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之全能網紅> 第391章 捷徑

第391章 捷徑

  不要認為兒子鍾任都考上名牌大學了,他爸還不替他籌備“學費”,反而要在“慶祝”方麵,大肆揮霍浪費,著實不應該。


  持這種觀點的,那是壓根不了解那個年代。


  在那個年代,大學生極其稀少。尤其還是排名前十的名牌大學生呀。


  總之,當年能考上大學生,直接免掉一切學費。並且那名牌大學生如果家境困難,提出了申請,還能每月給予一筆補貼。幫助其改善生活。


  等到四年大學畢業了,還包“分配”。


  由此可見,當年的大學生“含金量”多麽高。比現在的,那是好得遠了。


  按照“鍾任”這種過來人的感覺,當年可以讀出一個名牌大學的“本科生”,就相當於現在高校“擴招”後讀出一個“碩士”的“含金量”了。


  那是從“找工作”的角度來對比。當年“名牌大學”本科畢業,包分配,還能分配到一個好地方的好工種。起碼需要現在的“碩士畢業生”,用人單位才會開出那麽優厚的待遇給你哩。


  總之,“鍾任”最艱難困苦的日子,就是截止在考上“名牌大學”之前的階段而已。


  這往後,他隻管讀書,學校還論月給他發放“生活補貼”,獎學金也沒少拿。又不必愁以後的就業問題……可以說,這輩子從此跟“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墾苦日子“拜拜”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大學讀書階段,鍾任並沒有特別懶惰,除了學“外語”的興趣和時間少一些,他用在“作文”這一長項的時間,真心挺多的。


  比起其它的同學,他顯得格外用功。雖然畢業後“工作”是包分配的。但如果你表現得格外優秀的話,被“高層人士”看中的機率會更大。你就能擁有更高的起點。


  其它的東東,鍾任不擅長。他的強項在作文。於是積極努力的學習寫稿,向當時少得可憐的本地報社及雜誌社投稿。每每投上幾篇,也有一篇中了編輯的意,得以刊登出來。


  鍾任當時考入“名牌大學”,報的就是“中文專業”。這個專業的學生,可以有文章發表,就是成績,就是一種優秀的表現。


  用輔導老師的話來說:手寫稿件印成了“鉛字”,怎麽看怎麽好看!


  想當年,那位年輕的輔導老師有一篇200字不到的“短消息”被當地的黨.報頭版“刊登”出來,他就拿著報紙,興奮得忘乎所以了。隻領了8塊錢的稿費,輔導員就請交情最好的幾個學生吃了一頓20幾塊啤酒香豆零食“大餐”。


  邊吃邊吹大牛。還把自己在頭牌發表“豆腐塊”大小的文章,上升到了“替家鄉做貢獻”的高度。還叫學生們也多多的替家鄉在報紙上發表消息,“替自己的家鄉做貢獻”!!!

  那模樣真是得意得不得了啊。


  鍾任文章的“火候”到了,也有“豆腐塊”的短小文章,頻頻見諸報端。


  發的這類“小消息”的文章,隻能夠證明他會寫,還不足以引起“高.層.人士”的矚目。畢竟短小文章的“含金量”有點低。


  一般能體現出某人的“學術水平”,“科研水平”,或者“理論水平”的,還得靠發表“長篇論文”。那才不是你憑鑽營,單單巴結編輯什麽的就能發表的。


  而且發表的“論文”篇幅長了,自然更容易引起關注。


  如果“論文”篇幅有一整部書那麽多,就更體現出高深的水平了。哪怕到了後世,也要憑論文來爭取各種“學位”、“職稱”。


  像想拿到“碩士”學位,論文答辯的環節就不說了,起碼得先拿出一份字數在3萬字以上的高質量“論文”。


  到了想拿下“博士”學位,那就得準備一篇字數在10萬字以上的專業“論文”,然後再要通過導師們當麵的“論文答辯”,才有戲。


  到了要評上“副高”的職稱,那就得一部學術專著。並且審核你這專著“含金量”的“職稱評審委員”們,就多達15人以上。


  眾口難調。


  但知道了是哪些人當“評審委員”的,逐個去“攻關”,就算其中一部分非常古板正直,但活動的空間還是有的……


  到了要評上“正高”的職稱,就起碼得有兩部專著出版。


  所以說,按照當時的國.情,你想要爭取到“學位”或“職稱”方麵的利益,當然就首先靠發達理論的“字數”。


  字數和數量越多,門檻就越高。你跨不起那個門檻,你就不可能參與到某些利益的分配中去。


  爭取到“學位”和“職稱”,究竟有啥好處?


