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神都將開之荼蘼濃夏錦紈扇> 濃夏楊玉環 一細腰 二故實

濃夏楊玉環 一細腰 二故實

  濃錦黃扇舊煙羅,流年風雨竟消磨,何意幹戈美人殿,荒草萋萋馬嵬坡。


  一 細腰(附詳注)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冬。長安壽王宅。


  冬日微些深寒,壽王宅一如往常。宅內藏書素以豐,又多得上賜,壽王妃(即楊玉環)時以閱典,時以琵琶自娛。時日消耗,壽王宅內倒不乏和熙之意。


  王妃院。


  “桐葉子。去樂室將我的琵琶來。”注的口脂淡殷紅,額前方貼了梅蕊花鈿的壽王妃吩咐身側侍兒桐葉子。


  “唯。王妃。”


  桐侍兒禮了禮,應的聲,往樂室去了。過的會子,將壽王妃素常的螺鈿紫檀琵琶取了來。


  壽王妃隨意撥弄著。腕間鑲金於闐白玉臂環兒。王妃院冬寒方盛,壽王妃近處熏爐內鬱金微些清甜。橘侍兒旁側添的香屑。


  “王妃琵琶當真可聽。竟些琴之古音況味。不曉何故?從未聽過似王妃這般樣彈撥琵琶的。”橘侍兒聽著壽王妃撥弄琵琶音,言道。


  “橘吉子,你不曉得。凡樂之類,自成腔體。欲成何音,即以何法之。不單琴之古音,琵琶亦可成箜篌、笙之音的。”壽王妃依舊隨意撥弄著琵琶。如雲發鬟間插的折枝牡丹花金鈿,唇際一抹輕笑,額前梅蕊花鈿愈發嬌豔了。隻薄薄淡敷粉,微微淺畫眉,愈襯得肌膚膩理,穠豔奪人。


  不過辰時,壽王妃身上著的繡梨花文衣,豔黃裙間瑞聯珠文,淺灰地綾石榴花文帔子淡黃緣邊。(《新唐書 卷三十四 誌二十四 五行一》“楊貴妃常以假鬢為首飾,而好服黃裙)

  “大王作甚麽呢?”


  “說是侍讀學士來,大王研讀經卷呢。”橘侍兒答道。(《唐會要 卷五 諸王》“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後。以年漸長成。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於夾城中起居。每日家令進膳。又引詞學工書之士入教。謂之侍讀。十王謂慶忠棣鄂榮光儀潁永延盛濟等。以十舉全數。其後壽信義陳豐恆涼七王。又就封。入內宅。…十王宮人每院四百餘人。百孫院三四十人”)

  壽王妃聽了,未有言語。


  “這些時宮裏皆這般衣樣兒,王妃著上倒好看。隻衣裳樣兒未有則天皇後(則天皇後,即武曌)時衣裳樣兒嬌。”橘侍兒又複言。


  壽王妃淡笑了笑。


  桐葉子略些不以然,“王妃可是吾唐第一美人,著甚麽都好看。至於衣樣兒,宮裏現是怎生般,自然就怎生般。”


  “依我說,還是則天皇後時衣裳樣兒好。襯得人小腰身百般樣嬌。王妃濃豔若此,腰肢纖細,身形細長。若著則天皇後時衣樣兒,不定多少般好看。”橘侍兒又道。


  言至則天皇後,壽王妃將橫抱的螺鈿紫檀琵琶放下,往大鏡前行了,看的豔黃裙襯的小腰身,想了想,折的個旋。


  豔黃裙擺自散開。銅鏡裏,年方十餘的壽王妃眉目如畫,豔色奪人。


  (注一、唐尺有大尺、小尺。《唐六典 尚書兵部 卷第五》“兵部尚書、侍郎之職…得令宿衛。…取少壯六尺已上,材藝超絕…以戒軍令,而振國容焉。…員外郎一人掌貢舉及諸雜請之事。凡應舉之人…五曰材貌(以身長六尺已上者為次上,已下為次)”。則開元天寶年間量身長之唐尺近乎1尺30厘米左右方合理也。此有唐墓出土唐尺1尺30厘米為實例。楊玉環身形細長,腰肢纖細,即赤足散發身長約1.675米,腰身1尺6、7寸——非鬆緊彈力之尺度,乃非彈性鬆緊之腰圍尺度1尺6、7寸也。唐腰圍尺1尺7為51cm,當代腰圍尺1尺7為56.7cm。


