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沉悶
回到錦德堂裏,老夫人的臉色就很不好看,太夫人這些人,住在她的家裏頭,卻一點都不把自己當外人,反而她才是外人一樣。
老夫人不開心,偏偏劉氏素來就心大的很,仗著老夫人心善,自己生育了府中唯一的一對姑娘和少爺,將來平西侯府的這份家業,可都是她兒子的,她就是這平西侯府的主人。
她當即便對老夫人發了牢騷:“老夫人,壽宴的事,我一個人就能辦好,為什麽非得要請了大嫂和二嫂來。您白白叫太夫人責怪了一回,也連累了我。”
老夫人抬起眼皮,冷冷看向劉氏。
“娘,你胡說什麽呢?”鍾靜姝大急,恨不得去捂她娘的嘴。
劉氏有些害怕婆婆冷淡的眼神,可是,事實不就是這樣嗎?她自己胡思亂想,在太夫人麵前亂說話,害的她也被太夫人責怪,她還不能抱怨一句了。
“你覺得你很有本事?那你告訴我,你都管過什麽大事?最多管理過多少下人?”老夫人問她。
劉氏一愣,在娘家的時候,她自己屋裏,都有奶嬤嬤管,她什麽都不用操心,聽奶嬤嬤的話就沒錯過,後來她嫁了人,奶嬤嬤在劉家的莊子養老去了。
她隻管著自己的院子,也有秋月在指點,問到她麵前,她隻點頭搖頭就是了。
她頓時紅了臉,說不出話來,她忽然發現自己好像不比十來歲的元鍾靈和女兒鍾靜姝強到哪裏去,同樣都沒有管過事。
老夫人見劉氏說不出話來,便閉上眼睛:“行了,我累了,要歇歇,過午後,韓氏和梁氏來了,你也過來,我聽你們商量商量,這壽宴的事,你們打算怎麽做。”
劉氏臉臊得通紅,隻能低了頭,答應了午後來聽老夫人吩咐。
劉氏走了,她帶來的沉悶卻一時在錦德堂無法消散,叫人都心情不暢。
元鍾靈想了想,對老夫人笑著說:“老夫人,壽宴的事,不是小事,不若,我和姝兒妹妹在這裏陪您老人家聊聊天,我形容形容到時候辦壽宴的場景,叫您先高興高興?”
老夫人還沒聽過可以有這麽一處的,便忍不住笑了:“你這個鬼機靈,怎麽想的呢。”
元鍾靈吐吐舌尖,俏皮地說道:“作戰還有事先操練呢,咱們辦壽宴,也先事無巨細的捋一捋,到時候才能運籌帷幄啊。”
老夫人便笑:“好好好,我就聽聽,看你能不能說出個花兒來。”
鍾靜姝也樂的直拍手:“有意思,就跟玩遊戲一樣,我也要來。”
元鍾靈說做就做,當即叫錢嬤嬤拿了府上的花名冊來,總計府上多少人,他們都是管什麽的。
隨後,拿出一頁紙來,發揮自己擅長的現場構圖,平西侯府的各處庭院、亭台樓榭、湖水、樹林等,都以粗淺易懂的圖案,出現在圖紙上,須臾,便畫好了圖。
元鍾靈拿給了老夫人看,鍾靜姝也笑著湊上來,兩人一左一右的圍著老夫人。
元鍾靈給老夫人指著:“這裏是您的錦德堂,這裏,是我住的薔薇院,妹妹的明芳園,舅舅的臨風軒。”
她一一說過,就指著其中一個麵積大卻空曠的院落,位於內院和外院交匯處:“老夫人,這就是明月苑了吧,我聽府上下人說,府上叫了戲班子的人來唱戲,就專在這裏唱的,是不是?”
明月苑,上下兩層閣樓,中間是斷開的,女客從內院的入口直接上二樓,男客從外院直接進一樓:涇渭分明,互不打擾。
在閣樓的對麵,有偌大的一座戲台子,賓客就在這裏看戲。
老夫人隻點頭:“你畫的可真像。”
元鍾靈又指了鬆濤苑隔壁的一座敞廳:“這裏地方最敞亮,從這個明心堂到敞廳,院落是互通的,並排兩張桌子,往後延伸到這裏,十張桌子就夠了,到時候若有賓客多的,便可以在這裏和這裏再補上席麵。”
老夫人見元鍾靈說的頭頭是道,竟沒有一處不妥當的,不由疑惑地看了看元鍾靈。
鍾靜姝佩服的直點頭。
座椅席位劃好了,便是要確定菜單子,京城人家的菜單子,沒有特殊要求的,曆來就是那幾樣,誰讓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都無非是大雁,鴿子,雞鴨牛羊和各色魚肉?菜蔬也是那些。
時間過的很快,老夫人聽著聽著,也跟著起了教導她們的心思,說起來:“你想的都很好,不過這席麵可是大學問,有的夫人有忌口的東西,千萬要小心,比如,有些夫人不能吃花生,有的不能吃杏仁,有的吃不得豬肉,咱們的席麵就要講究起來,因為有的食材會用豬骨做高湯,花生壓成粉末去調味兒。”
老夫人說的仔細,元鍾靈和鍾靜姝也聽的十分認真,說到細致處,老夫人索性叫錢嬤嬤拿了一摞冊子來。
她含笑對她們說:“這些冊子,記載著京城這幾十年以來,各個府上的老爺夫人和姑娘少爺們,還有他們之間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本來我還打算把它們當嫁妝,等你們出嫁的時候再給你們,現在才發現,給的還太遲了。”
元鍾靈和鍾靜姝翻開了看,都不禁瞪大了眼睛,隻見紙頁上記載的信息十分詳盡。
就拿鍾靜姝的外家劉家來說,劉家老太太閨名是什麽,娘家是何地的,喜好是什麽,生育了幾個兒女,兒女婚嫁的人家是做什麽,連劉淑晴幾次沒有嫁出門去,未婚夫家是什麽情況,都寫清清楚楚。
元鍾靈也細心的發現,這本冊子並不涉及不可告人的閑話和醜事一類,隻供看到的人了解對方府上是做什麽。
鍾靜姝不禁佩服極了:“老夫人,您真是太厲害了,我怎麽都沒有想到做這個呢?”
老夫人溫和地摸著鍾靜姝的頭發,柔聲說道:“這是我當年在閨中的時候,就會做的,一開始隻是圖自己方便,怕把見過的人忘了,再看到對方的時候會不認識,怠慢了人,便記下來,後來,也有了這樣的習慣,就一直都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