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夏楊玉環 七五恩愛 七六中宮
七十五 恩愛
“師師。那後主李煜入宋,何竟有牽機之恨也?”
“自古成王敗寇,自然賜死。有何奇哉?”
“那後主李煜為宋太宗之牽機藥亡。小周後何亦卒之?”
“此有一說。南唐後主李煜自謂唐太宗、唐玄宗之次第轉世,言小周後乃長孫皇後、楊玉環之次第轉世,故納小周後。此亦為納之小周後被寵過於昭惠後之因由。(陸遊《南唐書 卷十六 列傳》小周後被寵過於昭惠)
亦吾前之所言,後主李煜入宋,道“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全唐詩 卷八 句 詠扇 後主李煜》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言之意。
為宋太祖皇帝自稱唐太宗皇帝之子魏王李泰轉世也。故後主揖讓之意,謂其後主之入宋,便如那唐太宗皇帝讓與子魏王李泰般。故此乃爾。
至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後主(李煜)殂,後(小周後)悲哀不自勝,亦卒(陸遊《南唐書 卷十六 列傳》)。
為當載唐太宗皇帝時,上(唐太宗)得疾,累年不愈,後(長孫皇後)侍奉,晝夜不離側。常係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長孫皇後)因取衣中毒藥以示上(唐太宗)曰:“妾(長孫皇後)於陛下(唐太宗)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不能當呂後之地耳。(《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紀十》)”
是長孫皇後、唐太宗皇帝舊日曾誓。
故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後主(李煜)殂,後(小周後)悲哀不自勝,亦卒(陸遊《南唐書 卷十六 列傳》)。乃長孫文德皇後完其於唐太宗皇帝時舊日之“妾(長孫皇後)於陛下(唐太宗)不豫之日,誓以死從乘輿,”之誓也。
未之奇者。”
“師師,那唐太宗皇帝、長孫皇後兩相恩愛麽?”
“《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紀七》載,丙子,立妃長孫氏為皇後。後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法。……及正位中宮,務存節儉,服禦取給而已。上深重之,嚐與之議賞罰。
又言,長孫皇後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四 唐紀十》)
新史《唐書》載,長孫皇後喜圖傳,視古善惡以自鑒,矜尚禮法……益觀書,雖容櫛不少廢。(《新唐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後妃上 文德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崩,太宗悲慟,與近臣曰:我豈不達天命而不能割情乎!以其每能規諫,補朕之闕。今不能複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舊唐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後妃上 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
是長孫文德皇後之舊故事也。”
“師師,你可還憶得你父母何人?”
“從幼至此,父母何人,是難尋了。”
“師師,你不想尋麽?”
“天下兒女,無不思生父母者。師師亦此。自是想尋。隻是若般許年,是難為了。”
“師師,你明慧如此,父母想必亦有來曆。若有朝一日人來尋你,你便如何?”
“父母相尋,若是真的,自有一番相認。隻你方之所言,道吾父母想必亦有來曆,此話麽——”
“此話如何,世人皆願父母有番來曆,此亦人情之常。”
“世人皆願父母有番來曆,此亦人情之常。然天地生人,貴在其自。父母有無來曆,與本人何幹。世上聰明父母愚癡兒,所在多有。思父母有番來曆者,不過思念富貴之徒。若是好兒好女,豈有動輒稱祖上如何如何?自是不管居於何處,皆調服自身心性,即落難時,亦自勉之。動輒稱祖上者,大率無能之人,欲以祖上為自身榮光也。其之祖上若知子嗣如此,未必不感傷此惟知依祖上福蔭、不知自養才德之後嗣也。”
七十六 中宮
“師師,中宮一詞,指於皇後。此詞何自也?”
“中宮一詞,漢唐皆常用之。中宮所地,皇後居之。又以中宮女主之星。故之謂也。
唐貞觀初,唐太宗皇帝、長孫文德皇後於九成宮曆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乃著魏徵為作《九成宮醴泉碑銘》,歐陽詢書之以刻。其文具曰——
九成宮醴泉銘
維貞觀六年孟夏之月,皇帝(唐太宗皇帝)避暑於九成之宮……
粵以四月甲申朔旬有六日己亥,上(唐太宗皇帝)及中宮(長孫文德皇後),曆覽台觀,閑步西城之陰,躊躇高閣之下,俯察厥土,微覺有潤,因而以杖導之,有泉隨而湧出,乃承以石檻,引為一渠。其清若鏡,味甘如醴。南注丹霄之右,東流度於雙闕。貫穿青瑣,縈帶紫房。激揚清波,滌蕩瑕穢。可以導養正性,可以瀓瑩心神。鑒映群形,潤生萬物。同湛恩之不竭,將元澤之常流。匪惟乾象之精,蓋亦坤靈之寶。謹按《禮緯》雲:王者刑殺當罪,賞錫當功,得禮之宜,則醴泉出於闕庭。……(《全唐文 唐卷一百四十一 九成宮醴泉碑銘》)
文中所言上及中宮,即唐太宗皇帝、長孫文德皇後也。
舊史《唐書》記,內給事八人,從五品下。主事二人,從九品下。令史八人,書令史十六人。內給事掌判省事。凡元正、冬至群臣朝賀中宮,則出入宣傳。(《舊唐書 卷四十四 誌第二十四 職官三 內侍省 內給事八人》)
又或新史《唐書》記,宮闈局令二人,從七品下;丞二人,從八品下。掌侍宮闈,出入管籥。凡享太廟,皇後神主出入,則帥其屬輿之。總小給使學生之籍,給以糧稟。有書令史三人,書吏六人,內閽史二十人,內掌扇十六人,內給使無常員,小給使學生五十人,掌固四人。凡無官品者,號曰內給使,掌諸門進物之曆;內閽史,掌承傳諸門,出納管鑰;內掌扇,掌中宮繖扇。(《新唐書 卷四十七 誌第三十七 百官二》)
《唐六典 尚書禮部卷第四》凡元日大陳設於太極毆,(今大明官於含元殿,在都則於乾元殿。)皇帝袞冕臨軒,展宮縣之樂,陳曆代寶玉、輿輅,備黃麾仗。二王後及百官、朝集使、皇親、諸親並朝服陪位。皇太子獻壽,次上公獻壽,次中書令奏諸州表,黃門侍郎奏祥瑞,戶部尚書奏諸州貢獻,禮部尚書奏諸蕃貢獻,太史令奏雲物,侍中奏禮畢。然後,中書令又與供奉官獻壽。時,殿上皆呼萬歲。(按:舊儀闕供奉官獻壽禮,但位次立,禮畢,竟無拜賀。開元二十五年,臣林甫謹草其儀,奏而行之。)大會之日,陳設亦如之。皇帝服通天冠。皇太子稱觴獻壽,次上公稱觴獻壽,侍中宣賜束帛有差。其日,外命婦朝中宮,為皇後稱觴獻壽,司宮宣賜束帛有差。
《唐六典 殿中省卷第十一》尚藥局:奉禦二人,正五品下;(自梁、陳、後魏已往,皆太醫兼其職。北齊門下省統尚藥局,有典禦二人、侍禦師四人、尚藥監四人,惣禦藥之事;又集書省統三局,有中尚藥局典禦二人、丞二人、中謁者仆射二人,惣知中宮醫藥之事。
皆言及皇後,也即中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