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8.漢宮複試
劉宏一愣,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對著旁邊坐著的鄭玄說,“這小東西有趣啊,這樣說朕很受用啊!”然後對著張任說:“平身吧!看來以後朕讓人教你點宮廷禮儀才行!”
張任馬上反應過來了,難道不是這麽行禮的?操,怎麽不是這麽說的嗎?宮廷劇不都是這麽演的麽?宮廷劇都是這樣的啊!害死人了,這就是以訛傳訛啊!估計後世有個朝代是這樣,然後所有宮廷劇都這麽演了,畢竟誰也不知道漢宮真正的禮儀啊!還好,這事是正麵的,不然咋死都不知道,死的太冤了!張任心裏不免一陣痛罵,一邊起身一邊說:“謝皇上!”然後身子微微靠鄭玄這邊走近了一些!
“朕聽鄭師說,你對世家的認知超乎想象,朕就想知道你這麽小年紀怎麽會有這樣的看法!你之前老師是誰?”
“家鄉一個夫子,不出名,但這看法是草民從一個卷宗中看到的!”自己對世家的看法當然不是七歲或者九歲的孩子就能說的出的,這幾天早早想好對策。
“什麽卷宗?何人所著?”劉宏很驚詫。
“張家先人!是光武時期的一個朝臣,光武帝對世族包容,張家這先人希望製止,知道這份卷宗重要,在家裏留了底稿,讓死士帶自己最小的孩子遠遁益州,帶走所有的財富,然後上書光武,先人記載,被人提前得知,找了個理由滅了張家的族,由於張家這先人在殿堂在末位,不引人注目,也消除了他的痕跡,至於光武帝知不知道就不得而知了!”張任看過張家所有典籍,在一個角落裏找到這段不為人知的秘密,自己也並不知道這位先人的來曆,不過,這個張家的先人也是留侯之後,在外麵開枝散葉,但是最後隻有留下了一個小兒子回到祖輩的益州。
“你說的是張傑?”
張任心裏一緊,這個名字很陌生,但劉宏居然知道,這說明曆代東漢皇帝是知道的,這個張傑是不是張世佳的先輩,張任並不知道,但是朝堂之上的官員被滅族,光武帝知道,卻沒動靜,要麽是光武帝默許的,要麽這道勢力連光武帝也怕,光武帝是誰,張任可清楚,後世之人稱他為位麵之子,位麵之子都怕的勢力,那是何等厲害。
“張傑已經不會存在於曆史之中,但對於劉姓漢帝代代牢記的人物,先祖們不是不知道此事,而且卷宗也有一部分也在皇室裏留著,既然你是張傑後人,那麽你隻要通過考核,就肯定能進鴻都門學!”
張任一頓,自己跟張傑一點關係也沒有,或許張世佳祖輩關係也不多,畢竟張傑後人是逃回益州求庇護,之後如何就無人得知了,這卷卷宗怎麽留下來的,已經無從考證了。
張任心裏長籲一口氣,看來得到劉宏認可了!
“之前考核作廢,因為你是據先人卷宗,但規矩就是規矩!你服嗎?”
“遵旨!”張任口中說道,心裏狂罵,我是看了那卷宗,但那卷宗上有我說的那麽清楚嗎?
“張任聽題,評價高祖和項羽!你可知這二人嗎?”
