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伏淵潛龍> 74、表演藝術

74、表演藝術

  小才:怎樣付出,才能逆襲?貧窮的本質是什麽?[鏈接] 深度思考|窮人家庭翻身到底有多難?唯一的方法是……(文章見附錄)

  小海:[鏈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某峰16日介紹,美育中考要在試點基礎上盡快推廣,到2022年力爭全覆蓋,全麵實行美育中考。


  根據中辦、國辦相關文件要求,要強化美育、體育在學生評價中的占比,加強過程性評價,改進中考體育測試內容和計分辦法,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探索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改革試點,納入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錄取計分科目。


  王某峰表示,“我們長期以來對學校體育和美育存在著一些忽視的傾向,這裏麵原因非常複雜,包括評價體係的影響,但是更重要更深層次的可能還在於我們很多人對體育和美育的價值缺乏認識。”


  領導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把體育的價值和體育要發揮的作用高度概括為“四位一體”的目標,即通過學校體育包括體育課、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讓學生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


  王某峰說,跟體育、教學革命性的觀念變革一樣,美育未來的教育應該是要教會學生美育的基本知識,教會他們去欣賞和體驗美,欣賞和體驗藝術作品,同時要教會他們專項的、專門的藝術特長。而這樣的一種思想觀念的轉變,可能是這兩個文件在界定時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


  王某峰還提到,“昨天媒體報道兩個文件的出台後,有很多朋友留言說,‘體育和美育的文件發了很多了,真正落實好像總覺得差那麽一口氣。’”


  怎麽才能夠讓這項工作真正落地生根,真正見到實效?王某峰認為,這次中辦和國辦印發體育和美育的文件,在評價體係方麵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要求,並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


  小芳:看來藝術班還不能丟了。


  小村:培訓機構又多了個理由忽悠家長。


  小才:[文件] 教育*部推進體育和美育與升學考試結合。秋季學期中小學全麵恢複正常教學,而在線教育仍會是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的重要方式。在線教育行業處於滲透率快速提升進程,長期具備廣闊空間,建議整體配置。此外,高教板塊中“分類管理”帶來的不確定性正在消除,獨立學院轉設提速,板塊基本麵較好且估值處於低位,建議積極配置。


  小村:概念股。升值空間不小。


  ……………………


  小才:轉發一則消息:[鏈接] 明確了!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城鎮戶籍子女可繼承、可登記!


  自然資源*部近日明確: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可以依法由城鎮戶籍的子女繼承並辦理不動產登記。


  根據《繼承法》規定,被繼承人的房屋作為其遺產由繼承人繼承,按照房地一體原則,繼承人繼承取得房屋所有權和宅基地使用權,農村宅基地不能被單獨繼承。《不動產登記操作規範(試行)》明確規定,非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含城鎮居民),因繼承房屋占用宅基地的,可按相關規定辦理確權登記,在不動產登記簿及證書附記欄注記“該權利人為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原成員住宅的合法繼承人”。


  本次對代表的答複還就:不動產共有登記、全體業主共有的不動產登記、監護人代為申請、涉及國家秘密的不動產登記、依據人民政*府的生效決定單方申請不動產登記、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農村不動產進行預告登記、房屋交易、納稅、登記簡易辦理問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登記等9個問題作出了詳細論述,實務性極強,值得仔細研讀。


  ……………………


  治平:你家在村子裏還有房子嗎?


  小才:嗯,老房子還有。不過是我們兄弟三人共有的。


  治平:也是一筆資產啊!


  ……………………


  小洋:假唱,假演,假吹,這都是什麽藝術家啊?!這夥不要臉的家夥是演喜劇的嗎?


  (視頻:一個拿著葫蘆絲演奏的漂亮女演員,在舞台上莊*嚴地吹奏,鏡頭拉近,可以清楚看到,她竟然把葫蘆絲拿反了!她旁邊的一個男演員發現了這個問題,想給她糾正,但是女演員卻沒理解,躲開了男演員伸過來的手,繼續裝模作樣地吹著葫蘆絲的尾巴。)

  小才:視頻配文表演不僅需要“臉皮”,而且還是一門“藝術”。


  小洋:天下之大,奇人異士,層出不窮啊!


