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異國獵寶檔案> 第1164章 吉光片裘

第1164章 吉光片裘

  在李承打完電話後,關大眼興衝衝的離開,準備明天北上滬海的行程。


  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注好了價格。


  關大眼還沒有意識到,她已經在某條道上,又被某人推了一把,越滑越遠。


  也許,最終迷失的是她自己。


  對於李承而言,關大眼的那點事,隻是雞毛蒜皮,他的關注點,依舊在今天的香江金融市場上,那裏,雙方正打得難分難解。


  今天是港股期貨的遠期升水交割日,因此,交易量非常大。昨天,泛富基金那邊曾經備份過一份電子郵件給李承,上麵標注今天的交易量預期為一千億港紙,但是,今天一上午,總交易量已經達到749億港紙,下午還沒開始。可以肯定的是,區區一千億,肯定擋不住。


  截止中午封盤,港紙匯率依舊維持在8.30這條二級警戒線。至於7.75那條三級警戒線,早成為泛富基金想要達成的目標。


  午餐餐桌上,隻有李承和泰勒兩人,七八碟各色泡菜,主菜隻有一條煎魚和海帶排骨,還有一小盆味增湯,典型的韓式午餐。


  李承注意到泰勒的嘴角粘上些許醬料,拿起一張餐巾紙,伸手幫她抹去。泰勒眯著眼睛配合著他的動作,宛如一隻被撓了下巴的貓咪。


  忍不住伸手捏了捏她的臉龐,李承笑著將紙巾捏成團,放在餐桌上,“陶蓉安替過來,總不好讓她去住賓館,下午我們回彌敦道那邊吧,準備一下。”


  泰勒眯著眼,很乖巧的點點頭。


  她知道李承的壓力有點大。


  泛富基金的成立,決策雖然不是他做的,可是,畢竟是他的提議。


  這家基金容納了國內調撥過來的六百億美元外匯,金管局的壹佰億,港澳台二十多個家族包括李承在內的超過三百億美金的資本。


  如果還沒能扛住這次金融風暴,他就會徹徹底底成為所有人眼中的“罪人”,即便別人能原諒他,他自己也難以放下心結。


  龐大的壓力,讓他拒絕了任誌剛的前往操盤室觀摩的邀請,可是,在家中同樣也難以靜下心來。這種心理壓力,讓他今天有些失態的懟了關大眼一通,這在平常,幾乎是不可能的。好在關大眼那裏,錢財才是最重要的,被懟一通,隻要有補償,無所謂的。


  彌敦道別墅,改建之後,一副濃濃的韓式民居風格。


  房屋架構沒動,不過,原來兩層的平頂,加蓋了一層青瓦歇山,形成三層閣樓。


  原本的塑鋼窗全部棄用,改為純木質鏤空探出式窗台。原本的大理石走廊,上麵鋪上一層實木地板,包括廳堂內,也被改為木質地板。後院則增建了一座空井欄——像水井護欄一樣的歇腳亭,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水井。


  房間內的裝飾,改動的就更多了,幾乎看不到一點當年李漢翔家的影子。


  不管對馬家人印象如何,看在馬文濤的麵子上,李承都得隆重招待陶蓉。


  他和泰勒,帶領著吳偉和金惠娜,還有兩名家傭,將別墅再次整理一遍。忙碌的過程,會讓李承不再去琢磨今天的金融之爭。


  “歐巴,家中應季裝飾畫應該更換了,可是我當初忘了預備秋冬季的紅作。”泰勒從二樓的一間客房探頭出來,對李承尷尬地笑笑,“稍後歐巴陪我去一趟漆鹹道,挑選一些應季畫,好嗎?”


  韓式家庭,裝飾畫並非一成不變,往往會依照不同的季節特點,選擇不同的畫作來裝飾。


  大體分為春夏季的“綠作”和秋冬季的“紅作”兩種。綠作就是選擇的畫作,無論是風景畫還是人物畫,其色調以青綠色的冷色係為主,紅作則是相對濃豔的暖色係畫作。


  裝飾畫的更換,能很好的體現一個家庭的品位與格調。


  香江的四季變化不是很明顯,泰勒這丫頭忘了這茬,這會尷尬地衝著李承吐吐舌頭。


  漆鹹道是一條位於尖沙咀到紅磡的老街,香江頗有名氣的畫廊街。


  1962年,拔萃女校的一位名叫桃樂茜·斯旺的老師,在這裏開設第一家專業的當代畫廊。雖然這家畫廊隻存在四年時間,於1966年九龍暴動中關閉,但是,它開啟了香江現當代畫廊的潮流。


