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節 新體制(一)
“給他們找老婆的事情就暫時放一放吧。”馬千矚說。
“下面談給我們自己找女人的問題――”
“不,這也沒什么好談的,我要說的是用工的問題。”馬千矚打斷了這個話題,“我們把這么多人弄到了百仞灘,給他們吃住,要他們給我們干活,然后呢?”
“然后當然是繼續干活了。”
“我是說的,嗯――”他沉默了一下,斟酌著語句,“土地、勞動制度、報酬和管理體制。”
文德嗣要求發言:
“在討論用工制度或者諸如此類的話題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把為土著的身份等級這些制定下來,否則無從討論他們的差別待遇。”
目前穿越眾對這些處于他們直接控制下的土著勞工們分為三等:
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強迫勞動,供應衣服和食品,沒有報酬。包括抓到的俘虜,再未經過甄別和改造之前也屬于這個層次。
勞工:人身自由,按穿越者分配的工作勞動,伙食住宿免費,目前還供應服裝,穿越者按其勞動付給報酬。
職工:和勞工基本相同,但是報酬同比高20%。
這三個層次之間是可以流動的,奴隸可以被解放為勞工,勞工工作努力也可以升級為職工。社會階層要能夠流動社會才能平穩――至少在被統治者中。
在執委會的計劃中,職工這個階層將會成為他們統治的基礎,從中培養出合格的產業工人、低級行政人員和士兵。
職工雖然享受優待,而且還被執委會寄予厚望。但是勞工中希望成為職工的人并不多。直到今天,轉為職工的人不到生產一隊全部人數的四分之一。許多人還是抱著打長工的念頭來得,并沒有真正打算上他們的“賊船”。
問題出在哪里呢?鄔德考慮再三,提出職工制度之所以效果有限,主要還是是誘惑力不大――職工只是多拿20%的工錢,雖然有號稱分配住房和自留地的,但是一直沒有兌現。包括第一期轉為職工的人,還是和生產隊的其他人一樣,住在帳篷和工棚里。至于自留地,臨高的荒地多如牛毛,但是因為缺少水力設施,需要很大的人力去伺候,對每天都有十二個小時以上在勞動的勞工來說,根本沒有時間精力伺候它。
最后他們依然戴著個“海賊”的帽子,雖然現在縣里上上下下已經和穿越者和平共處了,但是并不意味著當地人對他們的統治地位的認可。多拿20%的報酬,風險卻是“從賊”――收益和風險顯然不成正比。農民雖然不懂經濟學,這點小九九還是會盤算的。
“我們馬上找路子招安?做讓老百姓放心的好短毛?”
“不,招安沒這么容易。鄭芝龍的招安折騰了好幾年才辦成的,他還是閩省土著,當地人脈廣泛,我們是完全的外來戶,萬一官府把我們視為蠻夷,和野豬皮一個待遇,那就根本連談判都沒得談了。”
解決的辦法是逆向思維。既然不能讓風險降低,那么就讓收益增高。風險與收益成了正比,自然就會有人愿意冒險――遠的不說,鄭芝龍能夠在閩省源源不斷的招募水手士卒來補充擴大他的艦隊,很大程度就是去當海盜能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更大的利益。
“眼下簡單的多20%收入,在勞工中形成不了較大的差別。”
著手點是落實職工的住房政策。執委會但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很了解農民對造房子的極大熱情。農村搞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幾年,稍稍處境好轉的農民幾乎不約而同的建造新房,直到今天,許多農民家庭即使子女已經在城市里安家落戶,父母還是會在農村給子女蓋新房。
居者有其屋,一個住所是臨時性的人是不會對這個地方產生歸屬感的。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會視這里為家園,會努力的建設它保衛它。否則他只是一個過客,別人的財產與他又有什么關系呢?
