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想入非非> 既是爭論,也是默許

既是爭論,也是默許

  “RoseandLily”的傳聞,坊間一直曖昧不清。她倆也懶得解釋。路菲在想,大概是各取所需吧。


  她們從這段感情,或者說,外界以為的感情中,分別得到了各自想要的東西。


  無論抱定獨身,還是不再孤獨。


  所謂傳聞,既代表著一種爭論,也代表一種默許。不澄清,不解釋,便可以不停地發酵。


  那麽她自己呢?原本隻想平息事端,穩穩地留在工作室,並沒想從中獲利,最後卻成了最大的受益方。


  Trag的行程,本就忙得自顧不暇,多餘出來的事情,更是能甩出去最好。既然路菲是合作的倡議者,自然知道宣傳的方向在哪裏。


  她先是在“LilySaid”專欄,撰寫了一整版的問答式專訪,從提問到回答,全程都由她一個人操刀。


  這類專訪的好處相當明顯。比起記者視角的描述,弱化了很多主觀性。至少讀者是這麽認為的。


  如果問答雙方,事前有著良好溝通,闡述問題的效率非常高。更何況像這種“Q&A”一體化設計。


  別人想問而不敢問,或者直接問了顯得過於尖銳的問題,可以轉由委婉的表達,間接地獲取答案。


  Trag出差前,機場簡短的碰頭會上,她們將整版專訪定位在:“不見麵的記者發布會!”


  對於被采訪者的感性理解,也必須有專門的板塊呈現,兼顧讀者的八卦需求。這個部分濃縮出來,被路菲弄成一篇側記“TracyImpression”。


  兩千字側寫,比六千多字專訪,耗時超出了三倍。如此精力懸殊,外界不可想象。專業人士認為卻是必須,因為所有導向都將集中在這裏體現。


  路菲鬥膽向Trag索要當年給劇組設計道具的草圖,原以為此處難免涉及到某些“陳舊性傷疤”而被一口拒絕,沒想到她答應的極其痛快。


  工作開展比預想中順利。


  結合她最早出道時的清奇構思,以及現在的高定係列風格,能夠清晰地看到,她從國內輾轉到美國之後,設計理念的更迭和提升。


  其高明之處在於,當國內設計師依然沉醉於繁複的結構,唯恐不能將更多元素加入到設計中來的時候。她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學會了做減法。


  最近一次發布會上,路菲親眼目睹了,一塊“麻布”從頭裹到腳的樣子,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但是接觸草圖和成衣多了,就能看明白,每一處褶皺的心思,每一寸長度的用意。


  交給媒體專欄之前,Trag親自審稿,第一次發出不常有的驚歎:“我找到了最懂我的人!”


  與媒體的合作項目,前期拿標往往沒有太大困難。憑借人脈,找準時機,依托第三方平台,或者就是單純地砸錢,都不會構成關鍵性的障礙。


  可是後期操作的粗淺,形式上流於表麵,常常讓一個項目,止於一次性合作,浪費了前麵的資源。


  這一點,路菲在國內做公關的時候,已經不止一次地遇到。後來她研究,真心想要合作的平台,其實沒有那麽多。輸出質量的問題造成合作中斷,是一筆巨大且無謂的損失。


  砸了好大一筆錢,搞成的意向合作。延續性比較好的,往往能在之前價格的八折左右繼續持有。打一槍,換一個地兒,始終處於成本的高位運行。


  她到鄭州公司之後,很大一部分業績就來自於,把前任丟下的半吊子項目,做成了可持續性項目。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尋找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永遠高於維護一個老客戶。


  這篇在當年名噪一時,拿下“新聞新翠獎”的側寫,據分析人士解讀,勝在提出了非主流這個概念。


  她抓住了一點,人們普遍認為“RoseandLily”正在親身示範一段非主流的情感模式。因而所有的討論乃至非議,都在這個漩渦裏打轉。


  與其把這個漩渦夷平,不如順勢而為,讓它成為一個承載輿論的漩渦,所有與之相關的非主流案例,都可以往裏麵裝,產生效應,形成風尚。


  果然,側記一出,概念橫流。主動找到路菲,在雜誌上開設專欄的,正是Rose女士本人。


  職業敏感性令她不允許自己,錯過任何一個爆點的創意,當然也不能錯過一個有潛質的專欄作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