又派了一旗的親兵保護他。最後,周顯身邊隻剩下一旗,三十六個親卒。
後來,李開聽聞之後,從勇字營挑選了一百精卒,讓他們保護周顯。但最後,周顯隻留下了一旗士卒。人數總共雖然隻有七十二人,但每個人都有馬,配備著最好的武器和裝備,各個都能以一當百。周顯想了想道:“剩下的人全部上馬,隨我趕往曆城。集結大軍,再給劉澤清致命一擊。”
馬蹄疾馳,一路向西。
看著敗退下來,四散逃跑的叛軍潰卒,他們理也不理,急速飛馳,將那些人遠遠落在了後麵。這些殘兵敗將,如果給他們時間,他們會重新匯聚到劉澤清那裏,但周顯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