“知!”張任得意到,心裏想:“哈哈,後世鍵盤俠多的是聊這個,眾說紛紜!”但張任知道,這當然要吹捧高祖,人家第十四代子孫就在自己跟前。
“秦末風雲際會,各個世家積蓄力量,但後來各個諸侯的士兵實際上都是這些世家的家丁,陳勝吳廣之後,幾乎所有諸侯打起起義的旗幟,崛起最快的就數項梁隊伍,江東項家是當年楚國統兵世家,家丁強悍,乃是秦末諸侯之最。項羽,項梁之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梁死後,七萬部隊交付於項羽,經曆與章邯的刑徒軍數次交鋒,僅剩三萬,實際精銳就是江東萬人不到子弟兵,這數值在這個時間段已經是最多兵力了,後來那些是匯集而來的兵甲,遠不如這萬人子弟兵訓練有素,這就是後來號稱八千子弟兵。巨鹿之前,項家軍隊與章邯的刑徒軍交鋒是一直輸,但巨鹿之戰,趙高給王離、章邯部隊的供給已經斷了很久,王離軍隻好尋求一戰的機會,然後項羽九戰九捷勝王離軍,這有一半功勞就是趙高的。史書記載他至少六次屠城,死在他手裏的老百姓都百萬之眾,這是為不仁,傳說當年,項羽和高祖聯手打陳留,打不下,撤軍,後來其他諸侯盟友說服陳留郡守,陳留降之後,項羽帶著部隊直接屠了陳留,比殺降還惡劣,殺義帝是為不忠,要知道範增為項梁部隊屢次出謀劃策,是項羽的義父,所以逼走放逐亞父範增是為不孝,高祖與他是義兄弟,高祖首進關中,當立關中王,世人皆認為項羽放過高祖,高祖就應該感恩,但忘記了項羽食諾在先,剝奪了高祖的關中王之位,而不是高祖背信棄義在先,這是為不義,騙二十萬刑徒軍投降,而後坑殺之,是為無信,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己為霸王,讓天下又回到春秋戰國時代,把天下和江山社稷當為兒戲,把眾生當做兒戲,是為無知,兵敗垓下,往江東跑說明不怕連累江東父老,項羽看著虞姬自盡,從某種意義可以說是逼死虞姬,不怕連累江東父老,逼死虞姬是為無情,烏江自殺前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這分明就是項羽沒有擔當,這算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無知無情無信無擔當之人,伺一身武力而已,卻不知,伺勇者遲早也會老,就算沒有高祖,他也會失敗,走下神壇,一落千丈,身首異處,倘若真的被項羽奪取天下,統治天下,則項羽死而地分,北方胡人南下,生靈塗炭,赤地萬裏,不堪設想。而高祖,僅一亭之長,世人皆以為遊手好閑的無賴,但布衣之身提三尺劍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漢數百年基業。楚漢之爭,世人皆認為是高祖背信棄義反自己的義兄弟霸王項羽,卻忘了高祖先入鹹陽,當為關中王,而項羽忘記了,好像不殺高祖就是天大的恩德,項羽忘記了他食諾在先,背信棄義在後,同時殺義帝,高祖起義兵,聯合所有諸侯共擊項羽,乃大忠之事,天下諸侯盡皆響應可以證明,彭城一戰,項羽擊敗烏合之眾的聯軍,還把高祖逼近近乎死亡,從諸侯皆反可以看出,項羽的為人和處世。高祖逃跑,拋妻棄子被世人唾棄,但世人哪知這是最聰明的做法,如果不這麽做,他們都得死,隻有如此行為,才有一線生機,隻要高祖逃掉,妻子兒都被抓也不會死,如果追兵專心追高祖,固然高祖難以活下去,但妻兒因為遠離他卻可以逃脫,追兵要追兩邊總有機會逃脫,這是為大智,世人愚昧而不自知而已,如果真的生死相隨,看起來是生死與共,最後真的窮途末路,臨機之下如此急智,非大智不可做到,至於後來殺功臣,被唾罵千百年,那是因為世人庸俗,沒有大智,高祖是有史以來最善於權謀和帝王之術的皇帝,這方麵甚至遠超秦皇和武帝,高祖殺的功臣全都是封為王的諸侯,白馬之盟就能看出他的目的,大漢初建,百廢待興,高祖想行始皇之所為,但天下世家儒家不會坐視不理,所以才有了取中之道,行郡縣製,而分封天下,當時天下諸侯並不是皆為劉姓,所以借理由殺盡諸侯王,白馬之盟就是因為他要的就是天下隻有劉姓諸侯王,而異姓諸侯王,天下共擊之,這樣才能保全劉姓江山長久,因為漢之前能逐鹿中原,平天下的都是王,也隻有王才有這麽大的號召力,隻有王才有凝聚自己領地內世家的力量,這隻要皇帝不是實在昏庸,就能保證天下王位始終在劉家人手裏,而且國家安定,這就是張良、蕭何兩人功勞雖大,但兩人都沒有領王爵,特別是張良,數次辭退封王,所以兩人都能安度晚年的真正原因,他們不是王;由此可知,高祖為帝之道遠超項羽,項羽為帝就是國家不幸,民族不幸,不幸甚於秦二世。”
張任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史記記載,多數偏向項羽,這和司馬遷出身和個人喜好有所關係,司馬遷出身世家,從小耳聞目染,身邊之人告訴他好壞,久而久之就會看法形成固定,更何況,司馬遷在武帝年間不得喜歡,對失敗者的同情,還有項羽是世家之人,司馬家族也是世家,世家看不起平民是件很正常的事,對於司馬遷,出身一亭之長的高祖就是平民出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