  從那以後,不少畫家或者藝術品代理商,來這條街開設專業畫廊,形成九十年代現當代畫廊較為集中的商業街,譬如後世著名的K11藝術館,就在這條街的範圍內。


  當然,它還是比不過中環的畢打街和摩羅街,但是,漆鹹道距離很近,不用過海底隧道。


  漆鹹道距離李承所在彌敦道別墅,穿街過巷走近道的話,不過一千五百米左右,而且油尖旺一帶是香江著名的堵點,開車過去還不如走著快。


  所以,兩人簡單商量之後,帶上吳偉和金惠娜,四人推著兩輛手推車,步行過去。


  泰勒對這一帶比李承還熟悉,當初,她留下來負責裝修別墅時,經常帶著金惠娜在附近轉悠,購買各種各樣的家用品。在她和金惠娜的帶領下,四人沿著東九龍走廊,穿街過巷,擦著香江理工大學的東南角向南拐,十分鍾後抵達漆鹹道。


  “歐巴,這家金·阿拉德畫廊的主人,是一位韓裔,她家有不少應季裝飾畫。”泰勒拉著李承,熟門熟路拐進一條窄巷子,指著不遠處的一家不算大的門臉房說道。


  “阿拉德本人也是一名畫家,畢業於梨花大學舞台美術係,她的前夫,歐巴一定認識。”泰勒眯著眼睛,笑笑看著李承。


  前夫?李承伸手在她的鼻梁上刮刮,“是哪位藝術家?”


  “陳餘生,歐巴聽說過吧。”


  “萬玉堂老板陳餘生?”這個人,李承還真知道。


  港大知名校友之一,香江視覺傳達協會的創立者之一,在香江的廣告設計和當代美術領域,有著很高的影響力。他還在荷裏活道開設了一家名叫“萬生堂”的現當代畫廊,規模不小。


  隻是,李承還真不知道,他的前妻竟然是位韓裔。


  更讓他吃驚的是走進畫廊之後。


  兩人推開玻璃門走進這家不大的畫廊,坐在服務台喝咖啡看書的一位女子站起身來,看見泰勒,立即帶著笑容迎了上來,對泰勒擺擺手,“泰勒,好久不見!”


  “阿拉德歐尼,好久不見。”泰勒微微躬身,又指指身邊的李承,“這是我未婚夫威爾斯。”


  這位笑臉迎接出來的婦人,會是陳餘生的夫人?


  要知道,陳餘生出生於1925年,今年七十有餘,而眼前這位身高一米七、有著一點歐美深眼窩高鼻梁特征、頗有氣質的女子,怎麽看,也隻有三十餘歲……


  一樹梨花壓海棠?那又為什麽離婚?

  李承滿腹疑團,卻不好問出口,在泰勒介紹完畢後,禮節性笑著與對方握握手,“金小姐好!”


  “很榮幸見到李生!”這位穿著白藍相間連身長裙的少婦,微微向李承鞠躬,“在媒體上看到過很多李生的事跡,讓人欽佩,真為泰勒小姐感到高興!”


  李承目光從這位阿拉德女士身上劃過時,對方似乎有意無意地讓她那敞開的V字領中一團白膩若隱若現。這讓李承微微一怔,這個女人,不單純,來自男人的直覺!

  這家畫廊,和高德畫廊自然是沒法比的。


  畫廊的一層麵積不大,長方形,寬四米,長十米左右,四周牆壁上掛滿了各色水粉、水彩及油畫畫框,中間則是一米寬的中島台,油畫兩兩A字型相靠。


  畫作的水平不算出彩,其中有一部分署名金·阿拉德,還有一部分明顯是其他畫家寄賣品。


  阿拉德陪同泰勒去挑選應季畫,李承坐在小沙發上品嚐著咖啡,沙發的旁邊是一個供客人休息時翻閱的三層書架。


  李承打眼掃了一遍,二三層上麵擺放著幾本雜誌,都是時尚、美術、設計方麵的,還有幾張折疊好的報紙,最下麵的第一層,有幾本線裝書,看起來像是古籍。


  彎腰隨手抽取一本,李承一愣。


  竟然真的是一本古籍,而且是極其少見的李氏朝鮮用高麗文刊印的中國古籍《三才圖會》之地理門之卷九至卷十二。


  李承連忙將這本泛黃帶有不少黴點的竹紙書平攤在茶幾上,又拿過幾張衛生紙擦擦手之後,才小心翼翼的翻開灰褐色,有些卷角的書皮。


  扉頁為權尚夏作的序言。


  世宗大王創立的朝鮮文字,與當代的韓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譬如當時的朝鮮文中,留存有約三分之一的“假借字”——借用漢字來表現另一種意思,而現在的韓文中,假借字不足百分之一。


