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知識管理
——上一章提到,是胖子拉我進的大學同學微信群。其實說起來,他還不止拉我進了一個群呢!幾乎與進同學群同時,他還拉我進了一個群,叫做“啟蒙生涯——洞見職業未來”,這個群的宗旨是:“分享好知識,凝聚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助力中國夢。”
這個群裏有各行各業的精英,而且看得出來,有很多人並不是在河東省工作的。群成員最多時達到五百多人,後來隻要有人發廣告,胖子就會立刻把他刪掉,所以現在還有四百五十多人。
奇怪的是,雖然這個群裏有這麽多人,可我在群裏麵卻隻認識胖子。難道胖子認為隻有我的學術級別,達到了進入這個微信群的精英程度嗎?
開始的時候,我對“洞見職業未來”這個主題感到沒啥意思,覺得就是些廢話,因此很少點開群裏的消息看。後來我漸漸發現,裏麵還真有不少大咖,有好些有名的大學教授,也經常發言。尤其是有個講解知識管理的學者,經常在裏麵發送怎樣管理知識的文章,讓我受益匪淺。此後我就經常關注這個群裏的消息了。
今天閑來無事,就整理一點這個群的消息吧!以前的很多內容,我為了節省手機內存,早就都刪除幹淨了,現在整理的隻是一個星期來的消息,大家可以管窺一斑,借此知道群裏都是些什麽樣的人物。
——注釋:胖子在群裏的昵稱是“劉老師”,我這裏根據前文的稱呼,仍稱其為“小才”。
……………………
小才:洞察|宏觀經濟與投資分析。紙幣泛濫大時代:尋找“類黃金”資產——宏觀經濟與大類資產展望。(pdf文件略)
小才:教育|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鏈接《怎樣才算世界一流大學?》]
田誌剛:[鏈接《如何弄透一個領域》](文章見附錄1)
崔秋實:早安親愛的朋友們!今日分享:
成長是一場殘酷的戰爭,一不小心就會中箭受傷,跌落懸崖。而父母的愛,卻是讓孩子從深淵和黑洞裏,爬出來的那把梯子。
唯有這愛,才能讓那個陷入內心戰爭的孩子,在“有人為我守望”的確認裏,自動調試自己,慢慢走上正路。那把梯子,就是父母的脊梁。那些光明,就是愛的力量。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為人父母也是一場困境。有的父母貧困,但他們不屈;有的父母富裕,但他們忙碌;有的父母沒有文化,但他們尊重知識;有的父母有文化,但他們無法靠近孩子;有的父母不幸,但他們給了孩子幸福;有的父母自己幸運,他們的孩子卻很孤獨……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這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隻有足夠好的父母。足夠好的父母,就像一個容器,因接納了自己的不足,而允許孩子的不同,用愛和包容讓孩子成為自己的風景。
足夠好的父母,不一定腰纏萬貫,不一定學富五車,不一定光彩奪目,而是哪怕不夠好,也盡自己最大努力,挺起自己的脊梁,言傳身教中讓孩子找到內心的熱望,看見更大的遠方。
隻要我們負起責任,身體力行,腳踏實地,心懷善良,不丟希望,那麽,愛,就從我們心房連著孩子的心房,變身孩子觸底時的那根彈簧。它,會指引我們的孩子走向遠方,抵達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
……………………
小才:概念力,是對商業本質的深度理解與高度提煉。想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或者想在行業中真正擁有一個價值空間,必須訓練概念化能力。
小盧:生活中,我們很難事事順心,但可以做到事事盡心。很多時候,一件事能否做好,更多地取決於態度。認真細致、盡心盡力地去做每一件事吧!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成長。
小才:2020年中高端人才趨勢藍寶書。(pdf文件略)
小才:洞見|全麵認識大企業的責任。[鏈接《大企業的責任》]
崔秋實:家庭教育的成功指標:
1、孩子在幼年與書籍為友,與書結伴,從而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
2、合作性。預測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能走多遠,能不能成大器,不是看乖不乖、聽不聽話、學習好不好,而是看他的情商、悟性和綜合素質。
3、在高中前後能夠形成比較明確的目標、興趣、愛好和特長,找到和形成“自我”,今後能夠去自主地強化和發展。
……………………
小盧:理想再遠大,也需要點滴的努力;口號再響亮,也不如實際的行動。不論你有多麽宏偉的規劃、多麽昂揚的鬥誌,不去行動,夢想終究隻是空中樓閣。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不如就從此刻出發!
