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銅元收藏
周勝的反饋,出乎意料的快。
第三天中午放學時,他神神秘秘地堵住李承,示意自己肩上的大挎包。
一隻黑色帆布大挎包,鼓鼓囊囊的,寸許寬的背帶繃得緊緊,看一眼就知道分量不輕。
“我去,你這裏什麽這麽沉?”李承想搭把手,結果愣是單手沒拎動。
“銅錢銅鈔袁大頭什麽的,其它東西不好過關。”周勝撓撓頭,笑容中有種“賺同學錢的靦腆”。
“你……家人呢?”李承幫他拉開車門,隨口問道。
他同樣不想背負賺同學錢的名頭,如果與周勝的父母交易,不妨礙還價壓價,如果和同學……則要斟酌。
“沒人吖。我小叔送到羅湖口岸,我拿學生證過關取來的。”周勝將挎包從肩上卸下,揉揉發酸的肩膀,笑嘻嘻回答。
暈!這麽簡單?
九十年代海關對銅錢,查的不嚴,至於袁大頭,連文物都不算。
李承開車前,打開挎包瞜一眼,還真是,半包的銅錢、銅元,還有數量不菲的銀元,不僅有袁大頭,光緒銀元和孫小頭銀元也有。
許多銅錢上麵有著一層很自然的銅綠,不是水坑貨。如果是水坑墓葬,銅錢的表現如同上次李承在石硤尾黑市上賭來的“錢團”,有強烈的銅臭味和金屬鏽蝕味。
“你家不是羊城的建築商嗎?怎麽挖到幹坑?”李承有點懷疑這些貨品的來路——羊城是典型的南方氣候,如果是墓葬出品,那超過九成的可能性是水坑。
“真是行家!”周勝對李承搖搖大拇指,“墓葬中的銅錢,基本都會腐爛,我爸不要那些,別人一條煙就能換走一蛇皮袋。”
他拍拍挎包,“不過這個不是。上上個月,我爸的工程隊接到天河區一個工程,項目所在地,原本是天河區的一家廢棄的老青磚窯廠,不知怎麽的,挖出這麽一大壇子東西。還有些紙鈔,我小叔沒帶。”
有銅元和銀元的存在,那這些錢幣的窖藏時間不會很長,極有可能是哪位富戶家庭,為躲避戰亂或者在浩劫年代躲避查抄,不得已窖藏起來,再加上所藏位置為古窯,土質偏幹燥,所以保存完好。
這說法,倒是能站住腳,李承沒再懷疑。
回到摩羅街店中,藺建明正在接待一位客戶,介紹得有模有樣。
一年多來,他跟在店中學習,天賦還行,又有實物上手,現在算是“小入門”,正癡迷著呢。
見李承和周勝進門,倆人還抬著一隻帆布挎包,連忙將顧客讓給吳衛忠接待,自己笑嘻嘻迎上來,“威爾斯,阿勝,裏麵是什麽?”
周勝是他的學弟,倆人同樣認識。
“來幾隻分裝袋,上樓。”李承對和吳衛忠幾人點點頭,隨即邊走邊對藺建明說到。
二樓會客廳,李承找了兩張報紙鋪在地上,將重達十六公斤的挎包,倒在上麵,嘩啦啦一陣亂響,足有上萬枚,有幾枚滾落到座椅下麵,稍後再找。
“咦?這麽多不值錢的銅板?阿勝,你哪兒搞的?”剛上樓的藺建明驚訝的問道。
這句話說得“賣貨”的周勝頗不好意思,撓撓頭。
李承掃了他一眼,淡淡笑道,“我如果說這些很適合你玩賞收藏,你信嗎?”
呃?藺建明一愣。他很了解李承,雖然算不上木訥,但對待鑒賞古玩時,從來都是一絲不苟,連忙搓搓手,嘿嘿笑道,“威爾斯,這些銅元還有什麽說道?”
