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福星
一個城市的長遠發展,豈能單純的僅僅指望“房地產業”呢?
“房地產”的發展,在短期內確實可以拉動本地的GDP的數據。能讓形勢看起來一片大好。
然而,房子畢竟是要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房地產的“泡沫”一旦形成的話,本地房價被拉抬了起來,真正沒房住的人反而買不起房了。
一方麵房價年年上漲,另一方麵,沒有企業到本地投資,導致沒有足夠的用工崗位釋放出來,人們沒有合適的工作,沒有收入來源,隻能“背井離鄉”到外地謀生。
這樣的“二線城市”哪怕規模“攤”得再大,那也是不健康的,帶著“畸形”的。
但那些都不是女護士需要發愁的事兒。她也完全不關心。
女護士隻知道,因為“二線城市”不斷的擴大“城區”麵積,當年郊區的土地,如果是大單位要“拿地”的話,價格相當便宜。比如她所在的那所本地的“三甲婦幼醫院”,就用極低的價格,在郊區地帶拿下了近200畝的地塊。興建“婦幼醫院”的分院。
就是那樣一次三甲婦幼醫院的“擴建”,醫院才需要麵向社會招聘更大的醫生和護士。
女護士也是借著那次的機會,成功的入職了三甲醫院。
這一做就做了差不多10個年頭了。
她工作穩定,收入也穩定,當然不願意再換新的工作,折騰來折騰去的。
她要求“鍾家小兒”返回到“二線城市”來工作,也是真心想跟他一塊好好的過一輩子。
“鍾家小兒”經過強烈的思想鬥爭,終於還是回到了生活了20餘的“二線城市”去了,借助父親鍾任的人脈,供職於除了“子報”以後,廣告收入可以列入當地第二多的“報社”。
小夫妻倆打算要好好在“二線城市”生活下去。恰逢這個“二線城市”在“攤大餅”的擴大城區麵積,上邊負責的人,似乎也覺得隻是改一改“行.政區劃”就算是擴大了城市,有點“太假”,太過安逸了。但財.力方麵又難以支撐各種投資和拔款。想要引來外邊的錢來發展吧,又沒那麽容易“招商引資”啊。
想來想去的,“二線城市”的頭頭們,就想出了一個還算“切實可行”的招數——動員轄區內的大單位們,積極到郊外新開發的“新區”去拿地建“分部”啊。
像“大醫院”可以建“分院”,“大報社”可以建“某某分社”,高等學校則可以在新區建“某某校區”……都是“分部”的性質嘛。
如此一來,起碼可以給新的開發區帶去一些新的“基建項目”,不至於看起來“一潭死水”似的。
得益於各個大單位的“擴建”,女護士在單位內屬於工作10年的老員工了,有資格參與“集資建房”的帶著福利性質的好事兒。
本來嘛,三甲醫院此番“集資建房”的對象,百分之九十以上隻針對本院的“醫生”,隻有這些醫生才有資格“集資”來建房。護士的職業,相對於醫生,那流動性就太大了。而且感覺招護士比較容易招,沒太大的技術含量,單位的決策層本來也不打算給護士們參與“集資建房”的資格。
結果呢?
有許多在該單位工作了數十載,都快到退休年齡的老護士們,一塊到醫院的“決策層”去“陳情”。
為了安撫人心,院方的“決策層”最後還是拿出了大約百分之十的名額,讓老資格的護士們,也能參與到“集資建房”的活動來。
針對本院的護士們的條件及方案,幾經改動,最後決定,必須是工齡在10年以上的護士(包括10年),才有資格參與分房。
這女護士剛剛符合分房的條件和資格啊。
高興得她都一整晚都晚不好覺。
當然,“集資建房”的福利方案,還有許多的細則的。細則方麵,是每位有資格參與“集資建房”的本院員工,基礎的集資房麵積為30平方。然後,每擁有1年“工齡”,就可以多購買2個平方。還有,就是擁有本院中層職位(或者中級職稱)的,可以直接多購買10個平方。擁有本院高層職位(或者高級職稱)的,可以直接多購買30個平方。
像女護士的具體情況,她10年工齡獲得了購買“集資房”資格後,也就有了30平方的購買資格了。每1年工齡可以購買2平方,10年工齡,那就是可以購買20平方的“集資房”。加上30平方的基礎麵積,那女護士就可以購買50平方的“集資福利房”了。
女護士還不甘心於此。
相關的政策不是說,如果擁有“中級”或“高級”職稱者,還能相應的增加購房麵積的資格?
