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重生之大學霸> 1306章 視網膜假體產品!

1306章 視網膜假體產品!

  楊傑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夠享受到這種技術成果,所以對於這種假肢本體的價格也不會定得過高,因為公司的盈利點在於產品設備後期的維護保養和更換以及功能軟件的升級。


  畢竟假肢產品是患者幾乎是一輩子都離不開的產品,這中間需要長期的維護保養,甚至中間還要進行更換,同時還要進行功能升級,賣軟件和服務才是是公司長期穩定的盈利業務。


  而這個正是華興科技集團公司長期以來做的事情,也是擅長的事情,而保險公司將智能仿生機械手之類的產品硬件納入保險業務中,這個隻是起一個敲門磚的作用,後續這些產品的維護保養和升級是不會包含在保險業務裏麵的。


  楊傑對於成立這麽一家公司能實現盈利是一點都不擔心的,梅溪湖大學的機器人研究院完成的是人機交互的底層技術的突破,開發出來的產品根本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假肢器械,是具有顛覆性的。


  他要做的就是將這個傳統的假肢市場重新洗牌,建立新的市場格局,而此時的華興科技集團完全有這個能力做到。


  其實國內在仿生機械手方麵的研發這麽多年來一直隻有梅溪湖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在做,而且梅溪湖機器人研究很少發表論文,出來的都是技術專利成果,有些核心技術甚至不申請技術專利,這些都是華興科技集團公司手裏的黑科技之一。


  同時研究院培養出了十來名這方麵的博士和一批碩士,大部分都進入了華興科技集團公司的機器人技術部門工作。


  可以說海外的這些傳統的仿生手廠商在底層人工智能算法上跟梅溪湖大學機器人研究院裏麵的技術團隊有著非常大的差距。


  梅溪湖大學的機器人研究院給人非常低調神秘的感覺,人們能了解到這個研究院到底在研發什麽技術的途徑就是通過觀看研究院在昆騰網絡公司視頻網站注冊的官方賬號時不時發布的一些視頻片段。


  許多海外的研發機構和廠商也隻能是通過有限的視頻來推測這個研究院技術進展到了什麽地步,具體的技術細節是沒有人知道的。


  楊傑向來喜歡用一些顛覆性的產品技術來對傳統的細分市場進行重新洗牌,然後開拓出更多新的市場,這次他過來也是跟這邊的技術專家在這些方麵聊了很多。


  這次讓智能仿生機械手和機械腿進入假肢市場隻是梅溪湖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的一個想法而已,這些人基底層交互技術是可以用到更多的方麵,同時也可以幫助包括中風在內的患者。


  另外腦機接口部門通過這麽多年來一直在運動皮質和視覺皮質的生物電信號解析上進行研發,通過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手段到現在也是在底層算法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之前楊傑也是希望研發團隊能在十多年的時間裏麵腦機部門能夠對腦部神經信號識別算法模型有所突破,不過他也是沒想到這個技術部門進展也這麽大。


  這個團隊在不僅在控製四肢的神經信號解析識別建立了智能識別模型算法,這中間自然也是跟聖思諾微這些年來一直為研究院這邊開發更高精度更靈敏的生物電信號傳感器脫不開關係。


  技術團隊為了捕捉到更清晰的神經信號是不斷地開發各種類型的微機械傳感器,其中就包括了光纖和聚合物與金屬這些材料製備的傳感器。


  當然,技術團隊也是研製了模擬釋放生物電信號對人體神經刺激反饋係統,這方麵也是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腦機接口的技術研發團隊根據這些技術成果也是研製出了一款視網膜假體產品,現在這款產品也是為一批因視網膜疾病失明的患者免費進行試用,而且根據患者試用得到的數據來說是非常出色的產品。


  這款視網膜假體產品基體上布滿了富含光敏材料的薄圓形活性膜,類似數碼照相機傳感器的單個像素,每個像素點都是一顆微型半導體光敏傳感器,通過陣列的方式來合成圖案。


  這些傳感能將光脈衝轉化成電信號,電信號進而刺激神經元在腦內生成視覺圖像。


  因為華興科技集團公司在光伏材料和光電材料以及薄膜晶體管上製程工藝上的優勢,這款視網膜假體產品也是世界上第一款不需要外部無線裝置的視網膜假體產品。


  國外的研發團隊現階段在視網膜假體上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失明的眼睛裏麵植入可以收發無線電信號的微電極陣列,外部有專門的攝像裝置,攝像裝置將拍攝到的畫麵通過處理後模擬出人體感光細胞的生物電信號通過無線裝置發送給微電極陣列刺激眼睛裏麵的神經,讓視網膜盲、光感受器丟失以及遺傳性視網膜變性導致的失明患者重新獲得視力。


  這方麵的技術產品鷹醬的研發機構是走在前麵的,到現在已經發展出了兩代這樣的設備,並且開始植入了失明患者的眼睛進行試用。


  楊傑卻是嫌這種技術方案太過繁瑣,而且容易造成信號延時,視網膜假體對圖像動態的捕捉不是很好的情況。


  既然大老板對這個技術路線不滿意,所以腦機接口的技術部門也是重新開辟了新的技術路線,利用光敏材料製備像素傳感器陣列,同時將電信號處理器和微電極通過集成電路堆棧的工藝集成在一起。


  一開始這個產品做得很大,不過通過測試驗證證明這個技術路線是可行的,所以也確定了這個技術方案,技術團隊也是通過大量的技術攻關不斷地改進工藝,到現在也是研製出了第二版的視網膜假體樣品。


  技術團隊現在也是和技術高超的眼科醫生合作將假體植入了實驗用的恒河猴眼睛中進行實驗,差不多進行了10多例,不過這中間也是發生了假體脫落和手術並發症等不少的情況,成功的隻有5例,可以說成功的比例還是很低的。


  對於這個結果,楊傑並不是很滿意,也是要求技術團隊繼續對假體本身產品進行改進,同時也是要求改進移植手術方案,現在這方麵還是處在繼續探索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