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宋書冊頁
之所以失望,很多時候並非結果很壞,而是期望太高!
整整一箱子各類零散的古籍善本,可惜沒有李承心底所期望的名貴瓷器、高古青銅器什麽的。想想也是,王家兄弟不過是入行幾年的破爛大王,殘破的古籍善本是他們最有可能接觸到的古董,至於那些瓷器、高古青銅之類,隻要不瞎,一般很少流入他們手中,金銀珠玉,那就更不可能。
這已經很好了,李承暗責自己貪心不足,定神後瞅了瞅,有些心焦,箱內所盛書籍都很破舊,幾乎每一本都需要修繕和處理。
李承嘖嘖嘴,抬手對王家兄弟說道,“找個大簸箕出來。”
又對吳偉努努嘴,“去車後備箱拿真空袋,準備封裝。”
兩人匆忙去取,李承將袖口卷起,伸手拿出最上麵一本,絹帛蒙麵,已經髒得不成樣子,封皮上的書貼已經沒了,留下一塊黑斑。
翻開第一頁,正楷書目:“音韻闡微之卷九”。
李承一喜,我去!竟然是康熙朝四大工具書之一!
康熙雄才偉略,執政期間,大力提倡文化建設,親自部署修建的大型著作有數十種之多,其中“字、音、韻、譜”四部小學類辭書最為著名且影響最大,這四部書分別是《康熙字典》《音韻闡微》《佩文韻府》和《欽定詞譜》。
其中,韻書《音韻闡微》編撰於康熙五十四年,成書於雍正四年,總編撰官為大學士李光地,最終由李光地弟子,翰林院侍講王蘭生完成,曆時十一年整。
此書初刻為雍正六年武英殿本,其後,為廣譜音韻,雍正帝敕令揚州詩局、淮南書局錄刻。乾隆編撰《四庫全書》時,再度增刻全書本、薈要本以及珍本。
《音韻闡微》這本書什麽作用呢?類似於今天的普通話標準,即規範化清朝的官話音係。全書十八卷,按“平上去入”分卷,其中平聲六卷、上聲四卷、去聲四卷、入聲四卷。李承手中這本,是雍正九年淮南書局錄刻本,上聲之卷九。
也可以這麽理解,這本書,是江南官府配發給各地學府、書院的“普通話”教科書中的一本。
李承手掌在攤開的內頁上摁了摁,掌心微微返潮,樟木箱防蟲可不防潮。他回頭看了眼,王二炮已經將大簸箕拿出來,吳偉也拿來一捆真空塑封袋。
“阿偉,把簸箕放在陰涼處,書籍攤開,等差不多陰幹,就用真空袋封裝。”吳偉已經幫他處理過很幾次書籍急救,對這方麵不陌生,可李承依舊叮囑道,“不要等全幹,會起褶皺的,差不多就可以封裝。”
也隻能如此簡單處理。
這本《音韻闡微》被吳偉拿走,李承又拿出第二本,藍色封皮上保留有名貼《五方元音增訂》。
暈!又是一本音韻字典。
李承抬頭看看王家兄弟,笑道,“王二兄弟,你這兩本書,是不是出自一捆呐?”
王二炮撓頭想想,很快點點頭,“李老板說的沒錯,還真是一紮書裏麵的。”
又問道,“我兄弟倆不懂這些書有什麽用,就是覺得挺老的,應該比年代近的值錢些。李老板,能給我們說說,這書有麽價值麽?”
李承笑眯眯看了對方一眼,揚揚這本書,“這是一本民間編撰的字典。書的價值……不算大,不過,編撰者挺有意思的。”
“有意思?您是說這位作者?”王三炮快速接過話頭。
“秀才造反,說的就是這本書的編撰人。”想想這本書的編撰者,李承自己也覺得好笑。
《五方元音》的編撰者為明末清初的樊騰鳳,此人二十歲中秀才,此後屢試不中,遂絕了科舉的心思,一心研究《易經》,自詡“按皇極經世天地,才高過人的不世之才”,以“臥龍”自居,實則以算命、幫人看風水為生。
清兵入關,屠戮中原,這位臥龍“掐指一算”,得出“趙姓者得天下”的結論。
可是,他所處的村莊為高家莊,四周要麽姓高,要麽姓錢,離他最近五裏地的大幹言村倒是有一家姓趙的,可是趙家家主趙漁雖然是明朝進士,可惜卻是個清廷走狗,死心塌地的為清廷馬前卒,自然不是“明主”,於是,他選擇趙漁的彪子弟弟趙二社為主。
趙二社此人平素很魯莽,仗著哥哥進士身份,橫行鄉裏,崇拜梁山人物,被樊騰鳳一勸掇,還真的同意“起事”。此後,樊騰鳳聯絡高氏兄弟、打井的梁轆轆頭(幫人打井澆地。打轆轆,是個力氣活,一般壯小夥打一天轆轆能澆一畝地)等人,準備揭竿起義。
孰料,議事不密,還未豎旗就被人告發。趙二社被他哥哥親自押送到縣衙,高氏兄弟逃跑,梁轆轆頭被秋後問斬。所幸,樊騰鳳躲在親戚家地窖中,藏身三年,逃過一劫。