在南門外開工建設的生產隊住房就是這樣的嘗試。執委會要求工程組把這批住房作為一個真正的村落,而不是簡單的作為集體宿舍來進行建設。
建筑工程組的綜合考慮了農村的生活習慣和有效的利用土地節約建材兩方面,最后拿出了一種公寓樓的設計。每棟公寓樓三層,每層安排三個居住單元。每個單元由14平方米臥室1間、16平方米堂屋1間、10平方米廚房1間構成,單元內沒有廁所,而是每層設一個公共廁所。污水由管道排放到沼氣池內進行無害化處理。樓內不設水電供應和獨立下水系統。但是在設計構造上預留了相關的位置。
公寓樓主要用來安排家庭住戶,當然這點面積的單元容納大家庭是有些擁擠的,但是4~5人的家庭規模還是比較合適。
房屋采用磚混結構,第一批單元樓的樓板是木制,建筑組計劃未來將采用混凝土預制板,以減少失火的可能性、
“房子的產權怎么說?”看完了圖紙和效果圖,有人發問。
“因為我們的土地制度還沒有正式定論,所以暫時這房子只有房契。土地政策確定之后再補發相關的地契。”
土地所有制問題在穿越者中是有分歧的,多數人希望確認土地私有制,部分人則堅持土地國有,還有一些人認為可以照抄本時空的土地政策,出讓土地使用權而非所有權――不過不加那個奇怪的年數限制。
執委會并不打算進行對勞工們進行福利分房――不花錢的東西人會比較輕視――每個單元售價六十兩白銀,誰都可以買,可以分期付款,職工級別享受九折的優惠。
不用說,背上了分期付款的職工,會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努力的維護穿越者的存在了――否則他的安居之夢就會徹底破滅――執委會的人多多少少都見識了當地一般佃戶、長工和小農的居住環境,這樣的房子對他們來說就算干上幾輩子都不可能擁有。
“我有個疑問。”蕭子山提問,“農民一般都會飼養牲畜什么的。這樣的公寓樓給他們住的話,牲畜怎么辦?如果他們要養豬養雞,總不能養在樓道里吧?”
“牲口棚和豬圈是集約式的,”負責說明的梅晚解釋道,“不和住宅放在一起,有利于衛生。同樣的這個新村還會設有集約式糧倉,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蟲鼠損耗。”
“職工有這么大的好處,恐怕勞工們都想要轉了,應該有條件限制才對。”
“沒錯,”鄔德贊同的點點頭,“我們還得讓這個職工難得一點,這樣才有競爭性。”
他擬定得申請職工的基本條件是:
1、愿意為穿越者服務的擁有穿越者認可的專門技能的人員。如工匠、文人、軍人等等。
2、以勞工身份為穿越者服務連續超過12個月的,并且愿意繼續服務的。
3、有重大立功表現的。
“但是現在僅僅有職工、勞工這樣的級別來區分人群,對我們來說已經不大合適了。”鄔德說。
不管這些人之間有什么樣的差別待遇,勞動模式卻是一樣的集體勞動。除了極少數掌握專門技術的工匠、知識分子之外,多數人都是按照各個專業組提出的勞動力需求,由鄔德安排每天派工出工。
這個體制在目前有大量基建工程的狀態下,保證了在每個重點項目上都有足夠的人力可供使用,也加強了對勞工的人身控制。
隨著許多企業即將要投入生產,勢必要出現專門的產業工人。產業工人是專業性的,如果還是按照現在這樣的每天派工,對企業組織生產不方便,也很難培養出專業隊伍。
而從茍家莊遷徙來的生產二隊有許多家庭單位,和多數都是單身漢的生產一隊完全不同。如果男人算是勞工,那么婦女和兒童的身份呢?目前的派工許多婦女兒童也在參加勞動,他們的報酬又該如何計算,對那些家庭中有較多兒童或者幼兒的婦女,單純用幼兒園來解決也并不是現實,而且幼兒園所需要的資源和經費的支出項目又算什么?……林林總總的問題都提醒執委會,他們需要一個民政體系來管理自己的第一批臣民了。
穿越者在選擇民政體系的時候有許多選擇。比如鹽場村和大美村,他們采用的是村民自治的模式,有村委會進行管理,這種方式有現成的模式可套,效果也比較好。但是這樣的體制下村里的固有勢力過于強大,村里的主要職務會在少數人手中形成壟斷,最典型的就是鹽場村,村政幾乎完全為譚氏兄弟把持,雖然譚氏兄弟是他們的培養對象,目前來看對穿越者也很忠誠,但是總比不上直接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