  注二、《全唐詩 卷八百九十 詞二 李白 清平樂(一名憶蘿月)》“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隻賭珠璣滿鬥。 日晚卻理殘妝,禦前閑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能於宮中“賭珠璣滿鬥”“禦前閑舞霓裳”者,非宮中貴寵人莫能為也。以“禦前閑舞”也。“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李白曾親見唐玄宗天寶年間宮內之楊玉環,為楊玉環作詩詞,未有聞見為她之妃嬪作詩詞也。是唐玄宗宮內尚楊玉環之“窈窕細腰”之明證也


  注三、吾——江西九江市區石紅梅(亦名石淇文,亦名綠竹)之赤足散發之身長約1.675米,體重50餘kg。此亦近數載至今2018年8月16日吾江西九江市區石紅梅(亦名石淇文,亦名綠竹)之赤足散發之身高體重也。至於腰身,亦約略其非彈力鬆緊之腰圍尺度也


  注四、《初學記 第二十五卷 器物部 鏡九 事對》“九寸 三尺《鄴中記》曰:石季龍三台及內宮中鏡,有徑二三尺者,有尺五寸者…應語 寫形 陸機《與弟雲書》曰:仁壽殿前,有大方銅鏡,高五尺餘,廣三尺二寸…”


  注五、(唐)張鷟《朝野僉載 卷三》“中宗令揚州造方丈鏡,鑄銅為桂樹,金花銀葉,帝每騎馬自照,人馬並在鏡中。”


  注六、《新唐書 列傳第一 後妃上》“(公元756年)瘞道側,年三十八(虛歲)”。則楊玉環生於公元719年。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實歲十七)

  詳注(注者:江西九江市區石紅梅,亦名石淇文,亦名綠竹)


  詳注一:唐尺有大尺、小尺。


  1、《唐六典 卷三 尚書戶部 金部郎中一人》“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一尺二寸為大尺,十尺為丈。…凡積秬黍為度、量、權衡者,調鍾律,測晷景,合湯藥及冠冕之製則用之;內、外官司悉用大者。”


  2、《唐六典 尚書兵部 卷第五》“兵部尚書、侍郎之職…其三奇、五等之選有殊尤者,得令宿衛。其宿衛皆帶本官以充。其選人有自文資入者,取少壯六尺已上,材藝超絕;考試不堪,還送吏部。凡官階注擬,團甲進甲,皆如吏部之製。凡大選終於季春之月。所以審名實之銓綜,備戎仗之物數,以戒軍令,而振國容焉。”


  3、《唐六典 尚書兵部 卷第五》“員外郎一人掌貢舉及諸雜請之事。凡應舉之人有謀略、(謂閑兵法。)才藝、(謂有勇技。)平射、(謂善能令矢發平直。十發五中,五居其次為上第;三中,七居其次為下第。)筒射,(謂善及遠而中。十發四中,六居其次為上第,三中,七居其次為下第;不及此者為不第。)皆待命以舉,非有常也。…五曰材貌;(以身長六尺已上者為次上,已下為次。)”


  4、此《唐六典》所選入為宿衛少壯及應舉之人者,1尺所度當為1尺30厘米類唐墓出土唐尺者方合理也。


  則開元天寶年間測量身高之唐尺1尺約30厘米,此有唐墓出土唐尺1尺約30厘米為實例。楊玉環身形細長,腰肢纖細,即赤足散發身長約1.675米,腰身1尺6、7寸——非鬆緊彈力之尺度,乃非彈性鬆緊之腰圍尺度1尺6、7寸也。唐腰圍尺1尺7為51cm,當代腰圍尺1尺7為56.7cm。


  詳注二:唐人詩詞皆以楊玉環資質豐豔,纖穠合度。


  1、天寶年間,李白曾作《清平樂》寫及唐玄宗宮中之事。


  《全唐詩 卷八百九十 詞二 李白 清平樂(一名憶蘿月)》


  “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百草巧求花下鬥,隻賭珠璣滿鬥。 日晚卻理殘妝,禦前閑舞霓裳。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此闕全寫唐玄宗天寶年間宮內事,能於唐玄宗宮中“賭珠璣滿鬥”、“禦前閑舞霓裳”者,非唐玄宗宮中貴寵人莫能為也。以“禦前閑舞”也。“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李白曾親見唐玄宗天寶年間宮內之楊玉環,為楊玉環作詩詞,未有聞見為她之妃嬪作詩詞也。是唐玄宗宮內尚楊玉環之“窈窕細腰”之明證也。


