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海塘
村子外有一條略微向外呈弧形的海塘。
那是我小時候最早見識的最宏偉的建築!
她阻止了海水向內侵襲,確保塘內的田地每年收獲糧食,解決鄉人的溫飽問題。
這是一條很不起眼的海塘,但卻是村子得以延續的生命線。
海塘足有500米長,有巨石和泥土築成。
朝海邊是排麵整齊的石頭,裏邊是泥土,塘基有5一6米寬,塘麵僅有約2米。
由於泥土下沉的原因,外沿的石頭高出泥土壓實後形成的路麵2一30公分。
我們從小時常坐在平坦的大石頭上,朝內近看大人們田頭勞作,遠眺散落的民居定時冒出的嫋嫋炊煙。
朝外看海塗上潮起潮落。
有時為了趕時間,撿拾到隨潮水退去的各種海螺,也會提前坐在石頭上等著最高處的泥塗露出水麵,我們叫“候潮水”,那時收獲的海貨一定最多。
海塘的泥壩上長滿青草,時有牛羊在那放牧。
漲潮時,如果是初一或十五大潮汛那幾天,潮水會打到塘麵。行人會走在靠裏麵的斜坡,慢慢的采出一條小路。
村外的人要過我們村子有二條路可選擇。
一條是沿著東邊的外山嘴,往下走幾十米山路到海塘,再穿過西邊外衝頭下麵的海灘邊石頭路,就到了大沙公社的區域。
所以我們村子也就是大沙和小沙的交界。
遇到漲潮時西邊的海灘石頭路是被朝水淹沒的,隻能走沿著半山腰穿過村子的“大路”,要遠一半。
那條路是可以開車子的泥石路,據說是日本人占領舟山期間逼著當地攤派征集來的勞工修建的。
小學時上憶苦思甜課,聽過老輩傳下來的一段順口溜“做做大馬路,吃吃玉米糊,性命還在司令部。”
聽說當時所謂日本司令部在舟山也就區區1一200人,想想也很奇葩。
我問過好多人,想知道那條海塘是什麽時候造的,都沒給答案。
那就是100多年前了。
其實村子裏不止有過這根海塘。
在水稻田和棉花地之間有一條中塘,明顯的高出兩邊。最高的土堆外沿還有些零星的石頭。
裏麵的水田也分了2一3個層級,最高的水田挖去上層的泥土下麵都是細細的沙子。
早些年大哥造樓房就是在承包給自己的叫“高二畝”的最高的田裏取的沙,偶爾還挖到過深埋的爛船板。
就是說村子裏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以前都是潮進潮出的海灘。
我為此對我們的祖先充滿了無限的敬意。
滄海變桑田,那是多麽的不容易!
那該有多麽大的氣魄!
現在,我兒時戲嬉的海塘早已找不見蹤影。
它的原址已變成了6車道的環島一級公路。
外麵是連綿的高樓廠房。
原來的低潮線,就是兒時泥塗盡頭的海邊建了水泥鋼筋石頭築就的標準海塘和規模不小的輪渡碼頭。
去年國慶我帶自家金毛狗蛋卷去海邊轉悠,看到一張從碼頭去寧波的客車時刻表。驚喜之餘,不僅感歎
何止是滄海變成了桑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