  那好處就大了去了。


  像“碩士”和“博士”這些學位,它們對於“求職者”爭取到用人單位給予的“高薪崗位”,用處之大,無須贅言。


  一些超高薪的職位,本身就要求“求職者”起碼達到“碩士”以上的學曆。


  而許多大企業的普遍作法,則是按照你的“學曆”來給你定薪。如果你擁有“博士”學曆,企業看中你了,直接給你開個幾十萬的年薪,也未必不可能。


  這都是跟經濟收益掛勾的。


  不然的話,哪裏會有那麽多人辛辛苦苦的多讀那麽多年的書,多掏那麽大一筆“學費”。並且,已經是應該努力工作的年紀了,仍然在發奮讀書“攻讀”某某學位,那起碼得多讀三年以上時間啊,這幾年如果用來賺錢,也能多賺好多……但仍然有那麽多的人去“攻讀”學位,目的就為了擁有更高學曆以後,跳槽到大企業,領取令自己滿意的高薪收入。


  “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能理解好多人對於“攻讀”學位的重視,就可以知道,在職者努力的爭取“稱職”,是出於一種什麽樣的心態?

  可以這樣說吧,“稱職”其實就是“學位”的升級版本。


  擁有“高級職稱”,放在新聞界,“副高”的稱職,就叫“主任編輯”,“正高”的職稱,就叫“高級編輯”;如果是出版界,“副高”職稱,就是“副編審”,“正高”稱職就是“編審”;在教育界,“副高”職稱就是“副教授”,“正高”職稱就是“教授”……


  因此,就算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等人材,憑著高“學曆”成功的謀職於名牌大學了,他仍然得繼續努力、繼續奮鬥,爭取成為“副教授”,乃至“教授”。


  由此可見,擁有高級“職稱”的話,待遇會直線上升。


  別說大學的“教授”了,就連小學和中學的老師,如果能撈到,不,“評”上一個高級老師“職稱”,那待遇也能看漲。


  一個小學的“特級老師”,退休時能比普通的老師(相同工齡),多領幾千塊每月的退休金。


  另外,擁有高級職稱以後,退休後,不是每年都給調整百分之多少的“養老金”嗎?


  普通的企業退休工人,每次上調的養老金,也就是100多不到200塊。而擁有“高級職稱”的退休者,每次可以直接上漲幾百塊乃至上千塊的“養老金”待遇。


  像後世連續上調了近20載的“養老金”待遇(截止到梁騰重生之前),像擁有“高級職稱”者,單單是連續這麽多年上調的“養老金”水平,上漲的部分加起來,都可以突破2萬以上了。


  正因為各種“學曆”及“稱職”的附加利益巨大,才有那麽多的人“削尖”了“腦袋”想要爭取得到。


  但“僧多粥少”,想要弄到一個職稱,沒那麽容易。看著年年有那麽多人能評上,但輪到自己想努力爭取時,卻發現,窮盡幾十年的光陰,居然連一個“中級職稱”都拿不下,更別提“高級職稱”了。


  甚至於,有些人就連一份“穩定的職業”,或者就連一份“不固定的工作”,都難以確保。還有什麽實力去爭取更高的東東呢?!