  2、杜甫,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詩人。《全唐詩 卷二百二十七 絕句漫興九首 杜甫》


  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誰謂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3、《次柳氏舊聞 唐 李德裕》“上即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此處“上即詔力士下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細長潔白者五人,將以賜太子”,是唐玄宗宮中尚細長身、窈窕細腰者之明證又一也。


  4、是故有言,開元天寶年間測量身長之唐尺近乎1尺30厘米,此有唐墓出土唐尺1尺約30厘米實例。楊玉環身形細長,腰肢纖細,即赤足散發身長約1.675米,腰身1尺6、7寸——非鬆緊彈力之尺度,乃非彈性鬆緊之腰圍尺度1尺6、7寸也。唐腰圍尺1尺7為51cm,當代腰圍尺1尺7為56.7cm。


  至於吾——江西九江市區石紅梅(亦名石淇文,亦名綠竹)之今載赤足散發之身長約1.675米,體重50餘kg。此亦近數載至今2018年8月16日吾江西九江市區石紅梅(亦名石淇文,亦名綠竹)之赤足散發之身高體重也。至於腰身,亦約略其非彈力鬆緊之腰圍尺度也)

  詳注三:《唐會要 卷五 諸王》“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後。以年漸長成。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令中官押之。於夾城中起居。每日家令進膳。又引詞學工書之士入教。謂之侍讀。十王謂慶忠棣鄂榮光儀潁永延盛濟等。以十舉全數。其後壽信義陳豐恆涼七王。又就封。入內宅。開元二十五年。鄂光得罪。忠王繼大統。天寶中。慶棣又歿。惟榮儀十四王居內。而府幕列於外坊。歲時通名起居而已。外諸孫長成。又於十宅外置百孫院。每歲幸華清宮。側亦有十王宅百孫院,十王宮人每院四百餘人。百孫院三四十人。又於宮中置維城庫。以給諸王月俸。諸孫納妃嫁女。亦就十宅中。太子不居於東宮。但居於乘輿所幸之別院。太子之子。亦分院而居。婚嫁則同親王公主。於崇仁裏之禮院。”


  詳注四:《唐大詔令集 卷四十 冊壽王楊妃文》“維開元二十三年,歲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帝若曰:於戲,樹屏崇化,必正壺闈,配德協規,允茲懿哲。爾河南府士曹參軍楊玄璬長女、公輔之門,清白流慶,誕鍾粹美,含章秀出。固能徽範夙成,柔明自遠,修明內湛,淑問外昭。是以選極名家,儷茲藩國。式光典冊,俾葉龜謀。今遣使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李林甫、副使黃門侍郎陳希烈,持節冊爾為壽王妃。爾其弘宣婦道,無忘姆訓。率由孝敬,永固家邦。可不慎歟。”


  二 故實

  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冬之夜。長安壽王宅。


  “此卷甚的書?”


  “玉娘(即楊玉環),此係阿爺(即唐玄宗)以吾輩將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禦覽》等部帙既大,尋討稍難。著諸學士撰集要事、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易成就。光祿大夫行右散騎常侍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東海郡開國公徐堅等奉敕撰,《初學記》為名。阿爺(即唐玄宗)賜之。”(《初學記》係唐玄宗著張說、徐堅、韋述諸學士編撰。《大唐新語 卷九 著述第十九》(唐 劉肅)“玄宗謂張說曰:“兒子等欲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禦覽》之輩,部帙既大,尋討稍難。卿與諸學士撰集要事並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兒子等易見成就也。”說與徐堅、韋述等編此進上,詔以《初學記》為名。賜修撰學士束帛有差,其書行於代。”)

  壽王言竟,壽王妃(即楊玉環)看架上卷書,選的卷取下,輕展開,閱起將來。


  “宴北園 迎西宮王隱《晉書》曰:初惠帝晚成,武帝遣(武帝)才人謝玖給(武帝子)惠帝。因是有娠。臨娶妃,遣致西宮,遂生湣懷也。(唐《初學記 卷第十 中宮部 妃嬪第二》)”


  “舉酒祝傅 低頭泣邢《漢書》曰:孝元傅昭儀,哀帝祖母也。少為上官太後才人(即傅昭儀少為元帝之父——漢宣帝之才人也),元帝進幸,有寵,改為昭儀。(唐《初學記 卷第十 中宮部 妃嬪第二》)”


  “原來係循典檢事之書。此書,陛下(即唐玄宗)細閱過麽?”