“高級職稱”,女護士就不敢想了。但護士的“中級職稱”,也就是所謂的“護師”,女護士感覺自己還可以努力爭取一下的。之前為了多增加一些收入,她一直都在積極的備考“護師”中級職稱的。
結果,就在分房的方案確定之際,她趕上了“護師”考試,並順利的考過關了,如願拿下了“護師”的中級職稱。
如此一來,女護士購買“集資房”時,又可以多購買10個平方了。加起來,她有資格購買60平方的福利房。
別小覷了這個“購房資格”啊,同城的周邊房價,已經漲到了1萬塊每平方。市中心的直接突破了2萬每平。而單位的“集資房”才收員工們多少錢1平方呢?5000塊而已。
如此一來,購買60平方,市價在60萬,而女護士的單位集資房,則隻需30萬就能拿下。
當然,女護士工作10年,其實連30萬都沒有存下來。她大約可以拿出10萬的積蓄來交納“首付”吧。剩餘的20萬,可以通過“公積金貸款”來解決。
就這樣,她高高興興的拿到了一套2房1廳的小戶型房子。如此一來,她在結婚之前“底氣”就挺足的了,因此雖然也是個大齡未婚女青年,仍敢對男友提出一係列的要求。必須滿足了才結婚。
“鍾家小兒”估計也是覺得這樣的懂得“持家”的老婆,娶得過了,娶得非常劃算的,因此才積極的遊說父親等他從“基層”回到“二線城市”後,就聯係“人脈”把他調入了當地效益還挺不錯的報社單位。
不得不說,女護士還真算得上一位可以“旺夫”的好老婆啊。就在“鍾家小兒”滿足了她的所有條件,順順利利娶了她進“鍾家”之門以後,居然也開始交好運了。
那是“鍾家小兒”進入“庸城晚報”的第4年時間,報社居然也響應了上邊的號召,在新開發的郊外“某某新區”中,拿下了大約120畝地皮。
那個開發區,也是之前他老婆的單位“婦幼保健醫院”建“分院”的地點。
盡管沒有人家“保健醫院”拿的200畝地那麽多,隻用便宜的價格購買了120畝的地塊,但要知道,這“庸城晚報”的員工人數本來就少,又不像醫院需要建那麽多的建築供“病人”門診及住院之用。有那麽120畝地皮,報社辦公用都用不完的。
於是乎,也劃了大大的一塊地皮,采取通行的“集資建房”的辦法,興建“集資福利房”。
因為土多人少啊,晚報給予內部員工的“購房條件”更寬鬆,隻要入職滿4周年的,都可以有條件參與“集資建房”。這一條明顯就有點替“鍾家小兒”量身定做的意味在。
父親鍾任的麵子就是夠大,都足以影響“晚報”的老總,專門替“鍾家小兒”量身定做一些“分房規則”,以確保“鍾家小兒”可以買到福利房了。
“鍾家小兒”倒也不以為奇了。自家父親的事兒,他當然早在背後詢問清楚了——是那位“庸城晚報”的老總,也有個大學畢業的獨生兒子,讀“新聞專業”畢業後工作安排沒有著落。人家鍾任鍾總編,就把老朋友的那兒子錄用進入“子報”去工作了。
有點像是“相互交換”的感覺了。
所以說,辦法總比困難多!隻要你肯花心思去解決問題的話。
像報社係統之內,雖然明確不允許從本報社老員工的“子女”當中招收“編輯”和“記者”,各個報社都在嚴格執行著這樣的一個“鐵一般的規定”。
但如上所述,采取有點類似於“交換”招人的招數,還是能成功解決各自“子女”的工作問題的。
