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濃色口脂 十一端陽節的禮 十二那個 十三古書
十 濃色口脂
還沒有到仲夏,就很熱了。藤典製給我作的深青地絲錦銀窗欞文的長形小袋,說可以放筆。
藤典製又用同色錦作的用以置放小劄之小袋,右下角繡的如小印般濃紅古拙小字——“主”。看來很美麗。
我與藤典製一濃色口脂,與宮裏常用不同,另配香方。顏色很嬌豔的。
很快端陽節了,宮裏都在準備這事。
注一、錦繡紋樣之風,金銀繡、刺繡之風,於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之為常。
1、刺繡:《玉臺新詠箋注 卷五 沈約 十詠二首 領邊繡》領邊繡,卽方領繡也。漢書:廣川王去姬,爲去刺方領繡。晉灼曰:今之婦人直領也,繡爲方領,上刺作黼黻文。
纖手製新奇。刺作可憐儀。(劉孝儀《謝晉安王賜銀裝絲帶啓》雕鏤新奇。按:《廣韻》:針。刺也。以針黹物曰刺。)縈絲飛鳳子。結縷(一作伴)坐花兒。……
2、錦袖、蒲桃文繡:《玉臺新詠箋注 卷八 劉緩 敬酬劉長史詠名士悅傾城》
……釵長逐鬟髲。襪小稱腰身。(……隋煬帝詩錦袖淮南舞。寶襪楚宮腰。……沈約詩領上蒲桃繡。腰中合歡綺。……)
3、金縷繡雜色綾:《藝文類聚 卷第八十五 布帛部 綾》魏略曰。大秦國有金縷繡雜色綾。其國利得中國絲素。解以為胡綾。
注二、唐時小袋內置筆,類唐時魚袋內置魚符。
1、《新唐書 卷二十四 誌第十四 車服》初,(唐)高祖入長安,罷隋竹使符,班銀菟符,其後改為銅魚符,………………
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左二右一,左者進內,右者隨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某位姓名。官有貳者加左右,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刻姓名者,去官納之,不刻者傳佩相付。
2、《舊唐書 卷四十五 誌第二十五 輿服》自武德(武德,指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武德九年期間)已來,皆正員帶闕官始佩魚袋,
3、《舊唐書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鹹亨三年,公元672年)五月乙未,五品已上改賜新魚袋,並飾以銀;三品已上各賜金裝刀子、礪石一具。
4、《全唐詩 卷二十四 雜曲歌辭?長安少年行十首李廓》“日高春睡足,帖馬賞年華。倒插銀魚袋,行隨金犢車。還攜新市酒,遠醉曲江花。幾度歸侵黑,金吾送到家。
5、《全唐詩 卷四百四十 初除官蒙裴常侍贈鶻銜瑞草緋袍魚袋因謝惠貺兼抒離情白居易》
十一 端陽節給皇後殿下的禮
往殿院裏鋪了細竹簟,四角用金鹿鎮了。今日讀的《易》。想起誰說的,長安城初設時候,就照《易》的“乾”甚麽的來著。又說象一年有閏。取則《周禮》王城九逵之製甚麽的。
後來想念皇後殿下了,就去便殿。去時正逢上宗正卿在那裏回事。宗正卿見我來,行的個禮。
想起上回藤典製說宗正卿行禮很灑脫樣子,就注意看了看。果真很閑雅呢。難怪藤典製那麽說。
給皇後殿下行了禮,又看宗正卿將事說完,行禮退下後。就謝過皇後殿下前幾日送的牡丹——墨魁、蹙金樓子、紫樓子端香紫。又與皇後殿下說快端陽節了,將附著嫩竹的竹木盒鄭重地獻給皇後殿下,說是端陽節給皇後殿下的禮,裏麵是我親手製配適宜夏月用的香。因為有竹葉汁內裏緣故,用的竹木盒。
皇後殿下收下了。
便殿倒很清涼。
注一、長安城初設時候,就照《易》的“乾”:《元和郡縣圖誌 卷第一 關內道一 京兆府》“初,隋氏營都,宇文愷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條高坡,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宮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元都觀(即玄都觀)及興善寺以鎮之”
注二、象一年有閏。取則《周禮》王城九逵之製:《長安誌 卷第七 唐京城》“皇城之東盡東郭,東西三坊。皇城之西盡西郭,東西三坊。南北皆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閏。
皇城之南,東西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王城九逵之製。”
十二 “山有木兮木有枝”的那個