  ……………………


  治平:武功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武器。So,音樂的最高境界不需要樂器。


  小洋:我想了想,可能大家冤枉她了,其實用嘴吸也能搞響,隻是對嘴功的要求比較高。


  治平:嗬嗬,她肯定沒日沒夜地練嘴!


  小洋:要是從小開始練,數十年如一日,估計能上某國達人秀。


  治平:達人秀不一定。領導的bed差不多。


  小洋:想來可怕……關鍵是其他那幾位沒拿反的,到底能吹成什麽玩意兒?


  小洋:看她搖頭晃腦,裝得那麽自然,要不是現在手機照相功能高,還真看不出來,看來身懷絕技!


  治平:我get一下你這句話的重點,搖頭晃腦。這說明姿勢很重要!


  小洋:咱倆別討論了,越挖越深就不好了。


  治平:哈哈,該懂的早懂了,不懂的無所謂啦!


  ……………………


  ——附錄:

  窮人家庭翻身到底有多難?唯一的方法是……


  (作者晶美同學)

  (一)


  兩個子代的逆襲VS兩個父輩的犧牲

  2009年,時任央視主持人的小崔在東瀛的電影院裏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好萊塢巨作《阿凡達》正在全球熱映,國內IMAX版一票難求,但是他在東瀛東京所看的那一場,觀影人數卻寥寥無幾。


  小崔留心數了數,加上他,播放廳裏一共有3個人。


  是《阿凡達》在東瀛水土不服?

  也不是,《阿凡達》當年在東瀛的總票房是156億日幣,占據當前海外片票房的top1。


  那是為什麽?

  原來是東瀛觀眾還來不及看,他們正在隔壁看另外一部由中國人擔任主角的紀錄片《含淚活著》:

  故事緣起於1989年,時值35歲的丁尚彪,懷揣著跑遍所有親戚朋友的家,湊夠的5萬多塊錢(相當於他們家當時15年的收入),來到了東瀛。


  他來東瀛隻有一個目標,通過留學,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命運。


  他原本的打算是上完語言學校後,繼續讀大學,並由此一路在東瀛發展下去。


  但是剛下飛機,命運就給了他重重的一擊。語言學校設在非常偏僻的小鄉村裏,當地條件和學校政策都不允許他利用學習外的時間打工賺錢。


  但是如果不能掙錢,該怎樣還清欠債?家裏妻子怎麽辦?家裏孩子怎麽辦?

  丁尚彪想到了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女兒學習成績優異,他不想女兒和自己一樣,吃教育上的虧。對,要給女兒創造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條件!


  有了新的目標後,丁尚彪開啟了自己在東瀛的“黑工生活”, 一天之中他起碼要去三個地方打工,大樓清掃、建築工地、餐廳廚師等等職業他都做過,苦累不算什麽,隻要能夠掙錢。


  1997年秋天,女兒丁晽成功地考取了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這時距離丁尚彪來到東瀛,已經過去了8年。


  同樣在這8年裏付出的,還有丁尚彪的妻子陳忻星,丈夫寄回來的錢,除了還債外,她分文不動地存起來。


  丁晽這樣回憶母親的生活:自己一個人在家時用醬油拌麵條湊合;生病了也不去看醫生;不舍得買新衣服,不舍得給自己花錢……


  紀錄片最終停留在了2004年,這是與妻女離散15年的丁尚彪踏上回鄉的飛機之時,也是丁晽博士畢業,順利成為一名醫生之時。


  談及自己今天的成就,丁晽把它歸因為父母那種常人無法想象的付出。


  ……………………


  無獨有偶,2020年8月23日,一則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黑龍江齊齊哈爾克山縣,李雙、李可心姐弟倆雙雙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


  為了供姐弟倆讀書,患病的父母常年拖著病體幹活,孩子的學費、全家的生活費一直靠養牛、賣牛的收入來支撐。


  “一到孩子開學的時候,急需了,就賣了。有時候能趕到在開學前就賣了,有時候趕不上就找親戚借,借完了,賣了牛再還給人家。”


  對著鏡頭,父親李永才眼裏閃著淚花。


  這背後有多少辛酸,可能隻有窮人家庭出身的孩子才懂。


  有愛心人士聽說了這家人的故事,表示願意資助姐弟二人讀大學,並激勵姐弟倆,“堅持供你們讀書,你們父親非常偉大”。


  ……………………


  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裏說:

