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歐瓷曆史
等李承回到酒店時,拉夫特和洛克兩人竟然也回來了,正坐在房間喝咖啡聊天,看神色,結果應該還不錯,洛克巧笑嫣然的。
“怎麽沒陪你的長輩午餐?”李承進屋後對洛克點點頭,問道。
“他很忙的。”洛克笑著攤攤手,“談完事情我們就出來了。”
“成了?”李承想問的是這個。
洛克扭頭輕笑不語,拉夫特搶過話頭,“沃爾德尼先生雖然沒有當麵承諾,但從他的表情還有話語來判斷,問題不大。”
沃爾德尼就是洛克外公的朋友,富通集團的執行董事。這種事多少顯得有點齷齪,他當然不會明著答應,有這態度,就行!
李承也放下心來,點頭笑道,“中午得好好犒勞兩位一頓。拉夫特,飯桌上我和你說點事。”
“什麽事,現在不能說?”拉夫特性子急,馬上問道。
“邊走邊說,餓了!”李承擺擺手,示意兩人起身跟了上來。
不是他拿派,無論是拉夫特還是洛克,對古董瓷器了解都很泛泛,至於非常生僻的“軟質瓷”,可能連聽都沒聽過,得花時間給他們解釋。
果然,聽他解釋完,一行人已經下到餐廳門口,洛克才明白過來,驚詫地反問一句,“聽你這麽一說,合著我外公收藏的那些……都不是瓷器?”
她外公彼得·巴林就非常喜歡收藏收集那些帶有中歐結合風格的青花瓷。
軟青花瓷的繁盛時期,大約在十七世紀下半葉到十八世紀中期,當時歐羅巴匠人處於還沒有摸清楚“瓷器中必須使用高嶺土”的秘密,但或多或少對釉色又有些了解的階段。因此,他們使用黏土作為原料,以燒製陶器的方式來試驗……
還別說,被他們弄出不少似模似樣的軟青花瓷。
這種軟質瓷終究不如瓷器,等到十八世紀中葉,歐陸匠人基本上拿到燒製瓷器的瓷土配方之後,紛紛升級,也就沒有了軟質瓷的市場。
因此,歐式古董軟質瓷的存世數量並不多,有不少藏家喜歡軟質瓷,譬如貝蒂夫人就非常喜歡軟質瓷中的最大品類——軟青花瓷。
軟青花瓷在國人眼中不值一哂,可它也有自身特點:其一是優質軟質瓷的玻化程度高,表麵如同覆蓋了一層玻璃,光澤度非常好;其二是青花發色更容易“起霧”,釉麵渾濁現象嚴重模模糊糊,景德鎮稱之為“燒蒙了”,可是這種朦朦朧朧,落在喜愛者眼中,又是另一種美!
李承搖搖頭,“那也不一定,說不定是你外公收藏的外銷瓷,或者歐式古董仿中瓷。”
“講講,給我們講講!”坐上餐桌,洛克馬上扯扯李承的衣袖,央求起來。
“這裏麵學問挺深的,我們邊吃邊聊。”李承抬抬胳膊,躲過她那有點小曖昧的動作。這兩位中一位是合作夥伴一位是未來合作夥伴,李承也願意和他們叨嘮幾句。
幾人邊吃邊聊,先說外銷瓷。
外銷瓷一共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自然是中原外銷瓷,數量最多,品質最好,也是夕羨藏家喜歡收藏的老物件。最標準的特點就是歐範畫片,中式紋飾,中原燒製。
據文獻記載,清代早中期外銷情形為“利通十數省,四方商賈、販瓷者萃集於斯”。景德鎮外銷瓷自康熙中期開始興盛,至乾隆時最盛。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銷往英倫的瓷器約40萬件;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的三十二年間銷往瑞典的瓷器達110萬件。
額,也就是說,中式外銷瓷的數量非常充沛,品質也不錯,是夕羨瓷器收藏中的大項。
第二類是和國外銷瓷。
和國外銷瓷是僅次於中式外銷瓷的品種,製作也很精美。
