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科技改變的,不止生活,還有人心(上)
徐永全和趙文禮等人不在西雅圖的日子裏,劉世傑帶著穿越眾,還是做了不少事的。
首先,他們開設了這個世界的第一家火柴廠。
象火柴這種東西,隻要捅破了那層窗戶紙,那就很容易進行操作了。對於穿越眾這種擁有各種專業知識的人們來說,製造火柴這種小東西,不過是讓他們小試身手罷了。
但是,別看這麽不起眼的小東西,卻是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他們自己生產的火柴,如今不僅供著自己需要,還供應著北美大陸其它國家的人民。
聖安納的得克薩斯共和國人民,因為他們和共和國良好的關係,就享有著這種優惠,而美國人要想用,得想辦法從得克薩斯共和國的商人那裏高價購買。
這次遠行,陳衛東帶了一百箱,二萬盒這樣的火柴,隻要到了那邊,不要貴了,就按按二十兩銀子一箱批發出去,二千兩白銀,不算多,但絕對是讓滿清人民趨之若騖的東西。而且,賺回運費也絕對是綽綽有餘了。
因為如今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們,都是用火石取火,更原始的,他們甚至會鑽石取火,而這種攜帶方便,價格便宜的火柴,而且隻要是人類都需要的必需品,隻要到了滿清那邊,無疑會受到極廣泛的歡迎。
用將小木棒浸在磷和硫化物的混合物中,晾幹,再在塗有紅磷的火柴匣上摩擦取火,對於楊金誠這種化學高材生來說,根本不是個事。
還沒有得到電力,所以還不能使用電解的辦法,楊金誠通過幹餾綠釩石得到了最原始的硫酸,幹餾硝石得到了原始的硝酸,三酸,他們自己整出了兩酸,也意味著,共和國的化工業,也邁開了堅實的第一步。
再下一步,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將這種生產量產化,然後最迫製的就是,和穿越眾生存環境和空間休戚相關的硝化炸藥。
加工和自己穿越時一樣的槍支和子彈,還需要點時間,但用硝化火藥卻可以製作簡易的手榴彈和地雷,自己現在人手不夠,也隻有寄希望這種超乎這個時代的大殺器來保護自己了。
接下來下一步的動作,是想辦法把電整出來,用電解的辦法大量的製造燒堿,有了燒堿,直接把侯德榜的化學製堿法拿來一用,就可以生產大量的生活用品了。楊金誠的專長是化工,所以,這段時間他也在緊緊催在洪再清的屁股後麵,天天催著問他要電。
洪再清當兵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高中生,不過是愛好搞點小發明罷了,對於電力,其實也沒有親自操刀過,可如今要把共和國的發電重任壓在他身上,不禁讓他也是感到頭如鬥大,壓力山大。
但這也是關乎自己這群人生存死亡的大計,洪再清就算知道再難,也隻能硬著頭皮上。
其實在這個時代,歐洲人法拉第已經發明了電了,但這種東西人家是一定會對自己保密的,他們要想擁有,隻得自己去弄。
他已經找到了合適的磁鐵,也用手工的辦法拉出了幾百米的銅線,他隻要讓磁鐵通過連線的電線圈,通過電磁感應的作用,他發現,已經沉寂了兩年的平板電腦有了充電的顯示。不過,這種電流很不穩定,隻充了一會就停了,平板電腦再次陷入了黑暗。而洪再清,也不得不再次陷入了沉思。
如今不僅要把電發明出來,還要想辦法通過火力的辦法,讓電能夠大規模的應用起來,這個任務,讓洪再清越想越帶勁。
除了酸堿之外,搞陶瓷的張斌,看樣子在北美是很難從事自己的本行了,於是,閑得蛋疼的時候,他便用石英砂和天然蘇打,燒出了帶綠色的玻璃,因為原材料的原因,玻璃不是很透明,但絕對比歐洲的已經好好了很多了。
這東西現在還珍貴著,不敢拿來裝飾窗子,因此,他們除了用玻璃塗上水銀製作了許多小鏡子售賣之外,還用玻璃做成了燈罩,用了玻璃的燈罩的煤油馬燈,讓晚上做事的人們,多了許多方便。
其實馬燈的雛型早在宋時就在應用了,不過那時候叫宮燈,裝飾的作用更大於實用,擋風的也隻是用紙,不但怕雨,而且不夠透明,如今裝上玻璃,燈火立即變得通明,還能在雨天使用。
穿越眾來到了這裏之後,沒有電力,尤其是晚上隻能點煤油燈火,連個出個門連個手電筒都沒有,確實讓他們感到了極大的不便。如今,煤油馬燈的使用,也讓他們感到了小小的平衡。
這些穿越眾也帶了一千盞去滿清,自己人每個人都留兩盞使用。雖然賺錢重要,但怎麽樣也不能苦了自己不是。
一千盞,這個本來還要過七八十年才能產生的東西,應該能賣個好價錢。
倒是不知道,這些新鮮的東西送到了滿清,滿清的人們還會管這些叫洋火、洋油、洋燈麽?
早在東京的時候,穿越眾便已經燒製出了水泥,如今,到了西雅圖之後,他們更是可以大批量的開始生產了。
紅磚和紅瓦的製作,全部承包給了奧克佳的建築公司製造,印第安人有足夠的人手,也有一把力氣,這個再說也簡單,倒是符合他們目前的能力和水平。
但水泥在現在還能為穿越眾帶來利潤的產品,則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粘土和木材構造的房屋,自然讓曾經的建築高材生馮子材無用武之地,來到了西雅圖之後,他隻好從頭做起,組織了三十幾名印第安漢子成立的北方水泥公司,如今已供應著整個西雅圖建築的水泥需要,但因為設備的效率低,仍然是遠遠的供不應求。
除了初期的粘土木材構造房屋之外,如今新建築的房子,已經全部改由紅磚和水泥建造。而座落在新規劃的西雅圖正中心的三層的議會大廈,便是穿越眾在北美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
搞陶瓷的張斌,除了玻璃之外,也在金山成立了金山水泥廠。玻璃和陶瓷,都是矽酸鹽,不算跨領域發展,不算不務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