  一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定並且獲得社會聲望,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


  然而這條道路漫漫修遠,很難隻由一個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達到目的。


  通常的方式是一家之內創業的祖先不斷地勞作,自奉儉約,積銖累寸,首先鞏固自己耕地的所有權,然後獲得別人耕地的抵押權,由此而逐步上升為地主。


  這一過程常常需要幾代的時間。經濟條件初步具備,子孫就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這其中,母親和妻子的自我犧牲,在多數情形之下也為必不可少。


  所以表麵看來,考場內的筆墨,可以使一代清貧立即成為顯達,其實幕後的慘淡經營則曆時至久。


  兩百年過去了,但兩個家庭的故事似乎都還在印證上麵這段話:

  拋開一些機遇性或投機性很大的做法(比如改革開放初期的做生意、買彩票中獎等),父輩犧牲自己來換取下一代受教育的機會,依然是窮人家庭翻身唯一的可複製的穩定路徑。


  ……………………


  (二)


  窮人翻身,到底有多難?


  我們常說,教育,是窮人脫貧的唯一選擇;教育,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那教育是如何影響窮人翻身的?或者直接點,教育是如何影響代際收入流動(父母與子女之間收入的相關性)的呢?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候玉娜在其研究著作《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關係》中說:

  父代與子代的收入傳遞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三個部分。


  第一階段主要關於子女的教育獲得過程和結果,涉及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第二階段主要關於教育的勞動力市場回報過程和結果,涉及社會機會均等問題。


  教育獲得階段還可以細分成家庭教育投資和學校教育積累兩個部分。


  在每個部分或階段中,教育對代際收入關係影響作用的內在理論機製各不相同,兩個階段和三個部分前後聯係、缺一不可,共同解釋代際收入的傳遞過程。


  在教育*部分,影響家庭教育投資的主要有三個因素:經濟約束、能力稟賦和階層信念。


  ……………………


  (1)經濟約束


  經濟資源總量不同,不同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投資量也不同。


  對貧困家庭或者普通家庭來說,由於受到經濟限製,如要保障子女的教育投資,父輩往往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比如一方麵盡可能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麵減少其自身消費。


  這就對父輩的利他性程度和教育投資意願有更高的要求。


  ……………………


  (2)能力稟賦


  能力稟賦的傳遞通常發生在兒童早期,主要通過遺傳及與家長互動實現,受到父母的個人特征及行為等非經濟因素的影響。


  比如父母可以選擇花多少時間陪伴孩子,這會通過家庭文化的傳遞過程,影響子代能力稟賦的大小。


  再如家長可能通過子女質量和數量的權衡,影響能力稟賦在子女中的分配,從而影響子女教育獲得。


  在《外國音樂家傳》裏,亨利?托馬斯列出了巴赫、亨德爾、莫紮特、貝多芬等20位世界級音樂家,然後發現其中12位出身於音樂世家或父母具有熱愛音樂傳統的家庭。


  但是對貧困家庭或者普通家庭中的父母來說,生活本身可能就已經消耗盡了他們的精力,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和孩子有更高質量的互動。


  ……………………


  (3)階層信念


  相對於更高的階層,窮人是缺少教育投資動機的。


  低社會階層不僅現實財富水平較低,還存在經濟上的不安全感,生活的不穩定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種種這些都導致窮人更看重眼前,而降低了在教育上做長期投資的可能性。


  換句話說,既然未來如何不確定,那為什麽不及時行樂呢?

  有另外一種研究觀點說,“即時行樂”才是窮人能活下來,而不至於被生活逼瘋的最大原因。


  綜上,無論是因為經濟約束、能力稟賦還是階層信念,要想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相對於富裕些的家庭,貧困中的父母往往是克服了更多困難的。


  但是對子代來說,接受教育,還隻是摸上了教育的大門,因為接下來在“學校教育過程”和“勞動力市場”中,他們也是往往不占任何優勢的。


  ……………………


  (三)


  培養下一代,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麽?

