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賈家店鋪
將車停在老幹部活動中心,對麵有一條巷子,直通英雄山文化市場。
盡管已經快到中午時分,可馬鞍山路上,行人如織,自行車、摩托車、三輪平板車、小貨車、麵包車,或拉貨,或載人,如同電影院散場一般,從文化市場退潮而出。
這是英雄山早市散市。
沿著人潮逆流而上,所見之處,全是占道經營的小攤小販,從書籍到茶葉,從收音機到馬紮子,從頂針到蝦米,從襪子到牛仔褲,琳琅滿目的物品,令人發指的低廉價格……
李承帶著倆人,“老馬識途”的穿行在這片人海中。
這還是英雄山文化市場的外圍,也就是英雄山早市。
被早市包圍的“核”——兩排超長的鐵皮大棚,再加上一側的老式倉庫隔成的簡陋店麵,整體呈現“三”字形,這才是英雄山文化市場。
英雄山文化市場以及隨之而產生的英雄山早市,之所以如此興盛,與下崗分流有很大關係。泉城老工廠多,十幾萬人的下崗職工,為了養家糊口,他們的首選就是,拿繩圈地擺攤賣一些日常用品,做點小生意,英雄山這一片,是黃金首選。
賈鄭廷的記憶中,他父母開的那家小店,最多的時候,“招了”八位下崗的遠親近鄰來幫忙,每個人拿著幾百塊的工資,等他們上手一兩年熟悉後,就自行離開,單做小生意。
就他們家的小破店,前後衍生出十多家攤位,英雄山市場能不火?
入目之處,皆是人頭;伸手能觸,都是攤位。進入兩千年之後,英雄山市場蓋起來仿古式三層店鋪,反倒缺少了這種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氛圍。
難怪十年二十年後,行內人總是以懷念的語氣說,英雄山呐,九十年代華東第一文化市場,那才是真正的黃金年代……
進入英雄山文化市場內部,這裏要比外圍規矩一些,那些糧油雜貨的,全部沒有,統一售賣與文化產業有關的,譬如茶、酒、書籍、文房四寶、陶瓷、水晶、玉器、根雕、秦磚漢瓦啥的……
李承沒急著看兩邊的攤位,而是循著賈鄭廷的記憶,先去“他父母”的店鋪瞅一眼。
從東頭數,第八十六戶,從西頭數第四十九戶。
沒錯,這三百米長的老倉庫,一共改造出一百三十多家店鋪,全是那種仄仄長長的店鋪,如同將一座倉庫,用三合板一層層的分割出一百多份。每個店鋪的寬度隻有一對門的寬度,大約一米三四的樣子,深度還不錯,足有七八米。
就這種小長條破舊店鋪,還是賈鄭廷的父親賈元根,請市場管理人員吃了兩頓飯才“搶”到的,每月的租金三十元。
在很多買家的思維中,英雄山市場,有店鋪的,自然要比大棚內攤位的要高級,大棚攤位又要比露天地攤高級……其實有區別麽?嗬嗬!
雖然有上午見王師的經曆,可李承這會不由自主的又有些受賈鄭廷的影響,變得有些忐忑和急切,腳步也快了兩分,尋找記憶中的“賈不假古董店”。
為這名字,賈鄭廷曾經N次吐槽他父親,太土!他自己開玉器店時,起了一個自認很時尚的名字“尚品”,卻遭到賈元根的蔑視,沒文化,沒內涵!
老賈這人,壯壯的魯東大漢一枚,別看他說話粗聲粗氣,可為人細致的很。
腳步匆忙,很快來到印象中的店鋪前,有不少人圍在店前攤位,還有人從仄仄的通道進出店內,李承抬頭看了眼,眉頭一蹙,賈全古玩店?賈不假去哪兒了?
店前的攤位上,一個胖乎乎十來歲的男孩,正在警惕地盯著看貨的客人們,旁邊還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小女孩,眉清目秀的,懷中抱著一隻餅幹盒,也在看著貨品。
這……記憶再度拚湊重疊,這小男孩,有著賈鄭廷小時候的七八分模樣,那小女孩則和賈母魏玉茗有著幾分神似。這……是賈家的孩子?
怎麽冒出一對兒女?李承有點懵。
他這一住腳,後麵的吳偉和周典,也停下來,三個大男人,頓時將來往通道堵住。
不一會,後麵就傳來“質樸”的泉城問候——“前麵的,說你呢,默默噠噠(磨磨唧唧的意思)的幹麽呢!趕緊走起來!”