樊騰鳳在地窖中藏身三年,無事可做,剛好親戚家地窖中有一本《洪武正韻》,他便開始琢磨音韻。不得不說,此人還是有些才華的,被他琢磨出反切法,用十二個韻母和二十個聲母來拚音,要比《洪武正韻》更方便和準確。
這就是《五方元音》的來曆。
五方元音一名,來自於樊騰鳳的獨創口訣“喉音土脾宮,齒音金肺商,牙音木肝角,舌音火心徵,唇音水腎羽”,取巧的將“宮商角徵羽”融入到發音方式中。
因為反切法,更多的是用“擬音”和“組合音”的方式教人辨別讀音,比洪武正韻能更快普及音韻,所以,《五方元音》出現後,一度非常受追捧,樊騰鳳也因此成為“傳奇人物”。
樊騰鳳的後人將刻板販賣給東昌府的一位商人,這位商人又將刻板帶到蘇州,《五方元音》很快得到大麵積推廣。
《五方元音》在清代早期的民間音韻普及中,有一定積極作用。
李承手中的這本《五方元音》是乾隆三十年蘇州刻印本,要比錦章圖書局(1901年許振轅成立的石印社)早出一百八十年,還是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至於李承口中的“價值不算大”,不過是擔心對方溢價的說辭而已。
樊騰鳳的“傳奇”經曆,讓幾人瞠目結舌……其實更讓人驚訝的在二十年後,會有人為其立傳,稱其“彪炳千秋”。好吧,彪炳千秋真不值錢呐!
李承所猜測的“出自一紮”,是基於這兩本書都是音韻類,收藏家藏書喜歡按照類別不同進行封包,如果後人要售賣,也會捆在一起的。
可惜,這兩本書上,都未曾發現收藏者鈐印,應該是民間散本收藏。
李承很快將裏麵樟木箱中的所有書籍過了一遍,頭疼。
一共七十七冊,絕大多數為五品以下,殘破得都不能看,可搶救搶救還是有點價值,隻有五本為七品相,價值較高。
偏偏最貴重的一本,卻是南宋蔡沉的《書集傳》殘本。
這本書殘破到極致:隻剩下十一頁(宋書單麵印),封麵封底自然是沒有的,其中還有五頁有水漬或蟲蛀或禿角,有兩頁撕裂。
可偏偏這本書及其作者,都很不簡單。
蔡沉此人是南宋“四世九儒”蔡家第三代傑出代表,其祖父蔡發,南宋地理學家、理學家;其父蔡元定是朱熹理學的創建者之一,南宋律呂學家、堪輿學家;蔡沉本人,是朱熹晚年成就最突出的弟子,家學淵源和師門學識極其深厚,更是九峰學派的創始人,一代鴻儒。
他的這本《書集傳》是受朱子之托而著,耗費十年功夫,用簡明的文字詮釋經曲以得帝王謨誥之旨,與朱熹的《周易本義》、《詩集傳》,胡安國的《春秋傳》等書,並列為官書,為科舉所依據,成為元、明、清三代人士必讀課本。
這本書還有第三個珍貴的地方——十一頁紙張上,一共有六枚收藏印可考,另外還有三處帶人名的毛筆注釋。
十一枚鈐印中,有一枚尤其珍貴——“集英殿典庫”。
集英殿最早記載是北宋趙匡胤所建的廣正殿,這裏的集英殿顯然不是北宋的那座,而是明代永樂皇帝修建《永樂大典》時所用的“集英殿”。
這名稱隻存世六年,《永樂大典》修成之後改為文英殿。
“集英殿典庫”的鈐印,表明這本書曾經在明朝官庫中收藏過,並作為《永樂大典》的修撰資料使用,此後不知為何流落到民間。
六枚鈐印最晚的一枚為“介山樓”,是嘉慶元年狀元趙文楷的藏書樓號,同時毛筆注釋後所留“逸書”,也是趙文楷的字號。趙文楷還是宗教領袖、國學大家趙樸初先生的五世祖。
也就是說,這本書曾經被趙文楷收藏且留下“狀元批”。
所以說,這幾頁紙雖殘,卻極具意義。
七十七冊古籍善本,畢竟都是從垃圾堆裏麵收來的,件件殘破,賣相很難看,可是古籍嘛,更多的還是看內容和文物價值。
所以,雖然這些書籍也許“市場價值”不值十萬,李承還是很爽快的支付給對方這筆錢。
真不值麽?如果被朋濟明聽見,絕對扇他大耳刮子!
拿到錢的王家兄弟,準備稍後就去買輛麵包車——四處收貨沒輛車,效率太低。兄弟二人準備最近兩天突擊一下,一家家上門收貨。
聽著兩人的發財大計,李承謝絕他們留午飯的盛情邀請,很快離開,當然,那件蘇式樟木箱,也一並帶走。
離開前,李承從車窗向外探頭,看看車後的破爛小院子。
人不可貌相,破爛王,名不虛傳,果真有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