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三國:攤牌了,我是曹操> 第860章 文化乃是國之根基

第860章 文化乃是國之根基

  第八百六十章文化乃是國之根基

  黔縣…


  從鄱陽到黔縣的水路一下子變得湍急了許多。


  都說那黃河九曲十八彎,其實這樣的景觀若出現在江南之地,沒有所謂的波瀾壯闊之感,有的隻是那種混亂的複雜之意。


  不過好在是江東人早就習慣了這樣的路途。


  一路上易小天不止一次的向船夫發問:

  “老丈,剛才船差點翻了,您真的沒問題嗎?”


  “客官放心就好了,老漢我在這水上過活了大半輩子,就算今日船真的翻了,老漢我也有把握將你們全都撈上岸!”


  易小天相信帶著鬥笠的老丈是好心,才跟他們說出這麽一段話。


  但是這句話的觀感著實稀爛,不禁沒有讓他的緊張緩解,反倒讓他懷疑,這老丈撐著長蒿在那山灣拐角時不時來一下刀片超車一般的騷操作,那是生怕他們的船翻不了啊——


  隻是,一切正如這船夫所言,兩日的時間,那無比複雜蜿蜒的水道,在對方對於船隻精妙的把控之下,宛若無物,老丈準時準點將幾人送到了黔縣附近的碼頭之後,又無比瀟灑的吼著號子,消失在眾人的眼中。


  隻留下了三人沿著江岸排排蹲好,強大的趙雲、武藝高超的呂玲綺、還有自認為水性很好的易小天,沒有一人真的抗住了這陣催吐的航道,這幅景致,說起來也是相當的稀罕了。


  不過,這都是後話。


  新都郡新設,領內處新都城外,當屬黟縣與歙縣最為繁盛。


  隻是跟尋常商鎮的繁盛猶有不同。


  作為古來徽州六縣的一部分,除開那典型的江南水鄉之景外,黟縣與歙縣之間彌漫著的那種勤懇與急促的感覺都是相當濃烈的。


  是的——在黟縣附近,除開那些世代為農,並且打定了務農之心的人家之外,隻要對物質生活仍有追求的人家,多半會投入從商這一條道路。


  士農工商的傳統觀念,並未影響到這裏的人們,反倒越是因為這樣,越讓這裏的人們有了向往更好生活的念頭——當然了,因為沒有上升的渠道,求士不得,多半人家賺了錢後,還是會大量的購買土地,回歸到務農的這條道路上來,但…做地主豪紳和做貧苦農戶之間,大多數人,隻會選擇前者吧?


  易小天選定新都郡,包括新都郡下的黟縣歙縣為落腳點,當然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或者說,他正是看中了此地濃烈的從商氛圍,才考慮在這裏暫作停留。


  畢竟,一提起徽地,除了徽商之外,還有幾樣東西,在今後這片土地的曆史之上,畫下濃重的幾筆,也讓世人每當談起這裏,都不會避開這樣的話題。


  宣紙、徽墨、歙硯。


  文房四寶中其三皆是出自於徽地。


  宣紙暫且不提,出自涇縣,也就是宣州地區的上好紙張,對於當下因戰亂紛飛,連那“蔡侯紙”都還未普及的天下,靠著無法成熟的技術,要克服諸如“手工染蠟”這樣的難題,光是聽一聽就讓易小天頭大。


  但是徽墨歙硯這樣的東西,自然就很是討喜了。


  易小天此前借口與瞞爺說,讓他以二喬的歸宿,說服曹操修建銅雀台,二喬真要跟自己回到北方,願不願意見曹操這位老大爺先不說,銅雀台真正的意義,可不是膚淺的停駐美人之顏啊。


  文化——從來都是決定一個國家,或者說一個朝代發展的根本——文化是籠統的說法,將其具體劃分為士子與學識就好理解多了。


  士子以及包括天文曆法,詩詞歌賦在內的學識決定的是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能否充分利用精英階層的判斷標準。


  人民在內,百姓安居樂業,當然是每一位頭腦正常的統治者的追求。


  但一味的追求平穩,不求開拓,國家是沒有未來的。


  因此,如何培養這樣的底蘊:文化、人才、教育等等方麵,最簡單最粗暴,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盡可能的將士族的根基保留在北方。


  士族門閥有這樣那樣的弊端,自漢末以來的門閥官場給士族的腐朽提供了最好的溫床。


  但祈求在短時間內,以寒門出貴子為導向,來幫扶朝代國家的發展,這個是完全不現實的。


  士族多少年來的底蘊都印證著,當下唯有靠著他們才能夠供出一大批足夠國家使用的人才。


  至於如何杜絕這壞到根基之中的門閥政治,辦法總是有的。


  留住文化,營造文化,提升文化,給士子以活躍的舞台,主動營建建安之風骨,以當下的情形來看,雖然後世那“衣冠南渡”的局麵不太容易出現,但防患於未然是諸如瞞爺以及曹操這樣的人必須去考量的。


  有句話易小天似乎沒有說過:戰爭——從來不單單指兵戎相見,經濟的碰撞也是戰爭,文化的封鎖也是戰爭,唯有從全方麵壓製對手,才能夠取得最完整的勝利,受到最小的衝擊。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還有一句更黑暗的說法,易小天暫且不願意去考慮,這樣的事情就交於曹操等人去自己領悟了:對敵以暴所取之地,必絕其種族,亡其文化……


  所有的這一切思考,如果落在實地,需要做的事情卻是很基礎的。


  徽墨歙硯,這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想想若是唯有北方才擁有製作更好的硯台,更好的墨塊,更好的紙筆,有更多的文人雅客,其餘地方連溫飽與安全都成問題的話,到底選擇去什麽地方,不就一目了然了嗎?

  所以,易小天這次說是來考察當地情況,實際上已經想到了如何以經濟生產的方式來對東吳進行製裁了。


  咳咳——


  “所以先生,為何我們放著好好的平地不走,偏偏要走山路呢?”


  看著一路都在出神的易小天,呂玲綺終於忍不住打斷了他。


  “喔…你說這個啊…哈哈,這山上的木頭賣相很是不錯,算是非常適合我們今後在江東做生意時,用作一切的基礎。”


  聽到易小天這麽說,呂玲綺表情複雜的看了他一眼,當然以為易小天是在說胡話。


  可一旁的趙雲呢,卻覺得易小天這句話說得無比誠懇。


  而事實就是,易小天真就是來找樹的,以他的記憶為根本,要做徽墨,至少是有兩種路數,但無論哪一種,其中的原材料都少不了某些特殊的樹材。


  不過呢,也可能是冥冥之中天注定,易小天這無厘頭的探山之行,卻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接下來一切的規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