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重生之大唐中興> 第211章 僖宗返京

第211章 僖宗返京

  李曄一說完,就看向幾個手下。


  唐朝前期是實行的州縣兩級製,中後期則是道州縣三級製。不過跟因為是最開始實行三級製,所以就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節度使的權力過大,導致藩鎮割據的出現。


  李曄說的這個幾個副職,除了學政這個職務是他首創外,其他的兩個其實都實行過或者正在實行。


  行軍司馬就別說了,按察使則是在一百多年前就實行了。


  按察使其實就是中央對地方的監察,名稱臨時確定,並不固定。


  中宗神龍二年(706)置十道巡察使,二年一替。景雲二年(711)置十道按察使,均非常置。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改置十五道采訪處置使(簡稱采訪使),肅宗乾元元年(758)采訪處置使改名觀察處置使,簡稱觀察使。


  李曄說的按察使,其實就是現在的觀察使,隻是為了不跟朝廷的官職重名,所以換了一個名稱而已。


  “殿下是不是還考慮過設立一個副手管理民政?”鄭畋不禁問道。


  “你怎麽知道?”李曄有些驚訝。


  其實李曄最開始想過設立一個職位負責管理民政,這樣民政、軍隊、學政、監察便一分為四,這樣節度使的權力就會大幅縮小,起碼不至於掌握一道軍政大權。


  這個製度跟明清的地方製度有些類似,節度使就成了明清時期的總督,權力雖大,但實際權力被分割,形成藩鎮割據也就沒那麽容易了。


  “按照殿下的設想,並不難猜。”鄭畋撫著胡須笑著道,“殿下的設想倒是不錯,若是增設一人管理民政,那下官覺得這個倒是可以實行。


  若是能向其他各道推廣,相信消除藩鎮割據也不是難事。”


  “鄭大人有些樂觀了,就算是朝廷采納並向各道推行這種製度,也不是簡單的事,那些節度使不會這麽輕易的交出手中權力。”孫燁搖了搖頭。


  “那是自然,不過在山南西道推行卻是沒問題,這樣日常管理也會更加方便。”鄭畋顯然很讚同李曄的提議。


  “不過這種任命,恐怕朝廷不會承認吧?”裴榮擔憂道。


  “現在朝廷聲望日減,而且設置這些官職,相信田令孜等人也樂於看見,應該不會反對。隻要田令孜不反對,陛下那裏也不會為難殿下,所以問題不大。”鄭畋對於朝廷的情況,要比裴榮等人了解的更為透徹。


  到了現在,各節度使沒少私設官職,像什麽留後、副使,多是節度使自行任命,然後朝廷隻是發一道聖旨承認而已。


  不過這種官職,也就在節度使的管轄範圍得到承認,在其他地方,並不被承認。


  之所以鄭畋這麽肯定田令孜不會反對,是因為這幾個職位的設立,名義上是在分權。


  “既然你們覺得沒問題,那本王一道再設立一布政使,與按察使、行軍司馬、學政同級,享正三品待遇。”


  “一切謹遵殿下吩咐!”


  李曄設立這些官職,可沒有什麽幾權分立的意思,必須得有一人總覽大局,隻不過把權力細分開,避免把權力集中於一人身上。


  當然現在隻是李曄的嚐試,這些副職都應該由朝廷任命才是,節度使沒有任命權,隻有管轄權,這樣才能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之所以要設立這幾個副手,也有其他原因,比如解決下麵各州刺史的晉升問題。


