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櫟陽風雲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才是做學問的態度!
在沒來到櫟陽之前,李承其實心底有疑惑的。
秦遷都櫟陽,戰略目的就是奪取河西之地!那麽河西之地,又在哪兒呢?
秦魏之爭的河西之地,位於今天的山陝黃河南段以西地區,也就是黃河“幾”字型“L”拐彎的周邊地區。
為這片河西之地,秦魏兩國進行長達八十年的爭奪!
秦魏第一次河西之戰,起始於公元前419年,結束於公元前408年,魏大勝,全取秦之河西之地,設西河郡,名將吳起任西河郡守。
秦失河西之地,確實麵臨極大危機,當時魏的精銳部隊魏武卒在名將吳起的帶領下,已經進入今天的關省韓城東南,大荔縣東南,也就是說,魏武卒已經踏入關中要害之地。
這麽嚴峻的情形下,不是更應該都城西遷,保留戰略縱深麽?
為什麽秦獻公要遷都東進櫟陽?
按照現在的地理測算,閻良區櫟陽距離韓城,不過區區一百五十公裏!
以魏武卒的精銳,四到五天就可以打到秦都櫟陽城下!
東遷櫟陽,豈不是送上門?
親臨櫟陽,並在周邊轉一圈之後,李承才真正體會到,老秦人背水一戰的勇決!
其時,秦國剛剛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敗,就是魏將吳起封神的“陰晉之戰”!
秦丟失河西之地,安全無保障,不斷派兵襲擾攻打魏占據的西河郡,意圖收服河西之地,收效甚微。秦後惠公於公元前389年,再次調集五十萬大軍大舉進攻西河郡,發起第二次河西之戰,兵臨陰晉(今天的華陰東)。吳起率領五萬魏武卒,戰車五百乘、騎兵三千,迎戰。
吳起用少量精銳之士,擊破龐大的秦軍集團,以一當十,反複衝殺多次擊穿軍陣,使五十萬秦軍大敗而逃,取得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吳起,一戰封神,也由此引發魏國國內以公孫痤為首的官僚體係的嫉妒和排擠,最終遠走楚國。
這一戰,魏國不但保衛河西之地,同時也因此引發“諸侯卑秦”,使秦國上下深以為恥。
老秦人痛定思痛,發動兵變廢秦出公(繼位時兩歲,被殺時五歲),迎立流亡在魏國二十九年的秦靈公太子嬴師隰為秦獻公。
也就是說,秦遷都櫟陽,其實是在外憂內亂,矛盾重重的情形下,秦獻公所做出的一種非死即生、搏命一擊的背水一戰!
秦獻公將都城遷到距離河西之地非常近的一個距離,既向國內重臣表明自己與魏國不死不休的決心,又向其他諸侯國昭示——秦國是你們圍剿魏國的天然盟友。
為什麽這麽說?
魏國經曆魏文侯魏武侯兩代聖君的統治,又有吳起、李悝、西門豹等人實施變法,國力強勢,是當時諸侯國首當其中的第一霸主。而且,魏國當時看不上秦國,他們一心想要回複“三晉一統”局麵,因而,戰略目標主要定在韓、趙兩國身上。
秦獻公東遷櫟陽,某種程度上在向韓、趙兩國釋放信號——打老魏,喊上我!
曆史證明,秦獻公東遷櫟陽的戰略目的,完美的得到執行,且圓滿成功!
櫟陽古城早已沉湮於曆史塵埃中,李承在黃土泥中,繞著古城遺址走了一圈。
這裏已經成為農耕區,古城區主體區域,麥苗青青,長勢良好,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當年的夯土地基,隱於長滿衰草和雜木中,依稀能辨。
古城遺址沒什麽可看,但是收獲還是有的,李承依稀找到秦獻公為何選擇櫟陽建都的答案!