不過,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的和國外銷瓷普遍有個毛病,那就是窯火溫度不足,大約隻能在一千一百度左右,因此,和國外銷瓷的聲音嘶啞,光潔度稍差,物理特性遠沒有達到中式外銷瓷品質。
之所以如此,不僅僅是和國製瓷技術不行,更重要是利益在作怪——主導和國外銷瓷燒製的,是順治康熙朝時的東涼國公司——由於燒成溫度的降低,正品率大幅度提升,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類外銷瓷為東南瓷器其中又以南越青花為主。
南越外銷瓷,興盛於十八世紀後半段到十九世紀中葉,以英法為首的武裝商貿販子背後控製,其瓷器品質與和國外銷瓷差不多。
由於此時的歐陸燒瓷技術已經和南越差不多,因此南越外銷瓷在歐陸不太受歡迎,因此南越外銷瓷數量並不多。
第四類是奧斯曼帝國外銷瓷。
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早在亞洲元朝末期,君士坦丁堡的匠人就掌握了元青花的燒製技巧,隻是君士坦丁堡在維護瓷器燒製秘訣方麵,做的不錯,將其當成“藍色的金子”掌控,因而數量反而不是很多。
“遇到中式和奧斯曼帝國外銷瓷,價格合適可以收,這裏麵利潤大著呢,遇到和國和南越外銷瓷,有多遠躲多遠,那玩意再過一百年也算不上好東西。”
“至於辨別方法,其實很簡單,兩招。”李承豎起兩根手指晃晃,“第一招剛才我說了,聲音啞、悶的,百分百不能要。另一個就是釉,南越瓷器青花釉色糊,雙勾填色模糊不清,也不能要。其實還有其它方法,譬如沙包胎、鐵骨、香灰胎之類的瓷胎辨識,也很管用,隻是你們現在還不理解,以後上手機會多了,就自然明白。”
“那你說的歐式仿中瓷,又有什麽說法?”
很明顯,洛克就要比拉夫特求知欲更強,更好學。她在消化完李承所說內容後,自動跳章。
“歐式仿中瓷又分為三類。”
好為人師可能是所有人的共性,李承又豎起三根手指,一根根彎曲下來。
“第一,軟質瓷仿中式,以竹國魯昂和聖克盧瓷器為代表,很好辨認,畫片雖然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因不含高嶺土,質地、手感還是存在一定差距。不過,和傳統彩陶相比,這已經是個巨大的進步,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第二種是歐式硬質瓷仿中瓷,以邁森和利摩日仿中瓷為代表,就是從畫片、紋飾、造型上模仿中式瓷器。基本上都帶生產瓷器廠款號,即便沒有款號,辨認也不難,畢竟東西方美術差別巨大。”
“第三種是融塊瓷仿中式,以蘭國代爾夫特藍陶為代表……”
沒等李承說完,洛克又問道,“什麽是融塊瓷?”
暈!李承頭大,和不懂行的人講解瓷器,真累。
融塊瓷是歐羅巴早期仿造中式瓷器時,由於當地瓷土不能承受高溫而發明的一種工藝。
他們挺聰明的,先把釉配置好後並不塗刷到坯胎表麵,而是放置在坩堝內在高溫下熔煉成瓷釉,冷卻後再加工成粉末,塗刷在坯胎或胎體表麵,再入窯燒成,這種產品稱之為融塊瓷。
因為釉已經經過高溫熔煉,各種物理、外觀品質已經具備,再次燒成不再需要高溫,使用這種工藝可以使坯胎不再需要高溫燒成,解決了坯胎不能承受高溫的難題。
這種工藝可以讓陶器一類的產品也能具有瓷器一樣的近似外觀,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歐羅巴陶瓷的主要產品。
廣義上,融塊瓷也是軟質瓷的一種,是歐羅巴早期瓷器發展史中的重要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