張長河律師:[鏈接《最高法院:未經工商變更登記,股權轉讓協議是否生效?‖公司法權威研究》]
小才:2020|職場可持續發展報告。(pdf文件略)
小才:案例|華為之“鳳凰涅槃”——[鏈接《任正非:為了不死去!堅決同“製度衰變和人的異化”戰鬥到底!》
崔秋實:今日分享:
教育的目的,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發孩子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由與美的熱愛。教育之“育”應該從敬畏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開闊,使人喚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
隻有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為有人性的人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價值。人類有獸性的一麵和天使的一麵。教育者的目的是使人的靈魂得到鍛煉,克服獸性而轉向天使的一麵。
鮑鵬山教授說:我們正在培養高學曆的野蠻人,他們隻知道知識的力量,不知道良知的方向。時下,我們的學校教育往往忽略了學生基本人格、基本道德、基本情感的養成,以致於有些學生對生命、對世事愈來愈冷淡、冷漠甚至冷酷。
所以,一位日本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培養學生“麵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這種情懷就是在乎沙灘上每一條小魚的生命所擁有的情懷。否則,視小魚如草芥,給鮮花以蹂躪,即使其道德評分或許很高,也失去了人的生命價值。
作為教育者,也許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有許多具體的課業要抓,但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人文情懷,其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點,乃是喚醒學生敬畏生命的良知。
……………………
小盧: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天都不會重來。時間在流逝,我們在前行。人生這條路上,唯一能讓我們走得更遠的方法,就是成為比昨天更好的自己。做個行動派吧,每個微小的改變,都能給你的人生帶來很大不同。
小才:2020|亞洲(中國)人才報告。(pdf文件略)
齊州市民辦教育協會秘書處:[鏈接:《雙節將至,外出旅行要注意什麽?中國疾控中心、文旅部連發提醒》]
田誌剛:[鏈接:《大部分人不是情商低,而是對人性了解少》](文章見附錄2)
小才:洞見|“知本”的邏輯。讓知識和資本、智慧和權力動態運轉起來,形成知本主義的企業機製。知識就是力量![鏈接《知本的邏輯》]
崔秋實:今日分享:
有句老話你一定聽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對於孩子真是太重要了,往小了說是懂事講道理,往大了說就是將來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有好習慣、能自律。
可到底孩子多大才能立規矩?規矩應該怎麽立呢?有的家長覺得,怎麽也得等到五六歲,孩子懂事了、聽得懂大人的指令才能開始吧?但美國著名的兒科醫生和發展心理學家布雷澤爾頓教授認為,7~8 個月的時候開始給孩子立規矩,效果最理想。
立規矩最重要的還是爸爸媽媽有耐心,去理解孩子、幫助孩子,而不是甩一張可以做/不可以做清單就完事了。畢竟,我們的目的不在於隻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他通過嚐試找到邊界,並且獲得充足的安全感和鼓勵。與其說立規矩是管教辦法,不如說它是一種積極的陪伴。
當父母把立規矩作為一份成長的禮物時,孩子們會知道自己被愛著,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會越來越願意從內心遵從父母立下的規矩。
……………………
潘律師:中秋夜,花好月圓闔家團圓;國慶節,神州大地繁華似錦。值此佳節來臨之際,齊魯律師事務所潘某強律師祝祖國繁榮昌盛,祝您和您的家人幸福安康、雙節快樂!