  就像楊翰舟,作為李曄來山南西道投靠他最高的兩個刺史之一,肖榮就已經升職,而楊翰舟卻沒有。


  楊翰舟是上州刺史,從三品。而在之前山南西道從三品及以上的官職隻有興元府尹、行軍司馬,還有就是壽王傅。


  雖然還有節度使和興元府牧,但那是李曄的職位。興元府尹是孫燁,行軍司馬是裴榮,一個管理興元府,一個管理山南西道軍務,自然輪不到楊翰舟。


  雖然說還有觀察使、節度副使、留後等,但李曄都沒有設立,朝廷也沒有任命。至於什麽掌書記之類的官職,大多是王府的官員兼任,短時間自然沒問題,長期來說卻不是好事。


  所以李曄就想快點確立下來,並且借著這個機會進行一場改革,完善節度使下轄官職,使之更加合理。


  說的更準確點,李曄是想把山南西道打造成一個試點,一個未來唐王朝的地方行政體製樣板。


  對於李曄的想法,鄭畋幾人都心知肚明。誰都知道這位壽王不甘心當一個閑散王爺,當然吉王也一樣。


  現在聖上如此昏庸,朝局如此混亂,這兩個已經成年的親王,心裏自然有些想法。等穆王李倚成年後,估計也會動這個心思。


  跟吉王在朝中有不少大臣支持不同,李曄的勢力在地方,準確來說就是山南西道。


  估計田令孜都後悔把李曄貶出中央,在中央,他起碼還可以限製李曄的發展。但是離開了中央的李曄,猶如龍入大海一般,根本不受控製。


  對於這幾個職位,雖然李曄直接任命即可,不過他還是寫了一封奏折送到成都。


  不,應該送到的時候,李儇已經不在成都了。朝廷已經決定班師回京,長安已經收複,修繕工作也大致完成,留在成都自然不太合適。


  所以李儇便決定在正月就回到長安,在長安過上元夜。


  至於人員名單,李曄也已經確定。


  鄭畋兼任學政,這樣田令孜那邊才不會過於反對;楊翰舟被任命為布政使;按察使則是由王徽擔任。


  對於王徽,李曄其實很不喜歡對方,雖然把對方從之前的集州刺史改任為金州刺史,也隻是想把對方趕得遠遠的。集州雖然不大,但畢竟位置關鍵。


  至於讓其擔任按察使,其實也是為了堵朝中的反對之聲。王徽雖然讓李曄不喜,但畢竟是當過宰相的人,在朝中還是有些影響力,這樣一來,也能讓朝中對於李曄放心點。


  現在李曄的勢力是擴張的有些快,必須先穩下來。


  王徽雖然為人刻板,但起碼能力在那裏擺著,而且不懼權貴,處事公正,擔任按察使再合適不過。當然,對方也有可能找李曄麻煩,隻要對方做的不過分,他也可以忍著,先讓李儇等人回了長安再說。


  而且為了讓李儇放心,李曄特地拿出了幾個刺史的位置讓朝中決斷。


  蓬州、果州刺史之前死於叛亂,目前也沒有任命新的刺史。王徽調走,意味著金州刺史也空了出來。當然閬州刺史也空著,不過李曄顯然不會把閬州刺史交出來,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楚地。


  一下三個州的刺史空缺,想來也能讓朝中安心點。當然,李曄不會同意讓田令孜的親信來擔任,要是那樣,李曄寧願自己任命,也不願田令孜過來插釘子。


  之所以讓出三個刺史名額,隻是李曄為了向朝廷表忠心,證明他沒有反意。


  當然,他手上也沒那麽多人。說到底,對於刺史的人選,李曄手下的人還是有些缺。反正各州的兵權都在他的之中,讓出幾個刺史又有何妨,隻要切實推進他的政策就行,其他的就無所謂了。


  。。。。。。


  “陛下,這是壽王派人快馬加鞭送來的奏折。”


  由於已經啟程回長安,田令孜知道自己不能做的太過分了,所以對於李儇的控製也就放鬆了,一些奏折也都呈交給李儇。


  “壽王在奏折中說了什麽?”雖然已經到了綿州,但是李儇對於回京並沒有提起多少興致。


  田令孜現在把控著朝政,他這個皇帝實際就是傀儡,根本做不了主,回不回京都一樣。


  “回稟陛下,根據壽王奏折中所說,閬州、蓬州、果州的叛亂已經平定,叛逆也已經伏誅。


  念及山南西道沒有觀察使,壽王奏請設立按察使一名,行觀察使職權,由金州刺史王徽擔任。


  同時設布政使一名,總管山南西道民政;設學政一名,總管山南西道州學、縣學以及科舉考試事宜。按照壽王所說,布政使和學政形同節度使副手,協助節度使處理日常事務。


  除此之外壽王還表示金州、果州、蓬州三州刺史空缺,希望朝廷委任新的人選赴任。”裴澈大聲道。


  “布政使?學政?這壽王倒是挺會偷懶!”李儇笑著搖了搖頭。


  在李儇看來,設立這幾個職位,就是李曄想偷懶而已。其他節度使都想著大權在握,而這位皇弟,卻把權力交給其他人,不是懶是什麽?

  “壽王可曾推薦合適人選?”


  “回稟陛下,壽王推薦楊翰舟擔任布政使,推薦鄭畋擔任學政。三州刺史,壽王並未推薦,隻是希望朝廷委任有能力之人擔任。”裴澈回應道。


  “布政使、學政和按察使就依壽王推薦之人。按察使聽著還是不好聽,既然是行使觀察使職權,那就叫觀察使,叫什麽按察使。至於三州刺史,諸位愛卿,可有合適人選?

  既然提到這事,那就一並處理了,免得壽王著急。”


  好不容易有了這機會,李儇自然得履行皇帝的職責,不然田令孜肯定事後就自己決定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