當然,這裏麵需要有前提,那就是你的這個“子女”本身條件及專門能力都足夠了,隻不過限於各報社需要執行某一規則,進不了父母所在的單位。那麽,隻要有辦法稍微“變通”一下,本身就符合條件的人員,當然也就能成功的在同樣效益不錯的“新聞單位”入職了。
這不,“鍾家小兒”入職新單位4年時間,“庸城晚報”老總的兒子,則在“當代都市晚報”入職了5年了。
盡管對方家的兒子在“子報”那邊,暫時還沒有“分房計劃”,但經過5年時間,鍾任也把對方提拔成了“子報”的辦公室的“副職”了。相當於非常之重用對方。
“庸城晚報”的老總當然也要“投桃報李”啊。晚報沒有對方那“子報”影響力大,老總就直接把“鍾家小兒”提拔到了報社總編辦的主.任一職。
畢竟“鍾家小兒”已經在“基層”足足工作了10年,然後又在晚報工作了4年。而且“鍾家小兒”在基層時,好歹也解決了一個“副.科”的級別(注意!隻是享受副科的待遇,沒有實職的那種),如此一來,他在“晚報”再受重用,擔當到“總編辦主.任”一職,也不足為奇。
總之,入職晚報的第4年,就趕上了“庸城晚報”要在開發區的新址中,集資建“福利房”了。
按照報社“決策層”擬定的“購房規則”,隻要工齡4年以上的員工,就有資格購買“集資福利房”。並且基礎的購買資格是60平方。
然後呢,就是1年工齡,就可以多購買5個平方——這一點也比女護士那邊的“購房規則”更優惠。
按照“鍾家小兒”的條件,單單上述的兩項,他就可以擁有購買80平方的資格了。
這還不算完,“鍾家小兒”掛著個“總編辦”的頭銜,在報社內部,就被列入了“主要領.導”之列。
這報社內的主要領導,就跟“高級職稱”掛勾,凡是這兩者中有一樣的,即可享受額外的多購買50平方“集資福利房”的待遇。
這幾樣加起來,“鍾家小兒”可以購買的“集資房”麵積,一下子到了130平方了。
這仍然不算完。
報社的“集資房”,位置跟女護士單位的“集資房”的座落,其實都在同一個“開發區”內。甚至,就相隔不到500米這兩個單位。
但女護士這邊的“集資房”,得要5000塊每平方,這還說是比外邊同一地帶的房價“便宜”了一半。
而“鍾家小兒”的報社這邊,隻需要員工們出個“集資房”的成本價而已。等到建那樣一棟“集資房”的全部造價出來後,再除以參與分房的總戶數,隻要大夥出了建房的“成本”就可以。真正的超級福利房啊,報社方麵隻負責出麵組織建房,最後一點都不賺員工們的差價。
最後計劃出來的房子造價,僅為每平2000塊而已。
之所以如此之便宜,那是報社方麵僅計算了“建材”方麵的造價。至於原本報社購買那點建房用地的“成本”,就被報社的“決策層”有意無意的“忽略掉了”。誰也不提這一茬了。
因此,“鍾家小兒”隻花了每平方2000塊的低價,就購買到了本單位興建的130平方的“集資房”。
滿打滿算,全款購買130平方“集資房”,也隻不過需要“鍾家小兒”支付26萬。
居然比他老婆在醫院那邊拿的60平方的小麵積“集資房”,還要便宜多了。
還有一點,本來按照以前的不成文的規矩:夫妻雙方如果有一方得了“福利分房”之後,另一方就沒有權利再分房了。
但這是“集資房”,要不要“遵守”福利分房的“俗規”,也在兩可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