小盧:今天,新中國71華誕。如果說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麽,那就是在我們每個人所在的地方發光發熱。國家很大,但卻是由我們一個又一個的普通人建設起來的。你怎麽樣,中國便是什麽樣;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
小才:金一南講話|自強不息,天佑中華![鏈接《金一南:美國正在把中國逼成一個可能無法戰勝的對手》]
田誌剛:[鏈接《如何辨別身邊有自己知識體係的人?》]
……………………
小盧: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途。曾經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未來會成為誰。把輝煌和挫折都留給過去,定下一個小目標後輕裝上路,勇敢迎接風霜雨雪的洗禮,在磨練中不斷成長,最美的風景終將在前方等你。
崔秋實:今日分享: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來自重要的人或權威人士的肯定,會最大程度地鼓舞一個人,讓他充滿自信、不懼挑戰、潛能得到充分開發,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著名的羅森塔爾期待效應想必我們都不陌生。對父母和孩子來說也是如此,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也是權威,父母對孩子的評價與期待,深刻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表現。簡單來說,你相信孩子是怎樣的人,他就會變成什麽樣的人。
不管是日常行為還是學習上,當孩子表現的不盡人意時,父母不焦慮、接納孩子,穩定、積極的情緒、態度、語言會在潛移默化中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
……………………
小才:前瞻|未來“用工”趨勢白皮書。[鏈接《大趨勢下未來用工白皮書》] (pdf文件略)
田誌剛:[鏈接《隻有當你的力量大過原生家庭的烙印,你才能超越自己的出身》]
崔秋實:今日分享:
左宗棠認為世上最大的悲劇是後人“蠢而多財”。從小捧著金飯碗長大,本事沒學一點,嗜好滋生一堆,每天坐吃山空,人家覬覦你的財富,自己又沒本事守得住,父親一死,首先傾家蕩產,最後斷絕子孫,這難道不是家族悲劇?財富簡直是家族的****。
縱觀中國5000年曆史,凡是企圖留給自己後代一筆錢,讓他們繼續作威作福的人,沒有一個得逞的;那些凡是能夠讓自己形成多讀書習慣的人,後代往往枝繁葉茂,可以一直昌盛下去。曾國藩,梁啟超等等,莫不是如此……
當然,也有很多家長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想讓孩子多讀書,但是他們也會抱怨,“我的孩子就是不愛讀書,我也沒辦法!”而實際上大人勸說孩子們讀書的最好辦法,是以身作則!而不是給他們講各種大道理,因為孩子從來不會聽你說,他們隻會模仿你。
……………………
小盧:如果總是抱著“明天就做”的想法,那麽今天的時間就浪費在空想上了。從今天開始行動,才是做成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假期第三天,你的假期計劃完成得如何?珍惜時間,去把計劃變成現實吧!
小才:洞察|2020年“投資”白皮書。《2020中國高淨值人群健康投資白皮書》(pdf文件略)
侯風雲:[鏈接《勞動對人的重要性及其製度設計理念構想》]
馬主義經典作家對勞動重要性的強調是,勞動使猿變成人。我們在這裏談了勞動對於人的身心成長的重要性,並針對勞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製度設計的理念構想。
……………………
小才:上大學時,我的疑問之一是:
對於“勞動”,究竟是先有“勞動”,還是先有“人”。
沒有“勞動”,就無謂“人”。
而沒有“人”,也就無謂“勞動”。
上大學時,我的疑問之二是:
馬主義哲學是“物質一元論”。
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咉。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根據邏輯學的“邏輯”,物質是“母”,而意識是“子”。
進一步說,“意識”是“物質”的一種,或者說是物質的一部分。
從邏輯上講,“物質”和“意識”不是對等的關係!
上述兩個疑問,一直存在於我的腦海裏。
……………………
侯風雲:@小才——劉老師上大學的思考,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些基本問題,這兩個基本問題,其實到今天都沒有說得很清楚。
小才:@侯風雲——是的。我也一直疑惑著。
侯風雲:可否這樣解釋一下呢?——人的活動的目的性自主性估計在完全成為人之前比其他的動物強得多,所以成了人。人的需求的多樣性使人不斷努力勞動,使人不斷進步。
侯風雲:關於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我覺著應該首先是有物質客觀存在,這個客觀存在引起、推動人們去思考,從而產生意識,人有了意識以後形成一些客觀的東西,這些東西比如說是知識,經驗。這些知識又支配人們的行動。長期來說,或者用連續的過程去思考,實際上物質和意識真正是一個辯證的關係。
小才:從“動物”進化為“人類”。這個“升級”的“臨界點”,仍然是一宗學界謎案。
侯風雲:是啊,確實是這樣,現在有說科學家們思考問題,思考到最後,都想著找到第一推動力。臨界點:漸進和突變的問題。這是一個重大的學術課題。
小才:還是蘇東坡說得好: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
……………………
小盧:能控製壞脾氣的人,往往有更積極向上的心態,更不會滿身戾氣地對待別人。隻有消化了壞情緒,才能痛痛快快地擁抱好運氣。請記住,穩定的情緒猶如堅實的鎧甲,會支撐我們走向遠方。
小才:儒家思想 ≠ 孔子思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是“真誠”而“可愛”的!
