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異國獵寶檔案> 第158章 摩羅古街

第158章 摩羅古街

  對於李承的“自作主張”,老爺子有些不開心,年紀大了就喜歡將孩子捆在身邊,連他這位弟子都是如此。不過好在有饒棼幫忙勸說,李承最終還是搬離別墅。


  吳佩俞的“婚房”,位於萬惠家園,沿著書市側麵的巷子往西三百米即到。這是一座十八層的小高層,房間位於十五樓,視線很好,站在陽台上能遠眺海灣。


  三室兩廳的格局,房子簡單裝修過,主臥的房門是鎖的,聽朋濟明說過,偶爾他小姨子吳佩俞會來住住。李承挑選可以看海的房間作為臥室,另一個房間簡單收拾,作為書房和收藏品陳列室。


  自此,他開始港大、饒老家、住處,三點一線的生活。


  每天早晨六點鍾起床,鍛煉、早餐與溫習老爺子布置的功課;八點半去港大,他選擇的是徐懋教授的《中國通史》,還有拉夫恩教授的《歐陸美術史》,沒有課程的時候,要麽去逛逛書市,要麽待在圖書館;下午五點鍾,準時趕往西半山饒老那裏晚餐,老爺子會考較他一天的功課並安排學習。


  日子過得無比的充裕和安寧!


  連荷裏活道、摩羅街、樂古道那邊去逛逛的心思都沒了,如果不是拉夫特來電話。


  拉夫特的機票是十一月十四日,自己該去摩羅街一帶看看有沒有店鋪出租,另外,來港十多天,也該和趙帆聯絡,不知道他抵港沒有。


  老爺子講究座而議,起而行。


  李承拿起電話給趙帆撥過去,兩人聊了幾句後,他放下電話搖搖頭。


  趙帆前幾天已經抵港,這會又回到羊城,他那親戚押著這批貨過關時出了點小問題,回去處理呢。自己給他打電話時,正陪一位海關工作人員吃飯。


  這批貨,總重一噸多,沒錯,他在電話中,用的是“噸”這一計量單位,也是沒誰了!


  他在電話中還說,零雜品太多,他的那位親屬啥也不懂,用麻袋裝的,隻能以噸核計。


  這批貨過幾天就能抵達港島,將會安置在海潤集團的倉庫中,自己和拉夫特還要抽空去精選一遍。


  這次隨同拉夫特抵港的,還有兩名員工,已經在紐瓦克那邊培訓一個月,這兩位將擔綱新店的管理運營。正因為培訓員工,拉夫特晚來近半個月。


  今天不去聽課了,換套衣服,李承匆匆出門,在小區門口招手的士,直奔摩羅街。


  摩羅街最早地名叫剃頭角,開埠之初,這一帶是荒野,有“鬼剃頭”傳說。


  後來英倫占據港島九龍之後,這一帶成為印度士兵的軍營,也就是現在的摩羅下街位置。名稱“Lascar Row”中的“Lascar”即印度士兵的統稱,而“摩羅”一詞,更是專指用頭巾纏發,信奉錫克教的印度人。


  為安撫遠離鄉土的印度士兵,港府出售一塊附近的地皮供這些士兵建一座印度廟。因此,不少水手和士兵在這裏售賣在此聚集擺賣貨品,久而久之就成為“摩羅街”,有點類似於歐美“中國城”的意思。


  至於摩羅上街的地皮,最早是屬於當時的港島地主譚亞財的私產。


  1860年代,羊城四邑地區因爭奪地方資源爆發嚴重土客衝突,死傷枕藉。譚亞財原籍四邑地區,為支持新會鄉裏打撃客家人,憑著港府的關係,暗中招募一百多名印度士兵,配備新式洋槍,乘船到新會增援,結果被客家人打敗,傷亡過半。


  這些士兵中,有留居香港的家眷因頓失家庭經濟支柱,要求賠償安置,政府於是向譚亞財追究。譚亞財被迫認罪賠償損失,並在摩羅街以南位置建設“摩羅上街”作為安置,自此原摩羅街便改稱為“摩羅下街”。


  當然,現在的摩羅街不再有印度人,甚至連印度元素都很難找到。


  的士司機將他放在樂古道的入口,剩下的路,隻能走過去。這一帶全是古董藝術品商店,兩邊延伸出來的攤位,將街道占滿,行人隻能側身交錯而過。


  勿論是賈鄭亭還是羅根,都不止一次的逛過樂古道、摩羅街一帶,可本人卻是失憶後的“第一次”光臨,眼前的貨品之雜、品類之全,讓李承大為震驚。


  這裏的東西不僅“年代”久遠,而且樣樣齊全:從四五千年前早期人類用的“鍋碗瓢盆”,到曆代各式古物;從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銀器、漆器到古幣、石雕、家具、屏風、字畫、古籍,甚至老式的鍾表、電風扇、留聲機,隻要是“上了年紀”的,應有盡有。


  當然,這些東西中大多數在他看來,隻是工藝品——贗品!