  “鍾任”也算是行動得早。早在名校讀大學之際,他由於自己本身就特別熱衷於寫作,還爭取發表了那麽多的短文……自覺打下了不錯的“基礎”了,接下來,就是要發表長篇論文了。


  他知道,在當年的那個大環境下,就連報紙和雜誌都少得可憐,出版社每年“出書”的數量,也屈指可數。如此情況下,他想要發表長篇論文,可以找到的發表平.台,真是寥寥無幾。


  但他就讀的不愧是“名牌大學”啊,學校本身就辦有“校報”。


  名為“報”,其實這“校報”更像是一份“學術雜誌”,“理論博物”。“校報”一般一個月出一期。但一期的篇幅,就厚達200多近300頁。赫然就像一本厚厚的書冊。


  而且還是那種大16開本的書冊,不是普通的大32開的書冊。


  像這樣厚的一本“XX校報”,每期起碼可以刊登60萬字左右的文章。


  這樣的“校報”,才有“陣地”發表一些長篇的理論文章。


  別以為“校刊”的篇幅較大,它就要發愁找不到“稿件”來塞滿每一期的固定幅度。


  畢竟這“校刊”也是全國範圍發行的,各地的高校的教授啊,講師啊之類,多得是“投稿人”。“校刊”的編輯的“審稿量”也是巨大無比。


  鍾任看上了“校刊”這個發表長篇文章的“陣地”,從入學沒多久,他就首先混入了“學生會”。然後再以“學生會幹部”的名義,“義務”的幫那“校刊”校對稿子。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一個可以跟“編輯”們混個臉熟,有了一定的人脈關係,以後他自己可以寫出高水平的理論文章時,“校刊”編輯肯定會優先替他刊登。


  另外,就是義務當“助理編輯”的話,也可以熟悉“刊物”的選稿標準,以後理論寫作時,更容易把握方向。


  總之,在“校刊”義務“打工”了一年半載,鍾任也有2篇理論文章發表在“校刊”之上。每篇理論文章的“篇幅”都超過了3萬字以上了。


  這對於學生時代的“鍾任”,就算是不得了的成績了。替他畢業後謀取更好的職位,打下了堅定基礎。


  這也是它們名校的“校刊”才有如此影響力,被各方高層.人士關注。像一些普通大學的“校報”,真的才寥寥的20到30頁,一期也就刊登幾萬字的“稿件”而已。那些小報小刊,就絕對不可能拿出全部“版麵”來替你刊登長篇理論文章的。


  這就是名校跟普通大學的區別。名校的辦學經費足,就連一個“校刊”,每年得到的“辦刊”經費,那也是一筆巨款。


  不僅像這麽厚的理論“校刊”可以自費出版,還可以給作者發放少量的稿費。


  像“鍾任”頭一年發表了7萬字的2篇文章,他就領取了幾百塊的稿費了。


  在那個年代,尤其對於窮學生“鍾任”而言,那就是一筆絕對的“巨款”了。


  年輕時代就發表了長篇論文,起點非常不錯了。用高雅一些的說法,那就是“名利雙收”!

  “名”的方麵,當時“鍾任”才讀大二,仍未畢業出來工作,暫時作用仍未“突顯”出來。但“利”之一麵,好幾百塊錢的稿費呀……“鍾任”這輩子都沒見過這麽多的錢錢!


  真心激動得好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


  那個年代,普通工人的月工資,也就是幾十塊而已。這幾百塊的“稿費”,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資收入了。


  從某種角度來說,如果“鍾任”可以源源不斷的投稿成功,在理論刊物上刊登出來,那他每年的“稿費”收入就相當可觀了。


  當然,鍾任也不敢奢求自己的“稿件”有那麽幸運!每投必中!

  大學頭一年可以連續成功刊登兩篇長篇幅的理論文章,一方麵是他題材挑得好,文章寫得確實不錯。一方麵也是積極在“編輯部”打雜的成效。也可以稱之為“回報”。


  以後呢,鍾任肚裏未必有那麽多的“墨水”。也不知“投稿”還能不能如此順利?!


  但“碼字”屬於他的興趣所在。他願意在這方麵投入時間及精力。並為此筆耕不綴。


  那幾年的大學生涯,鍾任過得充實無比。寫了很多文章,大部分發表不出來,小部分得以刊載。


  單單是發表的那部分文章,總的數量就極為可觀。


  他在圈子內的聲名鵲起。意外的稿費收入也不在少數。


  總之,鍾任感覺挺滿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