  不過,這不會對李承的閱讀產生影響。


  看過這篇序言,李承大概明白這套書籍是怎麽回事。


  先說說權尚夏。


  此人是李氏朝鮮安東權氏著名的學者,生活年代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到十八世紀初。李氏王朝著名的儒學大家,理學家和哲學家,朝鮮孝宗、朝鮮顯宗、朝鮮肅宗三朝的巨儒及西人黨的黨首。同時,此人還是李氏朝鮮一代文宗宋時烈的大弟子,衣缽傳人。


  這套《三才圖會》,就是權尚夏帶領一幫朝鮮學者,於肅宗三十年甲申即1704年,翻譯並重新刊印的。


  再說說《三才圖會》。


  這絕對是一套整古爍今的奇書,一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時令、宮室、器用、身體、衣服、人事、儀製、珍寶、文史、鳥獸、草木等十四門。每一事物,寫其圖像,加以說明,圖文互證,細大畢載,足資鉤稽。


  還記得語文課本上很多古代人的畫像嗎?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從這套叢書中影印下來。另外,所謂《山海經》奇珍異獸的圖像,以及女兒國、狗國等,都有圖繪。


  涉及的內容不但有天文地理、礦產資源、曆法術數、衣冠製度、琴棋書畫、草木魚蟲、排兵布陣,還涉及海外異事、刀法劍譜,棍術與三人攻戰小組,類似全真教的“天罡北鬥陣”……


  堪稱當時門類最為齊全的百科式圖錄類書。


  原作者為明代收藏家、學者王圻及其兒子王思義。


  現存最早版本為萬曆三十七年,可惜不全,隻存留三十二卷正本。清乾隆帝安排工部和禮部查找各地版本,重修《三才圖會》,才得以補全,此為副本。


  最後說說權尚夏為什麽要翻譯並刊印這本書?

  這與當時的李氏朝鮮在位的肅宗李焞(1674-1720)有很大關係。


  李氏王朝迫於清朝的軍事壓力,於1637年被迫割斷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並轉而成為清朝的屬國。但是,在李氏朝鮮,“尊周思明”一直是當時的主流思想。


  肅宗李焞,就是典型的尊周思明思想的倡導者。


  1704年,在明代滅亡甲子年祭,肅宗李焞在漢城昌德宮的後苑,修建“大報壇”,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以報答壬辰倭亂時派大軍援助朝鮮的明神宗的“再造之恩”。


  朝鮮英祖時大報壇的祭祀對象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禎帝。


  大報壇祭祀每年進行一次,肅宗以後朝鮮曆代國王幾乎都曾親自參與,是朝鮮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表達了朝鮮對明朝的感恩與懷念,進而引申至對“華夷之辨”和“君臣之義”的宣揚,彰顯朝鮮王朝在華夷顛倒的天下秩序下的存在意義與正統性。


  因此大報壇被視為朝鮮王朝後期“尊周思明”意識形態的象征性建築。


  權尚夏作為當時的大儒,授命為“大報壇祭祀”的導祭官,負責製定完整的流程並主導祭祀。既然是祭祀明朝皇帝,總不能隻拜拜畫像吧,於是,圍繞著這次祭祀,權尚夏帶領一幫學者,翻譯並刊印大量明代的宗卷。


  這套《三才圖會》,由此而來!


  李承萬萬沒想到,竟然在這家不知名的畫廊中,遇到這種珍本!


  簡單翻閱一遍之後,他又將目光落在其它基本古籍上。


  這次,他蹲著身子,小心翼翼的一本本取出來。


  一共四本合計十八卷,都是《三才圖會》,可惜,依舊不全。


  不過,這收獲,依舊讓李承激動不已!

  朝鮮文版本、為大報壇祭祀而特別刊印,這四本《三才圖會》,用吉光片裘來形容,絕不為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