首先,櫟陽位於渭河平原的中心地帶,土地肥沃農業發達,這是建都的基礎——有足夠的土地分配給貴族,能養活都城中的國人。
其次,櫟陽是陸通三晉的必經之地,是關中的交通樞紐。
櫟陽東北行,經重泉,至臨晉的蒲津渡過黃河,向北可達太原、上黨——秦對趙作戰,走的就是這條路;櫟陽正東行,過圩南,走華陰,出潼關,過黃河,可直擊魏國都城安邑(晉省夏縣);櫟陽東南向,可走圩南、商洛線,和楚國通商貿——當時秦和楚國屬同盟。
遷都櫟陽,秦國上下臥薪嚐膽,勤修內政,擴大商業活動、編製戶籍和推廣縣製,讓秦國漸漸變得富強。又遇到非常好的時機——魏武侯伐楚伐齊立誌三晉一統,給了秦國喘息之機。
一直到魏武侯去世,秦國開始對魏國動刀。
公元前362年,秦乘魏軍在澮水(今晉省翼城縣南)北岸與韓、趙聯軍大戰之機,派庶長國出兵攻魏,發起第三次河西之戰,在少梁(今關省韓城市南)大敗魏援軍,俘其主將公孫痤,占領少梁(今關省韓城市東南),奪回部分河西之地。
魏國三麵樹敵,不得已,在黃河邊修築長城,將少梁、少梁兩座城市,擋在長城之外,也就是將部分河西之地讓給秦國。
從此,秦魏之間的河西之戰,形勢逆轉,攻守易勢,秦國占優。
同年,秦獻公去世,秦孝公繼位,開始商鞅變法。
公元前354年,中原亂戰。
趙國攻打衛國,魏國救衛,在南梁大敗趙軍,並進圍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齊、楚,繼而就發生著名的“圍魏救趙”故事。
秦國一見,吆喝,趙國、齊國、楚國聯合攻打魏國,自己機會來了。
趁著魏國主力與齊國在桂陵之戰的時機,由繁龐東渡黃河,包圍魏故都安邑,魏守軍投降。
次年商鞅率軍包圍固陽,魏國固陽的守軍,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再次投降。
秦國收回大部分的河西之地。
形式似乎一片大好。
可這會魏國實力強大,絕對是BUG般的存在。
他們先與齊國決戰桂陵,不幸大敗,但是,很快又整兵再戰,破趙國都城,迫使趙國簽下城下之盟,然後又聯合韓國大敗齊楚聯軍於襄陵,齊國,楚國兩國被打蒙,被迫求和。
等魏國平定趙、齊、楚三國後,回頭收拾秦國,秦國蔫了。
在公元前350年,魏國奪回舊都安邑,西進並包圍定陽(今陝延安市東南),在魏國的攻勢之下,秦孝公被迫求和,並歸還所得的河西之地。
時間又過了十年,秦國得意外之助——公元前343年,馬陵之戰,孫臏戰龐涓,十萬魏軍全軍覆沒,魏軍主帥太子申被俘,龐涓自刎而死,魏國缺兵少將、國力大衰。
秦國發動第五次河西之戰。
這一次,秦國兵精糧多,穩紮穩打,不急不躁,采用“耗死”對方的戰略,在西河郡與魏國進行長達兩年的拉鋸戰,最終耗得對方兵無戰意,馬無糧草。
公元前330年,全殲魏軍,斬首八萬(此據《秦本紀》),並俘虜魏將龍賈。
魏被迫於次年將河西郡歸還秦國。
至此,秦全部收複被魏奪占的河西地區。
魏軍主力覆滅,又遭齊、楚、趙、秦等國輪番進攻,從此一蹶不振,國力大損,淪為二流國家。
秦國則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強大,又革新軍隊,擁有東出崤關奪取天下的實力,而魏國的衰落則減輕秦國東出的難度。
從此,山東六國,便暴露在秦國的鐵拳之下。
櫟陽,在最後三次河西之戰中,都承擔著糧秣供應基地和軍事指揮中心的重大作用。
秦獻公遷都櫟陽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全部實現。
可以說,秦魏之間的河西爭奪戰,就是一部完整的“櫟陽風雲錄”!
遷都鹹陽,櫟陽的曆史使命完成,但它的生命光輝遠沒有結束。
站在荒涼的夯土丘上,李承莫名有些傷懷。
強秦今何在?也不過,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檣櫓灰飛後,關中大地竟然被三個前秦叛逆所據,又是何其悲哀!
公元前205年,項羽破秦,分封十八王,關中地區由三名前秦降將鎮守。
前秦上將軍章邯封雍王,轄鹹陽以西,建都廢丘(今興平縣);前秦都尉董翳為翟王,建都高奴(今延長縣),轄上郡,前秦長史司馬欣封塞王,轄鹹陽以東,立都櫟陽。
三王所在的區域,是秦國故地,因而後人又稱關中為“三秦”。
劉邦“暗度陳倉”,擊敗雍王章邯,章邯自殺,司馬欣膽怯投降,獻都櫟陽給漢王劉邦。
公元前205年十一月,劉邦建都櫟陽,並留蕭何輔佐太子劉盈監國,坐鎮櫟陽,征集糧草兵卒,及時運往前線,以供軍需。
櫟陽再度成為當時的經政中心,堪稱劉邦爭霸天下的大本營。
五年的臨時國都,成為櫟陽古城最後的輝煌。
李承站在冷風中感懷呢。
不遠處的地壟中,一位夾著煙袋鍋的老農,裹著羊皮襖,眼神警惕,一口濃烈的圩南話,“你在搞啥東西麽,額瞅你老久鳥,該不是挖貨的吧?壟裏貨都是額噶的!要是挖貨,小心額拾掇你。”
呃?自己被人懷疑偷挖古董?
這位老者,是這片麥地的主人,他很早就注意到這邊,還說地下的古董都是他家的,要是敢偷,拾掇你!老爺子一本正經的威懾,挺有意思。
李承朝他揮揮手,走過去遞根煙,笑道,“沒得事!額是學生,過來瞅瞅。”
老爺子不接,揚揚手中的煙袋鍋子,“真滴學生娃?”
這一揚,李承注意到綁在鍋子杆上的煙袋,不,準確數是麻製煙袋封口線上綴的那一枚布幣。
如果自己沒看錯的話,那是“楚大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