倒是知道見縫插針,李承白了他一眼。
銅板就是銅元,普品確實不值錢,但對待銅元,李承有自己的看法。他不介意周勝在旁邊,拿著麵前這堆銅元、銅錢、銀元,為藺建明講解,其中以銅元為主。
如果讓李承推薦一種值得長期持有的藏品,他一定會推薦銅元。
這是基於三點。
首先,銅元存世的時間極短。
銅元在貨幣史上,存在時間很短,從光緒十五年(1889年)第一枚銅元誕生,到建國前銅元停鑄,一共隻有六十年。
存在年限極短,意味著在未來,這種短命貨幣有擊打的可能會成為“遺珍”。
現在之所以不值錢,是因為銅元的印製數量很大且距離停鑄的時間不太長,但如果放置到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區區六十年鑄造的銅元數量,遠經不起時間的遺失。
銅元成為遺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稀有版別和“錯版”銅元比較多。
收藏錢幣的都知道,稀有版別和錯版錢幣,都具備相當的升值潛力。銅元鑄造,並非僅僅“官鑄”,還存在清末民初各個地方勢力的“半官鑄”和“私鑄”。
因為鑄造工藝的不同,鑄造機構的不同,所以,在銅元發行過程中,經常會發現英文倒置、滿文錯寫、麵背錯配、陰陽幣等錯版。
而某些政權的快速更替,又會導致某地方銅元鑄造的曆史很短,成為稀有貨品。
最後,支持銅元成為“遺珍”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每一種銅元背後的曆史故事。
銅元六十年發展史中,可以簡單分為四個階段:清末官鑄階段(1889年—1912年);民初期北洋階段(1912年—1918年);民中期混亂階段(1919年—1935年);民後期淘汰階段(1935年—1949年)。
其中,清末銅元典型的官鑄,以紅銅為材質,大小規範,製作精美,收藏價值相對較高。
總廠造幣在正麵左右分列“戶部”二字,各地寶泉局均在正麵上緣或左右分列省名及地名,以示區別。這一時期各廠局各盡所能,自行設計,出現了一大批具有各地特點的龍圖、花式,是銅元品種最多、圖案最豐富、版式最繁雜的時期。
剩餘三個階段,則屬於官鑄與私鑄並存,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發行的銅元沒有收藏價值。譬如,日偽政權時期也發行過部分銅元,製造相當精美,又因為建國後大量銷毀,讓這些“偽幣”頗具收藏價值;另外,在工農黨領導的革命地區,則流通著根據地自行鑄造的銅幣,現如今已成為“革命文物”,同樣收藏潛力不小。
可以說,銅元,見證清末到建國這一混沌階段,朝廷勢力的快速更替,各個地方勢力的此起彼落,故文化性十足。
“被你這麽一說,我還真想入手。威爾斯,我能挑選一些嗎?”藺建明也不客氣,坐在地上,岔開雙腿,準備上手。
李承朝周勝點點頭,“阿勝的貨,你看著辦。”
雖然他說得精彩,可銅元畢竟是市場冷門,摩羅街許多店麵都不收的。這一點,周勝未必就不清楚。
“威爾斯,這些……我都交給你處理統一。”周勝蹲著身子,笑嘻嘻地撥弄這堆錢幣,又對藺建明說道:“阿明哥,你可以讓李老板幫你背一套,還省的自己不會挑。”
這句話讓李承略略詫異,周勝童鞋聰明的緊吖,一句話,兩不得罪。
“威爾斯,幫我整一份唄……”藺建明蹬蹬腳,放低聲量求道。
“行了!先幫我分類,分好之後,你各色銅元都挑選一樣。”李承低頭撿貨,懶得看這位撒嬌男,惡心。
藺建明立即來了幹勁,“怎麽分?”
“和分銅錢一樣,先按照文字分。”藺建明畢竟有些基礎,隻要簡單提點就能快速上手。至於周勝,李承也沒然他閑著,“阿勝,你幫忙把銀元挑出來,放在一邊。”
這堆錢幣中,以銅元為主,混雜有一定數量的銅錢,還有一些銀元。
三人戴著手套,開始分揀分類工作,不一會,吳衛忠上樓,加入這項工作。
銀元不多,袁大頭二十三枚,孫小頭四十八枚。
袁大頭即袁世凱頭像的銀元,這一點人盡皆知,不解釋。
孫小頭是一種銀質紀念幣,發行於1912至1927年。正麵刻孫中山半身像,上緣為“中華x國XX年”,背麵為嘉禾圖圍繞“壹圓”二字,有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及陵墓、地球、無年號、嘉禾等版別。
這七十一枚銀元中是否有“高品”銀元,李承暫時沒時間仔細分辨——無論是袁大頭還是孫小頭的價值鑒別,都在細節,需要仔細看。
中孔銅錢也很快被挑出來,李承手掌扒拉一遍,沒發現什麽值錢貨色,以清代銅錢為主,其中,鹹豐通寶和道光通寶居多,宋明兩朝的銅錢也有數十枚。
“咦?威爾斯,這是銅錢?為什麽上麵寫著光緒元寶?”藺建明拿著一枚中間方孔的“銅錢”,高舉,並驚訝地問道。
喲,有驚喜啊!
李承接過這枚怪異的“銅錢”。
雖然穿孔,但它還是銅元,是收藏界有名的“異類”——安徽方孔。
安徽方孔十文銅元,紅銅質,幣麵中間鑿一方孔,孔外寫的是“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寫的是“安徽省造”,下緣寫的是“每元當製錢十文”,左右兩側寫的是滿文“寶皖”;背麵方孔外為龍圖(俗稱“立龍”),上緣寫的是英文紀地“安徽”,下緣寫的是英文紀值“十文”,又因左右兩側各寫的是一花星,俗稱“梅花星”。
就李承所知,它的存世數量,不過十枚左右。
這是試鑄樣幣,並未真正發行。它之所以未被發行,很可能是因為中間鑿有方孔,製造時容易損壞機器和頗費工時的緣故。
這一點,在直隸總督李鴻章《機鑄製錢虧損工本無法籌補》的奏折中,可以獲得間接證明。其奏略雲查閱造成製錢,字畫輪廓均尚清楚,惟機器時有損壞,極費工夫。緣西洋造錢,係屬平麵,中無方孔,壓成較易。今以西洋機器造我國錢式,須另添打眼挺杆,由錢模正中穿透,始能撞出錢孔。地位殊窄,撞力過大,挺杆上下與錢模互相磨觸,最易傷損。每日每座機器,模撞修換數次及十數次不等。人工既費,成數亦少
珍幣一枚!
李承正在欣賞呢,一樓傳來一聲洪亮的聲音,“李承李老板在嗎?”
是趙帆,他來幹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