  沿著街道,一家家看過去,他還是有些小瞧香江的古董店老板。


  擺出來的物件,基本上無差錯。秉持著贗品要高價,等著捉魚,真品的要價也不低,比歐美市場上祖國古董要貴上三成還不止。


  倒是那些擺出來的老式電話、留聲機的價格不貴,多數為千兒八百。如果放在歐美,這價位是可以進貨的,可惜,兩地相距太遠,白菜運出牛肉價,不劃算。


  每走進一家店鋪,先看看門上有沒有貼著轉租信息——那天朋濟明說,摩羅街一帶店鋪轉租頻率很高,店主都會在門窗上貼出轉租信息的。


  有兩家確實貼有轉租信息,可惜,麵積太小,一家隻有十來平米,像個報亭,李承沒看上眼;另一家麵積有三十來平,依然小。


  轉了十多家,李承依舊兩手空空,既沒有找到租賃信息,也沒有找到高價值的藏品。


  看來今天沒帶運氣出門,他索性不再一家家細看貨品,腳步飛快,隻查看各家門窗上有沒有貼出租告示。


  很快,抵達樂古道和摩羅街的交口,他轉身向西,選擇摩羅上街。這是摩羅街的精華所在,二百米長的街道兩旁,擁擠著三十八家店鋪。


  一家名叫“萬隆堂”的古董店鋪招牌橫跨街道,很是醒目。


  李承兩邊看看,喜出望外啊,這家萬隆堂應該很有實力,街道兩邊各有一家店鋪,不知為何,右手邊的臨街窗戶上貼著大大的“轉租告示”。


  管他為什麽轉租?李承邁步走進右手這家萬隆堂。


  摩羅街這邊的店鋪,明顯要比樂古道那邊更正規,規劃更好。這家待租賃的萬隆堂,一層店麵大約六七十平米,一側還有玄關上二樓,麵積足夠。


  店鋪方方正正,靠牆全是多寶閣,放著瓷器、陶器以及青銅器具;再往前,是一水的玻璃展櫃,內盛各色精品小件物品;店中間,則是開放式中島,擺放著各種像章、錢幣以及小型擺件,陳列多而不亂,雜而不顯,老板應該很有水平。


  “小哥,看點什麽?”收銀台後站著一位中年女性,微笑著問道。


  “哦,看看錢幣。”見到店鋪的陳列,李承心中的疑問湧上來——按理說這家鋪子不至於轉租啊?於是在回答時留了點心機,順手操起一把中島上的銅錢,有幾枚從指縫中掉落,發出嘩啦啦的脆響。


  “現在你這般年紀的,喜歡老古董的不多了。”店內還有兩名銷售站在那兒,不過,說話的依舊是收銀台後麵的中年婦女。


  還是年輕的鍋啊,李承不想辯解,笑笑,“就是瞎喜歡。”


  “喜歡這些東西,多好啊,一看靚仔你就是有教養的家族出來的。”這位中年女人很會說話,她從櫃台中走出來,“收藏入門兩大訣竅,要麽錢幣要麽郵票。”


  顯然,她將李承當成收藏菜鳥,指指這堆銅錢笑著說道:“小弟,多貴重我不敢說,保證貨真。你挑一些,姐給你打八折。”


  李承對她印象不錯,起碼她沒說假話,這對銅錢確實是正品,剛用手抓一把就知道。


  “謝謝大姐,我就挑幾枚。”李承嘩啦一下將銅錢堆扒開,頓時,一股子銅鏽味道彌散開來,還有一絲絲的油味——這是保養銅錢的一種便宜方法。


  “這堆銅錢中可是有寶貝的哦,你要是找到,同樣給你八折。”那中年女人雙手環臂,站在李承旁邊,笑著提醒一句。


  中國各朝各代都會生產大量銅錢,這導致錢幣市場上,發行量大的銅錢,價格上不去,因此,許多攤主便將銅錢堆成錢山,為吸引購買者的興趣,往往在裏麵埋上幾枚價值相對較高的銅錢,作為“壓山錢”,以此增添購買者的尋寶樂趣。


  這類錢幣,收藏性更強,增值幅度會更大,如果能打八折,購買者算是撿便宜。


  “真的?那我找找。”李承裝傻,故意問道。其實,他剛才扒拉開錢山,就是準備尋找那一兩枚被故意埋在其中的價值較高的銅錢。


  這堆銅錢,多以康乾鹹通寶為主,還有一小部分是明代銅錢,譬如萬曆通寶、正德通寶以及嘉靖通寶。


  他很快找到所謂的“值錢貨”,那是一枚篆書體的“政和通寶”。


  所謂值錢其實也值不了幾個錢。


  政和通寶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間發行的貨幣,有小平,折二型銅錢及折三型鐵錢,對錢,有數十種之多,篆書,隸書二種書體。


  特色之處是隸書中雜有楷意,有時也稱作楷書。


  這是一枚篆書小平銅錢,存世量挺大,大約三百港紙一枚吧。不過,這一枚保養的不錯,黑漆古,有點價值。


  看他幾分鍾就挑出“壓山錢”,中年女人眼神閃閃,“啊喲,沒看出來,小弟的眼光很好啊,估計沒少練攤吧?”


  “我是看朝代的。”李承將這枚銅錢放在一邊,又翻了一遍,再次挑出幾枚黑漆古銅錢,放在一起。


  挑揀的手法熟練,看貨很準,這次,那位中年女人可以肯定,眼前這小子有一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