吳偉和周典也不明白為什麽李承突然停下來,隻是,聽著後麵的謾罵聲,回頭看了對方一眼。
“杠秫米,迂磨黏痰的!”後麵罵人的家夥,也是個衝脾氣,又來一句。
兩人都沒聽懂,李承卻聽清楚了,這話是說人“辦事不利落,磨磨蹭蹭的”,笑著往“賈全古玩店”一側靠靠,對吳偉招手示意讓一讓。
那人擦身而過,還罵罵咧咧的,這就是老泉城人,脾氣躁,逮著理時,會把人往死裏懟。
李承這一退,就直接退到店門口,往店內瞅了眼,正好瞧見一個熟悉的身影,端著大葵花碗從最裏間出來。
店內的格局,賈鄭廷的記憶中有著清晰的記錄,三段式,最裏麵是煤氣灶小廚房,平日裏賈母會下點麵條炒蛋炒飯什麽的。看賈母這隻大葵花碗,今天的午餐是麵條。中間有一張折疊床,是賈父晚上看店歇息的地方。再往前就是店鋪。
店鋪深度四米五,寬度一米四不到,一分為二,靠一側三合板牆,被賈父用長木板搭建成一個八十公分寬、上下兩層的櫃台。櫃台上和櫃台裏,堆滿了他從鄉下收上來的各色各樣的“垃圾”古董,以及從濰坊那邊進來的“便宜貨”——濰市是魯東最大的贗品字畫生產中心。
另一側則是客人進出的通道,將將容納兩人側身而過的身位。
除了店名,還有一對男女,這裏的布置,與賈鄭廷的記憶,一模一樣。
魏玉茗一出廚房,見門口站著一位衣著不錯的年輕人,忙將手中的麵碗放在櫃台上,笑著招呼,“這位老板,看東西呢?進來吧,裏麵寬綽些。”
李承盯著她看了眼,擠出一點笑容,朝她點點頭,心情……很怪!超級怪!不由自主的抬步走進店內,很想和她說句話,卻不知如何開口,最後冒出一句,“老板不在家?”
“你問我家老公?送貨去了,馬上回。”
魏玉茗是典型的魯東女人,溫柔賢淑卻又不是堅韌,多年生意場打拚,又讓她多了幾分精明,總感覺進店年輕人的神情,有些不太對,又問道,“找我家老賈,有事?”
李承一怔,有事?當然有事,可惜這事不能明言。
不過,他很快找到借口,笑笑,“聽說賈師傅家中有一把老宋工手刀,慕名而來,不是能不能看一眼?”
這也是來自賈鄭廷的記憶。
這把宋刀,是九十年代初賈元根從魯東武術之鄉菏澤收來的老貨,當時這把刀破破爛爛鏽跡斑斑,王躍進在幫賈父掌眼(當時王躍進已經認賈鄭廷為弟子)時,卻將它單獨挑出來,說是宋刀,修繕後,有一定收藏價值。
因為是賈父這些年收來貨品中年頭最久的物件,所以賈鄭廷對這把刀印象非常深刻。
宋仁宗時由曾公亮、丁度編纂的《武經總要》,對格鬥兵器――刀的記載,分為八種名目,即所謂“刀八色”,分別是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其中,手刀就是武將佩戴的短柄刀具。
宋代刀具沒有唐刀有名,可質量並不差的,造型也徹底擺脫“長劍”“修長”所帶來的的影響,成為真正的寬、厚“刀具”。
菏澤是武術之鄉,賈父收來的這把宋刀雖然鏽跡斑斑,但並沒有入土的經曆,所以底子還在。
當清理完鏽跡之後,整個刀具寒光逼人,威風淩冽的,再用胡桃木嵌合上刀柄,造型則更加精致。
全長八十五公分,刃長六十公分,刀刃最寬處六公分,窄處四公分,前銳後斜,刀尖上挑、尖銳,斜背處弧形大;刀鋒部分上下略齊平,刀背血槽避風聲;環首與刀莖分裝,刀根處雲紋吞口,夾背處長,夾刃處短,極具時代特色,與明清刀上的吞口相反;刀鐔為宋手刀標準的四瓣造型。
現在,沒有賈鄭廷和王躍進的關係,不知道那把宋刀還在不在?
很快,李承就有了自己的判斷——沒了王躍進的鑒定,貌似賈元根依舊拿到那把刀。因為魏玉茗的回答,有點奇怪,她笑著搖頭,“我家哪有那種好寶貝?你聽岔米了吧?”
又似乎怕自己再追問,她探頭朝門外兩個孩子喊道,“賈全、賈雲,吃飯了。”
嗬嗬,這是在打岔呢。
其實李承能理解,賈鄭廷的記憶中,賈父一直把這宋刀當成寶貝,不輕易示人,知道丈夫寶貝這把刀,魏玉茗哪能答應?
“來了!”男孩變聲期的嘶啞聲。
不一會,倆孩子抱著裝錢的餅幹盒子,歡快地跳進屋子,從李承身前竄過去,圍在母親身邊。那個叫賈雲的小女孩,嘰嘰喳喳的,獻寶般向母親講述剛才自己賣出一件價值二十塊錢的貨品。
還真是賈家的兩個孩子?
……
盡管與自己沒什麽關係,李承的心情還是受到賈鄭廷的影響,走出店鋪,看著四周紛雜的人群,有些失落和茫然。
“小兄弟,要點什麽?我幫你找?”旁邊傳來一聲渾厚的男聲。
李承抬頭,門口攤位前站著一位短發、方臉、高個頭,皮膚黑黑的中年男人,正瞪著雙眼,笑眯眯看著自己呢。
不是賈鄭廷的“父親”賈元根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