小才:前瞻|21世紀的職業發展趨勢。(pdf文件略)
小才: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
大道至簡,萬變不離其宗。以“簡”(道)馭“繁”(術)。
……………………
小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三維實踐檢驗三維真理,高維實踐才能檢驗高維真理。不能用三維的實驗科學檢驗高維真理。
劉豐老師《開啟你的高維智慧》,或能進一步拓寬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
小才:職場|《平凡的榮耀》啟示錄——[鏈接《平凡的榮耀》揭露7個職場潛規則,看哭千萬成年人。]
田誌剛:[鏈接《一個人如果表達能力差不會說不會寫,該怎麽改變?》]
小才:前瞻|疫情後的職場“新常態”——《後疫情時代的職場未來調研報告》。(pdf文件略)
……………………
小盧:生活如同一杯水,壞情緒就像掉進杯中的灰塵。當壞情緒來臨時,你如果不斷地去攪和,它就會一直幹擾生活;如果選擇讓心靜下來,那麽壞情緒自然會慢慢沉澱。保持好心情,才能品嚐生活的甘甜。
小才: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鏈接《你的立身之本是什麽?》]
田誌剛:[鏈接《成年人最好的學習方式》]
小盧:不是做所有事情都要越快越好,有時候慢慢來也是一種智慧。一味求快,可能會讓人忽略眼前的美好,無法體會過程中的快樂。人生旅途的美妙之處,不僅在於快速抵達目的地,更在於享受每一個當下,欣賞沿途的風景。
……………………
——附錄1:
如何弄透一個領域?
(一)
在知乎上看到有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同學說,經常會遇到大叔大爺拉著要給他講自己如何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然後讓這個同學帶他去見趙/錢/孫/李的教授等等。
有一年也遇到過這樣一個事情,老家的一個大爺說證明了一個數學的什麽定律,非讓給他介紹一下中科院的數學教授。
聽中科院數學所的人講過,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每年收到全國聲稱證明這個猜想的論文是以麻袋計的,但他們基本上不看,還舉了個例子說,想根據自己初高中學的基礎數學或者大學學的一點高數證明這個,類似於說某個人“騎著一輛自行車上了月球”!
之前說過:“所謂大牛,我認為是牛在2個方麵:知識和思維。知識包括數量和質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知識和思維結合,會形成四類人,你是哪一類?
第一類是既有海量知識又善於思考的人。
這樣的人經過知識和思維上的積累,會成為一個領域的高手和專家!
第二類是僅僅“會”思維而沒有大量知識的人。
這樣的人通常會成為小範圍的高手,如果環境裏麵大家的知識都少,他仍然是厲害的人。
例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個村、鎮上,總有幾個“明白人”:他們因為有機會聽廣播、看報紙等,就明顯的比其他人知道的多。
但在互聯網的環境下,這種情況不多:因為大部分人獲取信息的渠道都差不多,僅僅靠信息取得優勢的情況越來越少。
最極致的是成為“民科“:整天號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發現引力波的那批人。
第三類是既沒有知識又不會思考的人。
這樣的人不做討論。
第四類是僅有知識而不會思考的人。
這樣的人通常被稱作“書呆子”,互聯網環境下有許多在大腦裏存儲了許多顯性知識的人,但很少實踐,對於情境知識、策略性知識掌握的很少,不會幹活,行走的“硬盤”。
……………………
(二)
從20世紀末到現在,外語專業大學畢業生思維能力欠缺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如何在外語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成為國內外語教學界長期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許多研究者憂心忡忡,發現“外語係的學生遇到爭論需要說理的時候,常常會腦子裏一片空白,覺得無話可說;或者朦朦朧朧似有想法,卻一片混沌,不知從何說起。“這種現象被稱之為“思辨的缺席”。
現在環境下,不僅外語專業的學生缺乏思辨能力,各專業的學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之所以外語學院的學生在這方麵表現得尤為突出,根本問題不在於他們的思辨能力比其他專業弱,而是因為思辨能力的基礎是思辨需要具備係統知識或知識框架,隻有積累了這個領域的知識體係和框架才可能真正產生思辨。
外語專業學生之所以思辨不行,核心原因在於他們所獲取的知識缺乏係統性,換句話說,問題不是思維能力而是知識缺乏。
而知識缺乏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國對於外語專業的定位,以英語專業為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紮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並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複合型英語人才。”
這是技能的定位而非知識體係的定位,譬如地球物理專業的本科生有一套專業的知識體係,但外語則沒有,主要是聽說讀寫的訓練,是技能。因為這個欠缺,所以導致思維能力差!
