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南下宣州
別裏古台很享受在遼西的日子,在他看來,在這裏既不用忍受草原荒漠的苦寒,又可享用到漢地與高麗的各種供奉。除了表麵上對斡赤斤家族人盡可能的尊重之外,他可以盡情地享受權勢給他帶來的快樂。
因此,別裏古台輕易不肯外出領兵,雖然他在遼陽總共隻有三千的兵力,也從來沒想過要去擴招軍隊。他知道,窩闊台汗讓他移駐遼陽,無非是在這裏安置了一個軟釘子。一方麵,是將東遼軍從其發家之地遼陽遷走,以免坐大;另一方麵也是有防備斡赤斤勢力南下的意思。
憑著手頭的三千人馬,別裏古台肯定是打不過東遼軍的,斡赤斤他更不敢惹。別裏古台也就沒了對外擴張的念頭,於是便安安心心地在遼陽呆著,當一個安樂王爺。
本意上,也速不花是根本不想出兵高麗的,隻是這次斡赤斤親自出麵,讓他無法拒絕。因此他隻能拉出一千五百兵馬,隨隻不幹出征。一路上,無論是行軍線路還是戰略意圖,他從不提任何意見,對隻不幹的任何指令與安排都一一遵照執行。
但是,到了鐵州之後,也速不花便意識到了麻煩。
與也速不花一起意識到危險的還有東遼軍的千戶李琬石。
當年,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遼東的耶律留哥起兵反金,並重建遼國,被成吉思汗封為“遼王”,其屬下的軍隊被稱為“東遼軍”。
耶律留哥雖然是契丹皇族之後,手下將兵卻基本源於奚族,隻是外人現在根本無法區別奚族與契丹之間的區別了。
作為最早投靠蒙古人的遼東勢力,東遼軍隨著蒙古人征戰四方,不但幫助蒙古人完全擊垮了蒲鮮萬奴建立的“大真國”,還多次隨蒙軍各個統帥南征高麗。算是現在隻不幹部中,對高麗情況最為熟悉的一支軍隊了。
東遼軍領軍千戶李琬石,用非常肯定的語氣告訴撒吉思,這絕對是高麗人的一個大陰謀。
高麗北部有八成的地方都處於崇山峻嶺之中,隻有他們一路行進的西海岸這塊狹長地帶,才適合於騎兵作戰。在這樣的地方,便有再多的高麗兵馬,都擋不住蒙古騎兵一擊。因此,次數蒙古南征,沿海的這些城市總是最先被蒙古軍隊打爛。
鐵州到嘉州之間,是高麗平壤以北最為難行的一段路。山林之中,別說騎兵,就是步卒的行進都極為困難。要是沒有熟悉地形的人領路,一旦進去,很可能就會在山林之中迷失方向。
李琬石的判斷是,高麗兵應該會在鐵州以南的某處山林之中設伏,利用崎嶇山路與紛雜水道,來最大地發揮他們的優勢。蒙軍一旦進入山地後,缺少了騰挪空間,一旦被困超過十天,糧草用盡之後,便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地。
聽了李琬石的意見,撒吉思開始勸隻不幹退兵。隊伍因此在鐵州城下滯留了兩天時間。
撒出去的蒙古遊騎,依然沒有找到任何高麗兵的動靜。
正當隻不幹也開始猶豫著是否要退兵的時候,東真軍的信使終於找到了他們,並送來兩個消息。
一個消息是東真軍與稿城軍配合,已經攻下了朔州城,在朔州城休整之後,將盡快整軍南下,準備攻打龜州。第二個消息是提醒隻不幹,高麗兵很可能在宣州聚集兵力,圍攻隻不幹部。
宣州,正好處於鐵州與嘉州的中間位置,也是自鐵州南下嘉州的必經之路。
無論是列陣會戰還是攻打城池,隻不幹覺得都沒有任何問題,他擔心的是半途被高麗兵設伏突襲。既然已經判斷出敵軍的意圖,他便覺得心下大定。而且,東真軍已經攻下了朔州,收獲必然豐盛,作為主帥的自己,如果就這樣兩手空空北撤,實在顯得有些丟人。
於是,隻不幹再不顧其他部隊的反對,拔軍繼續南進。
出鐵州不久,道路開始坑窪不平,引著蒙古軍隊直入山林。
山勢並不高,但是山形陡峭,人馬難行。偶爾經過山頂,還能隱隱望見西邊的大海,以及海上依然的點點船帆。
山林之中,蒙古人終於發現了高麗斥侯的身影。但是,在這種密密叢林中,蒙古騎兵的優勢完全被遏製住,要想攔截或捕殺高麗斥侯,成為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隻不幹隻能加派遊騎,盡可能擴大防護範圍,尤其是保證後路不會被高麗軍包抄。
不過,高麗斥侯也不敢過於接近蒙古大軍,隻是在側麵遠遠地探視,一旦蒙古騎兵追擊過去,立即轉身便逃。
蒙古後路遊騎一直放到三十裏之外,始終沒見到有任何的高麗部隊存在。
鐵州到宣州,其實路途並不算遠,也就六十裏的路程。但是,高麗兵以破壞道路的方式,盡一切可能地阻緩蒙古人的行軍速度。
本就坑坑窪窪的道路,還常常被挖斷,或是在路上出現巨石擋路,或是從密林中飛出數支冷箭。一路上,蒙古兵倒是沒有多少傷亡,但人馬俱疲,蒙古軍仿佛進入了一片泥沼之地,越陷越深。
所有人都已經明白,高麗人會在前方的某一個地方,張著一個巨大的口袋,等著他們鑽進去。
要不是身處異國,無處可逃,起碼那些每天最為勞累的漢軍早已逃走了一大半。這些人不僅要伺候所有蒙古人每日的飯食,還要負責沿途修路架橋。幹的是最累的活,吃的卻是最差的糧,而且連訴苦的機會都沒有。一個個已經被折磨得如同行屍走肉。
但是,隻不幹卻開始興奮。
高麗兵的動作越大,說明前方的宣州越不可能是個空城。一旦攻下城池,部隊可以得到補給,也不會讓自己空手而返了。
至於宣州城的高麗守兵,在隻不幹眼裏,都隻是土雞瓦狗的存在,根本沒放在他心上。
五天之後,當蒙古軍隊終於看到破破爛爛的宣州城時,幾支部隊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反應。二千多漢軍已經形如流民,東遼軍開始進入戒備,遼陽軍卻似乎沒啥反應。
隻不幹則激動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