  對於我們這一代,更多是普通家庭出身的人來說,當你能打開這篇文章,說明你極大可能已經接受了更高的教育。


  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已經很幸運地擁有著父輩的支撐。


  而如果你想要進一步培養下一代的話,除了要做好心理準備——“父輩的自我犧牲是必不可少的”外,還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麵多加注意:

  ……………………


  (1)在家庭教育投資方麵,給予孩子更多認知上的刺激

  在之前的“教育與代際收入流動關係示意圖”中,你可能已經注意到“教育供給”中更重要的是獲得“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


  那麽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這兩方麵的能力時應該注意些什麽呢?


  世界銀行在《2015年世界發展報告》指出:

  對 28 個發展中國家母親育兒方法的一項研究發現,“非認知能力”的獲取與國家發展水平關係不大。


  但在那些經濟、醫療、教育水平較低(按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衡量)的國家,母親向孩子提供的認知刺激普遍較低。


  比如缺乏使用兒童導向的語言刺激兒童對世界的理解,這會導致語言能力差,妨礙未來的學習。


  也就是說普通家庭在培養孩子過程中,更要注意:給予孩子更多認知上的刺激,來提升其認知能力。


  報告同時給出了進行認知刺激時行之有效的幾類方法,比如為孩子讀書、講故事以及一起進行識別物品、數數、畫畫等。


  ……………………


  (2)在學校教育方麵,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

  2018年,津城開放落戶政策,申請落戶的人一天達到了30多萬,數字驚動了全國。


  津城究竟有什麽吸引人的地方呢?我們看一組數據就知道了:

  2019年津城一本上線率35.89%,墊底的河南、江西、貴州分別為12.54%、11.97%、11.90%。


  也就說,津城戶口的孩子在津城高考,他考上名校的幾率是江西人和貴州人的3到4倍。


  同樣是2019年,京城的二手房市場成交了一套“神房”:12平米,30萬/平米,總價360萬,全款。這套房子,沒有廚房、沒有衛生間,基本上不能住人,據說原本隻是一個儲物間。


  雖然有不少人是為了投資甚至是投機在炒作學位房,但也有很多的家庭純粹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含淚購買老破小的學位房。


  在當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分配不均的情況下,他們為了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放棄原城市的發展機會跑到外地落戶,也甘願從大別墅搬進老破小,想方設法地將自己的經濟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源饋贈子女。


  對於他們,我們又有什麽理由可以苛責的呢?

  ……………………


  (3)在勞動力市場回報過程中,注重可遷移能力的培養


  理想狀態下,教育職業服務培養人才的層次、專業結構應該能恰當地滿足社會需求,也就是實現供求平衡。


  但事實上,由於社會的複雜多變和難以預測,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錯位是不可避免的。


  這時候,你的可遷移能力越強,你的可選擇機會自然也會越多。


  注重可遷移能力的培養,這也是在當下這個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中,對每個現在以及未來職場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社科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近期在接受采訪時也提到:

  形勢越微妙,越需要我們在能力上做以下3點準備:

  一是能夠快速學習和快速調整。


  二是保持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會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化而隨波逐流。


  三是具備足夠的差異性,在一個人工智能逐漸發達的社會裏,我們更要凸顯出人的價值所在,也就是你的獨立性、批判性和創造性。


  這恰好也和我們提倡的打造個人核心力(思維力、學習力、人脈力)不謀而合。


  ……………………


  (四)


  總結一下。


  窮人翻身很難,但是感謝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重教”的土壤,父輩們通過勤勞和節儉為我們爭取到了受教育的機會。


  這是千百年來一個家族能夠興起的基礎,也是中國在短短四十年內能夠大規模脫貧的關鍵。


  如今,雖然高等教育的邊際效益在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的背景下逐漸下降,但在競爭中缺乏文憑,就等於喪失了繼續競爭的入場券。


  教育可能無法宏大地改變命運,但是終究能夠改善境遇。


  而對於當代社會中的每位父母來說,我們並不鼓勵盲目地為孩子犧牲,但是在為子女付出和個人價值之間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不可避免地會是每位父母人生中的必修課。


  如果你也在為下一代有一個更好的未來而努力,不妨試著關注以下三點:


  1、在家庭教育投資方麵,給予孩子更多認知上的刺激;


  2、在學校教育方麵,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


  3、在勞動力市場回報過程中,注重可遷移能力的培養。


  最後,感謝所有父輩做出的努力,感謝我的父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