知識是思維的結果,所有人類的知識積累都是前人思維的成果。
當然,如果僅僅具備知識而不具備思維能力,沒有能力去分析具體的場景和問題,無法將複雜的現實狀況分解,無法明確問題解決的目標和路徑,那結果是你掌握的知識根本沒有用武之地。這就會出現別人將問題解決後你發現他們用到的知識你有,但再有新的問題時你仍然不會的情況。
所以,真正的專家一定是在知識數量和質量上有大量積累,同時要具備較高水平的思維能力,能夠透過現象抓到本質,形成概念進而進行有效的判斷和推理,得出結論,最終解決問題。
……………………
(三)
任何領域真正的高手,有一個前提,就是在他的領域和相關領域都有海量的知識儲備。
隻有有了這樣的儲備才可能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遊刃有餘,才可能在實踐中產生真正的創新。
許多不願意下苦功夫的人總是用愛因斯坦那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來為自己做擋箭牌,豈不知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和高等數學,而他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認為在研究中要重視直覺和靈感的作用而已。
同樣的牛頓還說過:“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強調繼承與借鑒的價值。
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沒有寬厚知識積累的想象力隻不過是胡思亂想而已。
微信裏大家也經常看到“如果不讀書,行萬裏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沒有高質量大數量的輸入,會有高質量的輸出?
……………………
(四)
在任何一個領域內,要想做到真正的卓越,要想擁有別人不可替代的競爭力,海量的知識儲備都是它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是想多了!
但並不是說有了海量的知識儲備就一定是專家,這裏麵還涉及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還涉及到思維方式的訓練等內容。
但海量的知識是成就專家的一個核心基礎。
沒有一個專家不具備他們領域的海量知識,但光有海量知識卻不一定能成為專家。
那如何能積累一個領域內海量的知識呢?
曾經有人跟我講,他見到真正專家時就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因為:
我知道的他都知道,而且比我理解的深刻很多;遇到問題時他的知識可以信手拈來,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在他那裏就不是問題。
我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大部分事、人、觀點他仿佛都了解;這個領域的許多專家都是他的朋友,哪些著名的案例他還能告訴你背後的蹊蹺和問題等等。
相關領域的事情他也知道很多,而且認知的深度很深!
讓人感覺真正專家的知識像星辰大海,無邊無際。
這些知識是怎麽來的呢,普通人是否也能夠有這麽多的知識呢?
……………………
(五)
普通人如何擁有你領域內星辰大海般的知識呢?