  “阿爺(即唐玄宗)麽。這個——”壽王語下一時有些躊躇起來。


  “說來才人於宮中作的甚麽?此書屢於言及。”


  “才人係宮之內官。內官者,備選內人或承恩內人之有品級者也。若此朝為進幸,即為此朝之承恩內官,亦即此朝嬪禦也,此若修撰此《初學記》之學士徐堅之長姑,太宗皇帝才人,徐充容(《舊唐書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徐堅》“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徐堅)再遷左散騎常侍。其年,玄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以堅為學士,副張說知院事,累封東海郡公。以修東封儀注及從升太山之功,特加光祿大夫。堅多識典故,前後修撰格式、氏族及國史等,凡七入書府,時論美之。(開元)十七年卒(公元729年),年七十餘。上深悼惜之,遣中使就家吊,內出絹布以賵之,贈太子少保,諡曰文。堅長姑為(唐)太宗(徐)充容,次姑為(唐)高宗(徐)婕妤,並有文藻。堅父子以詞學著聞,議者方之漢世班氏”)若此朝未進幸,於新帝朝進幸,則此朝之備選內官,新朝之承恩內官,亦即新帝之嬪禦也。此若太宗皇帝才人,(唐)高宗天皇大帝之則天皇後。”


  “才人既屬內官,又有宮官,此有何別?”


  “如前所言,內官者,備選內人或承恩內人之有品級者也。內人、內官者,入宮本為備選。何朝進幸,為何朝承恩者,亦為何朝之嬪禦也。此亦則天皇後於太宗皇帝朝入宮備選內官,至(唐)高宗天皇大帝朝進幸為嬪禦,又於(唐)高宗天皇大帝朝晉位中宮,(唐)高宗天皇大帝殿臣少有以其太宗皇帝朝入宮為言者之因由。(中宮,即皇後。《舊唐書 卷二十七 誌第七 禮儀七》“(開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年號)刑部郎中田再思建議曰:……三年之製,說者紛然。鄭玄以為二十七月,王肅以為二十五月。又改葬之服……而父在為母三年,行之已逾四紀,出自高宗大帝之代,不從則天皇後之朝。大帝(唐高宗李治)禦極之辰,中宮(則天皇後武曌)獻書之日,往時參議,將可施行,編之於格,服之已久”)

  至於《初學記》所言之晉武帝才人謝玖與則天皇後全不能相與語。


  然史之晉武帝,確曾遣(武帝)才人謝玖予(武帝子)惠帝生孫(《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謝玖)“選入後宮為(晉武帝)才人。”“惠帝在東宮,將納妃。武帝慮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才人謝玖)往東宮侍寢,由是得幸有身。……玖求還西宮,遂生湣懷太子”)。


  譬若漢宣帝確曾著皇後遣備選家人子王政君予(漢宣帝子)漢元帝生孫也(《漢書 卷九十八 元後傳第六十八》“久之,宣帝……乃令皇後擇後宮(備選)家人子可以虞侍太子者,(王)政君與在其中。及太子朝,皇後乃見(王)政君等五人,……皇後使侍中杜輔、掖庭令濁賢交送(王)政君太**,見丙殿。得禦幸,有身”)。


  晉武帝後宮才人多有為晉武帝生子者,是為晉武帝嬪禦。此若(晉)武帝二十六男:…徐才人生城陽殤王憲。匱才人生東海沖王祗。趙才人生始平哀王裕…王才人生孝懷帝…(《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之才人者。晉武帝賜晉武帝才人謝玖予其子晉惠帝,為晉惠帝生湣懷太子,則為晉惠帝嬪禦也(《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謝玖)“選入後宮為(晉武帝)才人。”“惠帝在東宮,將納妃。武帝慮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才人謝玖)往東宮侍寢,由是得幸有身。……玖求還西宮,遂生湣懷太子”)。


  漢宣帝之家人子亦漢宣帝後宮備選,若為漢宣帝進幸,則為漢宣帝之嬪禦也。若漢宣帝著皇後以其未承恩之備選家人子王政君賜其子漢元帝,則為漢元帝之嬪禦也(《漢書 卷九十八 元後傳第六十八》)。


  此皆之例。


  宮官則非備選。帝皇泰半亦不予進幸。內官、宮官,職選即有所別。宮之體製,為殿臣者,甚有內官、宮官之別亦不詳者。至於無學之為官小吏,甚流外品者,不詳宮之體製,以為奇,胡言則天皇後事,有學者孰不笑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