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賺錢不賺錢?
尋摸了半,終於在街麵的一個鋪子邊聞道了熟悉的豆腥味,馮時夏走近瞧了瞧,是賣豆腐的沒錯。
但在這家店裏看不到成摞的豆腐架,案板上擺放的豆腐和以前潔白嫩滑的豆腐也不同,色澤暗黃,內部多空隙,切麵能看出明顯的碎渣。
和以前的老豆腐有點像,但看起來更為粗糙一些,這家的製作工藝明顯還不夠成熟,產量也跟不上去。
價格卻不便宜,10銅幣一斤,她想想人數要了1斤。聞了聞,還略帶些酸味。可如今有得吃就不錯了,沒得挑,便心地單獨裝進了家夥的背簍裏。
不知是不是附近有河的關係,菜市賣魚的不少,可大條的活魚不常見,大多是幾兩重或之前黑仔帶過來的那種二指寬的魚。有些攤位散發著難聞的腥臭味,擺在木板上的顯然有好些死魚,卻也有不少人購買。
雖然這兒的魚似乎不稀缺,可隻要是活的,大魚的從十幾到幾十銅幣一斤不等,價高的都比肉貴,一般的也要20多銅幣一斤。幾兩重的是6-8銅幣左右,魚都是3-4銅幣一斤。
好奇地問了一句那些賣死魚的,大的10銅幣左右,的就跟魚差不多的價,直接降了一個檔次。
估計也是因為縣城臨水,肉價又不低的原因,街麵上選擇買魚的人不算少。
馮時夏算得上個魚盲,尤其長相都黑乎乎的淡水魚,她基本都看不出啥分別。以往都是按名字讓售貨員幫忙拿,這會兒她又不出個啥,觀摩了幾個攤位,跟著別的人買的多的那種也挑了兩條七八兩重的,花了10銅幣,至於紅燒還是煮湯到時再看。
買完魚她便到隔壁街常去的米店買了三斤暗黃米和花生,碎米、白麵、白糖、芝麻都是稱的兩斤,外加半斤燈油。
最後跟看起來有些體虛的瘦老板比劃了半,“”要找比大米還白、不透明的那種米。
她實在太想買點糯米粉了,回去蒸糕或者做點餅子都好吃。
張白條也就是張雲春理解了又理解,還是不太理解,幹脆把人帶去自個兒的倉房看了看。
在這兒,馮時夏終於找到了老板堆在角落的一袋子糯米,“詢問”是否有粉狀的,結果是沒櫻
馮時夏隻好作罷,要了3斤。
倉房裏還有玉米粒,不過都是幹的。
家夥家裏並沒有石磨,糯米還能舂一舂來用,玉米粉她是真的沒辦法憑空折騰出來。
看啞娘子一臉為難,張雲春大概知道為的什麽。啞娘子現在每隔兩都要在他這買上十幾斤的東西,每回都是快上百文,也算是他的固定大客戶了。
他幹脆就拎了那些糯米和約莫三四斤的苞米粒,喊了在附近接搬運活計的大哥回來看店,自己帶了人往斜對的街巷裏去了。
馮時夏頗納悶,卻也跟著人走了。這大白人來人往的,她也不擔心啥。這老板那麽大一個店鋪杵那,怎麽也不會膽大包到大白擄人吧?
進巷弄幾十米到了一個側門,老板敲了敲門,一個老人家開了。馮時夏湊到門縫一看,院子裏擺了三個不同型號的石磨。
這下她是真感激了,人老板店都沒顧了,卻領她來了磨坊。
她要磨的米糧不多,帶著兩分赧然,她比劃各磨兩斤。老板和磨粉的老人家卻沒有表示任何異樣,隻是告訴她得要2個銅幣。
馮時夏點點頭答應,這不算貴。
因為磨粉還要點時間,張雲春便又領著人回陵裏,各種東西給啞娘子裝好。少帶袋子罐子的,張雲春這邊也沒有收錢,隻表示下回給他帶回來便是。
這些東西,馮時夏幾乎快掏光了今日蛋糕預定的錢,足足135銅幣,老板收了130銅幣。
她都快懷疑自己這樣到底是掙著錢還是沒掙著錢了。
還得去好些地方,馮時夏取回打好的粉,將目前買的東西全暫放了米糧鋪,指指外邊的街市表示回程再來取,好心的老板也毫不猶豫就答應了。
這當街開鋪子的就和他們擺攤不一樣,她瞧著先前那個來看店的趕了牛車,估摸就是這瘦老板的。
有鋪子有車,指定不趕這點時辰,生意做到快閉市都沒啥事,這真是馮時夏目前可望而不可及的。
張雲春確實不急這點時間的,他們兩兄弟每回都是開到擦黑才閉店,按輪流趕車回家,另一人就睡在鋪子後的倉房裏守店。
不過他看了啞娘子采買的各類魚肉等等都也咂舌不已。這要不是是個人都能看出啞娘子家境不咋地,別人還真以為哪家富戶的廚娘出門采買的了。
也不知啞娘子的男人每回看著這麽老些東西回家都是什麽樣的心情。雖然自家媳婦能掙錢,可這花錢的架勢也是一點不含糊的。
沒有了其他負擔,馮時夏隻背上了給老大夫帶的東西和裝麥芽糖的空瓷罐,便牽著勸了好久才放下背簍的孩子輕輕鬆鬆往有海貨賣的那條街去了。
她想尋尋那兒有沒有辣椒、八角、桂皮之類的調味料,不然明的菜肴可就少了好些味道,尤其她買的豬腳,沒有大料就隻能清燉了,她其實還是很想啃一塊紅燒豬蹄的。
這條街好逛,東西都集中得很,跟批發市場似的。她找了幾家賣幹貨的尋了,新鮮辣椒沒看到,幹辣椒、花椒和桂皮倒是找著了,稱了半斤辣椒,13銅幣,花椒1兩是10銅幣,桂皮稱了2銅幣。
她看著老板的臉色都有點發綠了,趕緊指著20銅幣1斤的幹海帶要了半斤,這裏的人都是幾斤幾斤的稱貨,像她這樣一樣一把的幾乎沒櫻主要,人家還有好幾個客熱著。
可知道這都花去快1斤肉的錢了,可心疼死她了,鹹海魚她都沒敢問價。
到了布店,她也沒囉嗦,直接挑細軟白棉布扯了兩米左右的,花了30銅幣。紗布也扯了同樣多的,12銅幣。
想著要給家夥縫個遮陽帽,跑了幾家店才找到硬挺一點的布料,感覺有點像帆布,顏色很陳舊,看起來灰撲頗。這個她看著縫包也用得上,便多要了一些,差不多得有四五米,花了18銅幣。
兩個銀幣幾乎就又用光了,馮時夏再不敢逛了,速速帶了家夥直接往老大夫的藥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