前提:要有一個細分的領域。如果你說你想成為管理學的專家,這個題目就太大了,因為管理學覆蓋的麵太廣了。你需要去細分,如果沒有領域,麵對浩瀚的知識大海,你會被淹死。
在有了領域後,要積累形成大海般的知識,需要以下的步驟:
1、搞定核心基礎知識
首先要搞定這個領域最基本的概念、這個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經典的模型理論案例等等。
在實踐中我們見到,許多人工作時間也不短,項目也做了不少,但仍然成不了真正專家的原因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就錯了,那後麵再怎麽努力都白扯。
怎麽算真正搞清楚了,簡單的測量方式是你能夠做到既知道它是什麽又知道他不是什麽,既知道適合什麽狀況又知道它不適合什麽狀況。
譬如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知道什麽是知識管理不算掌握,還要知道什麽不是知識管理;知道什麽樣的企業需要知道管理不算,也要知道什麽樣的企業知識管理一定做不成。你可以將51H都加一個NO去分析一下。
譬如關於“企業知識管理”這個基本概念:
你要知道是什麽()也要知道不是什麽,這樣就不會將知識管理等同於人力資源、培訓管理、質量管理、檔案管理等方式;許多做了很多年知識管理的人其實也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要知道為什麽(why),也要知道不為什麽。比如你要知道為什麽要做知識管理,就是它的必要性問題,但同時你也能夠知道什麽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去做,而很多人掉進坑裏其實就因為覺得知識管理好就要在他們公司推,最後死了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你還要知道什麽時間(when)做知識管理最合適,什麽時間不合適。還要知道什麽樣的人適合去做知識管理,什麽樣的人去負責這個事情就是個災難等等。
隻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算對一個概念有所理解。而不是說你在百度百科裏麵看了一下介紹,就認為自己掌握了!
當然這個基礎知識想搞清楚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結合上不斷的實踐,你的認識才能夠真正深入進而掌握。
2、解決複雜困難的問題並深刻反思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起碼需要兩次以上的循環。
讀了看了思考了,還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中去驗證和評估,需要通過幹活去內化,完成項目和任務後你的認識會再深入一層。
紙上讀來終覺淺,但當你沒有實踐的時候容易認為自己讀了就懂了,但這個遠遠不夠。
從理論到你的大腦,經過實踐加上反思,再提煉成理論放到你的腦袋裏,你對事物的認知會越來越深刻,數量會越來越多。
3、持之以恒與遍曆
沒有一個領域3個月就可以掌握,真正形成對一個領域的直覺和洞察一定依賴於數年的持之以恒。
當你覺得學的足夠多,實踐也足夠多的時候,你可以去遍曆一下你的領域,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
對於一部分內容你可能看一眼就知道他要說什麽,哪些觀點是有價值的哪些在胡說八道,這個時候你具備了較高的水平的判斷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發現有的內容是你原來沒有考慮到的、或者忽略掉或者理解不夠深的,這些事你需要下功夫再去研究的。
具體可以包括:
快速看你這個領域出版過的大部分書籍,書是最便宜的投資。你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書越來越少。
將這個領域內的前100頁的論文都掃描一遍,可以是KI上的,也可以是google或者百度學術上的。
百度上的前100頁內容,你會知道你這個領域的新聞、動態、產品和服務、牛人、機構等等。
跟蹤這個領域,每天關注這個領域的動態,包括新聞、會議、活動、論文等等,堅持3年以上。
當你要去做遍曆的時候,會發現工作量很大。
譬如去看知識管理前100頁的論文,是不是也應該包括知識庫前100頁呢,是不是也要包括知識社區呢,這樣子僅僅這個就詞會衍生出很大的閱讀量來。進一步說,還可以包括國外的,分區域亞洲、歐洲、美國等狀況。
但如果你真的追求星辰大海,那這些都跑不掉,都需要你去一塊一塊的啃下來。而那些真正的專家們,都是這麽做的。
……………………
(六)
看完上麵的步驟,大部分人都嚇跑了,少部分人會去嚐試。
在每個步驟上,都需要正確的方法,如果方法錯了,再努力也沒用。
譬如許多人因為沒有明確的方向所以無法聚焦,學再多領域也都是入門水平。因為沒有掌握一個領域的基礎概念和核心體係,盲目追求快,到最後才發現欠缺太多,像沒有打好地基的大廈,一定無法建成真正的高樓大廈。
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高手的指點: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能告訴你方向,在你出現錯誤時能及時糾偏,在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能讓你知道隻不過是剛剛起步。
