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搬遷
從大壩附近的馬家溝開始,以連成片的小山為根基,一路向北將幾十座小山連成一道大壩,然後再向東,從柴胡李一直到張屯,延綿六十多裏,其中有一道黃龍山,形成了天然的大壩,當然還需要一些處理,不過工作就輕鬆多了。
之後,從張屯往東南,又是一片丘陵地帶,小山連小山,雖然距離很長,也有三十多裏,但是工程量相對較小,兩天時間可能能完成。
為了加快進度,劉浩宇和楊光濤宋永紅他們商量,讓搬遷地的老百姓可以來參加工作,本來劉浩宇是想要給錢的,但是被楊光濤和宋永紅他們拒絕了,兩天的時間而已,拚命地發動群眾,竟然有六千多群眾參與到了這工程中來。
老百姓們隻愛一次見到了劉浩宇,一樣和他們扛著沙袋,拚命的幹活,雨水中都汗流浹背的,露出了肩膀上的傷痕,鵲山縣的老百姓才知道,這位曾經的南豐市常務副市長,在南豐就曾經幾個月去扛沙袋,那可不是作秀,瞧瞧肩膀上的傷痕,就知道劉市長——不,劉書記幹了多久,以至於肩膀上都有一層厚厚的老繭。
這絕對是一個踏踏實實幹事的好幹部好領導,就憑這一點,老百姓們都相信了這位劉書記真的曾經親自冒著生命危險去堵缺口,因此拯救了他們。
至於這位劉書記經濟工作上如何有能力,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這些老百姓也隻是聽聽,不過這位劉書記答應了賠償和災後重建,相信他一定能做到的,至於讓鵲山縣的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這個老百姓也相信。
有了數以千計的子弟,動員搬遷工作進行的非常快速,雖然有些老人不願意背井離鄉,一般的子弟說不聽他們,政府的幹部更不管用,但是楊光濤他們一出麵,所有人一下子就被鎮住了,對四大家的族長,即便是四大家之外的鄉親們,也很是畏懼他們,不管怎麽說,一個沒有拉下。
好鄰居和一些企業支援了上百輛車輛幫忙搬遷,當然必須拋棄一切不值錢的破家具,隻帶著值錢的細軟,但是隻是各種家屬牲口,就讓搬遷場麵異常的淩亂。
七個鄉鎮二十多萬人,分別向四個安置點趕過去,鵲山縣以楊大東為首的一些幹部,負責搭建臨時住所,為此劉浩宇從南豐市暫借了一個多億負責安置,各種支援物資從四麵八方運過來。
塗州太窮了,賬麵上都是負數,根本沒有資金可以調動,省裏的資金還沒有到位,劉浩宇才隻能去南豐借錢,不過在得知劉浩宇即將可能出任塗州地委書記,南豐市還是給了極大的支持的,不但是錢,還有很多物資,權當是感謝劉浩宇在南豐做的工作,讓南豐市免於洪水的威脅。
另外,南豐市本身也出於洪水範圍,如果洪水得不到宣泄,同樣可能對南豐很不利,所以無私於公,支援塗州是必須的,而且國家也調動了大量的物資支援塗州,再加上以好鄰居為首的二百多家企業的捐贈,搬遷工作才得以得到保障。
僅僅是帳篷就需要十萬頂,如果不是劉浩宇之前做過準備,聯係了幾家帳篷製造企業,可能短時間還真的無法運過來,這一批捐贈是由一百百家企業完成的。
四個安置點除了搭建帳篷,還搭建了不少臨時的房屋,都選擇了高地,而且各種生活物資都源源不斷的運了過來,同時還有支援的醫護人員,在安置點設立救護站,這是由省衛生係統做的工作。
另外還有教育係統支援,即便是這種情況下,也保證孩子沒有停課,維持著生活秩序,也安定著人心。
除此之外,數百名公安幹警散布在四個安置點,維持著秩序,並且協助發放物資,老百姓搬遷來了之後,保證了第一頓熱乎乎的飯菜和生活用水,甚至還搭建起了澡堂等公用設施,包括廁所等等,真虧了南豐市做過預案,在塗州正好套用了南豐的安置計劃,才能保證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下去。
這場麵就是郭書記和黃省長,以及塗州地委的幹部們趕到的時候看到的情形,熱火朝天,動員搬遷工作進行的如火如荼,而且已經開始築壩,所有的工作都在推進,數千老百姓都主動參與到了築壩和安置工作當中。
看到這一幕,郭書記和黃省長才算是放了心,真沒有想到,劉浩宇能做到這種程度,哪怕是早有預案,哪怕是生活物資早就開始調集了,但是能這麽快的動員老百姓搬遷,也足以證明劉浩宇在鵲山縣的威信。
最讓郭書記他們感受很深的,卻是老百姓們的平靜,當然這也源於各種物質,以及安置點建設的推進,有了這些基礎,生活能進行下去,不缺吃的不缺喝的,有地方住,老百姓才能安心。
七個鄉鎮二十多萬老百姓幾乎都已經搬離了,但是總有幾個老人,他們想不開,寧死要守著他們的家,即便是他們的子女親人給他們做工作的時候,也是怎麽說也勸不動。
劉浩宇接到這消息的時候,內心有種無奈,有些東西在內心深處閃爍著,誰也不知道,劉浩宇內心深處的那個小戰士,就是為了救援一個不肯離開的老大爺,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就在劉浩宇麵前,劉浩宇還記得自己那時候的無助,眼睜睜的看著那個小戰士被洪水吞沒——
心中忽的升起一股怨氣,劉浩宇陰沉著臉跟著楊大東身後,讓楊大東心裏七上八下的,還是第一次見到劉浩宇這種表情,盡管他也能理解,但是心裏還是有些苦澀。
楊大東心中也有怨氣,二十多萬人都撤了,就剩下這六七個老頭老太太,許諾了那麽多條件,可是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不肯離開,偏偏七老八十的,你還不敢硬來,這的確讓人很憋屈。
還有六七個老人沒有撤離的消息,同樣也傳到了郭書記和黃省長的耳朵裏,既然上了前線,郭書記和黃省長還是決定親自去看看,這不是劉浩宇一個人的事,因為時間真的不多了,沒時間浪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