宗正卿的那房姬妾,就是擅詠唱“山有木兮木有枝”的那個,說是近來寫的一則甚麽不知甚麽的詩,總之是抱怨宗正卿的意思。被宮裏一個甚麽人知道了,就傳開了。
宗正卿不知道該怎麽辦。就日漸消瘦了。
後來說是宗正卿對“山有木兮木有枝”的那個說了好些好話。“山有木兮木有枝”就原諒了他。
宗正卿才不再消瘦下去了。
十三 赤軸青紙的古書
快仲夏了,想了個別生樣法子作酥酪。
尚食局的女史送來些白梅。我與趙侍兒說,讓尚食局掌藥再著人多送些烏梅來。偶爾用些,是個意趣。侍兒們有喜食的,分賜些。天時暑熱,梅性收斂,不拘烏梅、白梅,且隨性罷。
又為端陽節近了,侍兒們忙著裝飾端陽節殿院。
皇後殿下讓蘭掌籍送來卷古書,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又有一卷內館用麻紙新謄寫的書,很為精潔。是舊時曲譜《廣陵散》。皇後殿下說,習練時可以用上。
就留蘭掌籍小息了會兒。
注一、白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卷第二十六 被打方第三》治刺在人肉中不出方:……又方 嚼白梅以塗之。
注二、烏梅: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 卷第二十一 消渴方第一》□□□棗丸,兼治口幹方。 □棗(一升五合)酢石榴子(五合,幹之)葛根 覆盆子(各三兩)烏梅(五十枚)□ 茯苓 栝蔞(各三兩半) 桂心(一兩六□) 石蜜(四兩半)□如酸棗許,不限晝夜,以口中津液為度。
注三、白梅、烏梅:《唐本草(新修本草),成書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成書時間見《新唐書 卷五十九 誌第四十九 藝文三》)》“果部卷第十七果中梅實:味酸,平,無毒。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誌,惡疾。止下痢,好唾,口幹。生漢中川穀,五月采,火幹。此亦是今烏梅也,用之去核,微熬之。傷寒煩熱,水漬飲汁。生梅子及白梅亦應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
《食療本草》(唐?孟詵)卷上 “烏梅:多食損齒。又,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食之除悶,安神。”
注四、赤軸青紙,文字古拙:《隋書 卷三十二 誌第二十七 經籍一 經》……其中原則戰爭相尋,幹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後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於齊,秘府之中,稍以充實。……
注五、麻紙:《藝文類聚 卷五十八 雜文部四 紙》渚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赤紙縹紅紙麻紙敕紙法紙,各一百。
《初學記 卷第二十一 文部 紙七》紙第七 事對裹柱 補綯王羲之《筆經》曰:探毫竟以麻紙裹柱根,次取上毫薄薄布,令柱不見,然後安之。
注六、《廣陵散》見於唐時宮中——《神奇秘譜 廣陵散 慢商調》:臞仙按琴史曰。“晉書載:廣陵散者,嵇康,字叔夜,譙國之人也。嚐遊會稽,宿華陽亭,引琴而彈;夜分,忽有客詣之,稱是古人,與康共談音律,辭致清辨,因索琴彈之,為廣陵散曲,聲調絕倫,遂以授康,仍誓不傳人,亦不言其姓字。時司馬懿為大將軍,康與鍾會為長史。會每與康交,而康不為之禮,會以此憾之,因譖康欲助毋丘儉。司馬懿既昵信會,遂害之。康將刑東市,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已嚐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時年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帝尋悟而悔焉”,又琴書曰“嵇康廣陵散本四十一拍,不傳於世。惟康之甥袁孝己能琴,每從康學靳惜不與,後康靜夜鼓琴彈廣陵散,孝己竊從戶外聽之。至亂聲小息,康疑其有人,推琴而止,出戶果見孝己,止得三十三拍。後孝己會止息意,續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廣陵散曲,世有二譜。今予所取者,隋宮中所收之譜。隋亡而入於唐,唐亡流落於民間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間,複入於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