當你在一個領域積累的越多,你閱讀的速度會越快,獲取知識的效率會越高,幹活的時候會更加得心應手。
某一天你突然發現,這個領域實在沒有新的玩意了,遇到的新問題沒有可以借鑒的方法了,你就自己去做去總結,然後這就成為你們領域的創新,而你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
……………………
——附錄2:
大部分人不是情商低,而是對人性了解少
(一)
在曆史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擁有淵博知識的人一般都比較驕傲。
在我國,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有知識的人一般喜歡去做官的,而做官是一種管理和服務的工作,然而,一些自命清高的知識分子又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情結。
在國外的中古時代,知識通常是由僧侶階層掌握的,他們代表著道德上的高地。
上帝創造的伊甸園裏麵有兩棵樹,一棵是生命之樹,另一棵是知識之樹,而上帝所禁止人們偷吃的恰恰是那一顆知識之樹的果實。因為吃了知識之樹上的果實,人們就能夠明辨是非,從而擁有聰明才能和智慧。
上千年來對知識和知識分子的重視,使國人雖然討厭“恃物/權傲才”的人,但在我們傳統文化中對於恃才傲物、傲權的人卻非常寬容,甚至有許多讚賞和推崇。
譬如,對於李白這樣的天縱奇才、大名鼎鼎的超級名人,其嘚瑟甚至狂妄,可是人們卻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甚至李白戲弄高力士、唐貴妃這樣的皇親國戚的故事被編成戲劇、評書而被千年傳唱。
在這種文化下,一些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很少考慮如何去與人相處,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心裏形成了一種比較“扭曲”的觀點:
有知識的人就應該張揚,說的話隻要是對的就不需要照顧聽者的感受,要不就是聽話的人有問題,沒有雅量、心胸狹窄等等。
……………………
(二)
當年20歲的鹹豐皇帝繼位後,為顯示自己的胸襟和明君氣派,下詔“求言”。
以謹慎聞名的湖南年輕、耿直的老實人曾國藩就信了,然後很真誠的直指鹹豐皇帝的三個缺點,並且將自己的折子送回老家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傳閱,以顯示自己是一個有立場的人。
他的折子核心意思是批評鹹豐皇帝的三大不是:
一是見小不見大,小事精明,大事糊塗。他批評皇帝有“瑣碎之風”,“謹於小而反忽於大”,天天把精力用於挑大臣們禮儀疏漏之類的小毛病,苛於小節,疏於大計,對派往廣西鎮壓起義的人員安排不當。
二是“徒尚文飾,不求實際”。鼓勵大家進言,大家提了不少意見,其中有些是很有見解的,可是結果卻都被批成“毋庸議”仨字而已,沒有一項落實。
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
看到這樣的建議,你什麽感觸?相信普通人看了也會十分惱火,更不用說年輕氣盛、想沽名釣譽的小皇帝了。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疏上,帝覽奏大怒,摔諸地,立召軍機大臣,欲罪之。”
鹹豐皇帝真想治曾國藩的罪,無可奈何其他大臣苦苦求情,更重要的是鹹豐皇帝不願意落下氣量窄小的評價。
可以看出,雖然鹹豐皇帝最終沒有因為這個奏折治曾國藩的罪,但是在其心中卻對“曾國藩”有了成見。
除了給皇上的折子,在社會上和工作中的曾國藩也是這樣,最終,“憤青”曾國藩變成了“孤家寡人”。
後來他母親去世時,曾國藩請假回家守孝三年。在這三年中,他不斷自省和反思,並對世態進行深入觀察和分析,最終,他改變了自己,這才有了後來的“外圓內方”、成就一番事業的曾國藩。
他認識到,在短時間內,僅以一己之力很難去改變整個社會的陳規陋習,在堅持自己原則的同時,也必須與大部分同僚、上下級之間建立相對和諧的關係,才能使自己有機會去實現個人的抱負。
同時,他還認識到,如果要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必須與各式各樣的人物建立好關係,雖然他仍然有自己內心堅守的原則與底線,但是在外在表現上已經不是那樣咄咄逼人、非黑即白了,而是去適應、去利用各種資源與人脈,從而去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
……………………
(三)
小孩子們看電影和電視的時候總愛問:那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他們眼裏,世界上的人是可以涇渭分明地分出好人和壞人的,但這種幼稚的認知在社會上時則會處處碰壁。
從人的成長來看,作為一種動物,人無疑是弱小和珍貴的。所以人類擁有了所有動物中最長的被庇護成長的時期,從嬰兒到大學畢業這十幾二十年的過程中,人們都在家庭、學校、社會的“關懷”下生活、生存,這個時候的年輕人看到的世界其實不是真實的世界,是我們成年人為他們創造出來的、過濾過的“美好“世界。
所以當大部分年輕人走向社會的時候,會對現實有“天真和幼稚”的預期,但當看到真實的社會的時候,他們就會憤世嫉俗,當看到社會上的陰暗麵的時候就會恨之入骨,當看到與自己年幼無知而“假想”出的世界不一樣時,就感覺”三觀“崩塌了。
但成年人應該知道,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的想象而變得更加美好,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一滴的改變才會如意起來。
作為有誌於成為專家的人們,需要盡早擺脫“天真和幼稚”狀態,不要認為社會是非黑即白,不要以直言為榮而不考慮交流對象的感受,不要認為自己滿腹才華就應該受到重視而相信社會不會滄海遺珠,不要認為前輩有義務幫助你而讓你不顧起碼的禮貌。
你還應該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而且每個人都有各自性格上的弱點和好惡,由於生長環境的差異致使其看世界的角度都會有所不同,因而,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人際關係負責,並與你所在環境的各個成員友好相處,而不能自認為整個社會對你都不友好,從而將自己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
許多有才華、誌向的人就因為陷入這種無休止的鬥爭中不能自拔,最後自己成為了社會的冷嘲熱諷和批判者,而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建設者,這樣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才華,而且也讓自己失去了很多得以成長的機會。
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認為:
“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
領導者需要灰度,專家也要能夠容忍這個世界的灰度。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對,也不是錯;既不是好,也不是壞;是一種融合體,而不是走極端。
灰度思維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維,也不是“白加黑”的並存思維,而是“黑白融合”的和合思維。
任正非曾經說過:
“在變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在黑白之間尋求平衡。”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個人的努力和有價值的實踐都極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夠與自己所在的環境建立相對和諧的人際關係,那麽其他人有意無意施加的阻力就可以讓你的所有努力付之東流,而個人也會陷入無盡的鬥爭和衝突中走不出來,甚至可能成為怨天尤人的怨婦一般。
……………………
(四)
你也許會想:“我又不是人民幣,怎麽能讓人人都喜歡我?”
沒有人可以做到讓人人喜歡自己,作為一個想成為高手的人而言,你不必去學習那些奴顏婢膝、溜須拍馬的技巧與方法。
實際上,也隻有那些真正有自己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人,才能真正地贏得人們的尊敬。但每個想有所成就的人都應該學會洞察人性、理解人的弱點和缺陷。
達爾文曾經說:
“我們必須承認,盡管人類有著所有的高貴品質(具有對最為卑劣的人的同情心,具有善心,不僅僅對人,還延伸到最為卑微的生物;具有上帝般的智力,滲透到太陽係的運動和構成),但人仍然在他的身體裏承載著出身低微(注‘來自於動物所抹不掉的烙印’)。譬如,每個普通人的內心深處都會妒忌、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域而因循守舊,哪怕明明知道自己觀點不正確,也要堅持和固執等。”
每個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人性弱點,為了完成我們的目標,我們需要承認這些弱點並勇敢麵對它。
當你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要去激發人性惡的一麵,而是創造讓“善”發揮的環境,隻有這樣你才能有一個好的外部環境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歌德說:
“希望其他人能同我們相協調是非常愚蠢的,我從來沒有這樣希望過。我總是把每個人都看作獨立的個體,我努力去了解他的所有特點;但是從他們那裏,我從不希望獲得進一步的同情。這樣一來,我就能夠同每個人交談,並因此獲得不同性格的知識和控製生活所必需的圓滑機敏。”
雖然我對卡耐基那句流傳甚廣的話:“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一直持懷疑態度,但這無疑從側麵說明在全世界任何國家和地區,要想有所成就都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和人際關係。
別忘了發明情商的丹尼爾?戈爾曼也是一個美國人,這說明,即便在美國的任何領域,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在與人交流相處時讓人感到舒服,並贏得人們的認可與信任,也是想要有所成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