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我是老祖> 第五百三零章 劍道傳承

第五百三零章 劍道傳承

  因為曆史的原因,古傳的許多劍法現在已經失傳,一些宗派中,雖然還有極少數劍法傳了下來,但這些劍法卻又受其宗派功法的束縛,缺少一些東西。


  而吳鋒所在的劍宗,卻有著曆國境內,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劍術傳承。


  而且老祖的劍術傳承,也無時不刻都在他的腦海中,會突然翻騰出來。


  如果說在曆國境內,還有誰能得劍法之神髓,那麽就隻有吳鋒一個人了。


  隻是非常可惜,他練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雜,而且全都是他自行摸索,沒有人來給他進行指導,所以未能持恒勤習,落得個空有其表而已。


  但是當飛羽劍鑄成之後,吳鋒改變了想法,準備暫時先放下其他,專注於劍法時,情況便又不一樣了。


  劍器輕靈,以腰運步,以步帶勢,吳鋒之劍法,更重腰步手腕之力,以求大開大合、劈砍挑刺、撩圈攪撥,動如猛虎下山,靜如處子待閨,行如龍蛇飛舞,疾如蒼鷹捕兔,忽而如夜戰八方,又恰似驚天一線。


  這凡練劍之法,先求腕力,次習腰步,再練劍法,逐而運劍成勢,以腰步帶膀腕,擰轉起伏,前後環顧,左右兼備,跳躍疾進,務求一劈開山裂石,一擊洞天徹地。


  吳鋒每日裏練劍勢千遍萬遍,更以內外功夫相佐其根。


  在練劍之時,劍器長而重,償有九尺長鋒、六尺長劍、三尺青芒之別,長劍練功,短劍練形,練重使輕,習長用短,更加內煉,相輔相成。


  而練劍之功夫,首重心神,內有養精蓄銳、凝神斂氣,外有步法、身法,乃至劍法各勢,練至九轉還原,自有擎電拿雲之妙,驚神泣鬼之奇。


  每每練劍之時,吳鋒便用千斤巨石,以短繩係於其兩耳,更用一長繩,一端係於繩之居中,其另一端,則係於一圓木之上。


  木長約一尺二寸,粗約一握,以棗木製為佳。木外廓宜有棱,不宜平正,在木之正中處,鑽一對穿之小洞,繩頭即在洞中穿過,然後緊縛木上。


  練時吳鋒立於懸崖之邊,足站騎馬步,上身挺直,兩手各握圓木之一端,將巨石懸空提起,至肘平於肩為度。


  此時他小臂豎直,略前斜,虎口相對,掌心向外,提起之後,待壇蕩定,兩手即分死、活把,將木漸漸向內轉旋,使棉繩漸漸纏繞於圓木之中部,巨石亦隨之上升,直旋至罐平於胸,略停頓片時,更緩緩放下,如此升降三千次而功畢。


  此後他每日晨夕加練,練習數日之後,石中加砂,行時增加次數,依然練習數日,更加巨石斤兩。


  以後每練數日,換巨石,所加之份量,須按次遞加,加至三萬斤時,其人懸勁與握力,足以驚人矣。


  而後吳鋒又專練劍之運臂功夫,取黃泥水拌置於大桶中,每日以三尺木棒,直插桶內,不停攪拌,勿使黃泥幹結,如有幹結,添水保持其濕,以備次日攪拌。初時因阻力而無法攪拌,然隨習之日久,自能隨意而行之,至能以木棒輕易插入半幹之黃泥中,攪拌如意,腕力自然驚人。


  然後吳鋒又取一頂高之百斤鐵棍,粗適一握,手持一端,將臂伸直,純以腕力,將木棒做繞圈動作。


  再取一丈長滿握木杆,初如運木棒之法演習,甚至在木杆之遠端,縛之以重物,初一二百斤,漸而七八百斤,或能至幾千斤者,上萬斤。


  吳鋒每日暇則為之,絕無斷間。


  不過這練力雖能增加攻擊力度,但仍死力,而武藝格鬥,實以巧勝拙之術,故練力之時,尚需練勁,勁力俱備,自當神勇,長短之技,皆能通勝也。


  練劍首在形體工整,劍術練習時的每個動作勢式,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格要求,做到準確、齊正、勻稱,結構嚴整,線路清楚,一絲不苟。


  吳鋒腦海之中老祖留下了傳承裏說,“五體稱,乃可謂之形備。”


  “五體”即身體的軀幹、兩上肢和兩下肢,共為五體,也喚作“五骨”或“五筋”。


  劍術和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勢式,無不都是由這五條線結合劍器所組成。


  如果這五條線的結構組合不工正、不勻稱,就不能算完美。


  而怎樣才能使動作勢式的形體做到工正、勻稱,達到完整呢?

  就是“其形方中矩,圓中規,自中衡平均施,斂束相抱,左右顧盼,八麵供心。”


  每個動作勢式都需顧到前後左右、上下高低。


  要是動作勢式的形體做不到“整”的話,不僅顯得難看,而且勁力也不容易發揮出來,練習劍術,形體必須工正、勻稱,做到一個“整”字。


  此外還必須筋骨遒勁,所謂筋骨遒勁就是使組成動作勢式的“五骨”,每根線條都要具有遒勁,隻有皮肉沒有筋骨,形體動作就成了空洞欲坍的架勢。


  即使是綿體的劍術,也不是不講究筋骨遒勁的,隻是較工劍體的劍術顯得含蓄蘊藏,所謂“綿裏裹針”柔中含剛,不把遒勁暴露於外。


  因之任何劍術“體稱勁遒”才能算是形質完備,而要使“五骨”具有遒勁,須從拳術中的“骨法”著手。


  西就是要心力堅強,這是要求內心裏麵也要鼓足一股勁。


  劍術的形體動作一般都有它的意向,要把動作意向表現得完美,內心必須參與一起活動。


  而這個特點決定了劍術的形體動作,一定要“心動形隨”,它隨著內心意識的活動而運動。


  心力不堅,形體的動作勢式就會鬆懈,筋骨也不可能剛健勁遒,所謂“心力不堅,則無勁健。


  而動作的意向則更難以表現出來了,動作沒有意向,運動就失掉了生氣。


  因此,練習劍術心力要堅,要使內心裏的一股勁和形體動作的一股勁兩者內外結合起來,成為“合力”。這樣才能做到勁力遒健,動有意向。


  而在一路劍術裏,所有的動作都應該是“始終連綿相屬,氣脈不斷”,連綿不斷固然是綿劍體劍術的特點,但其它劍體的劍術也同樣要有這種連綿相屬的要求。


  對工劍體等其它劍體的劍術,所謂“連”,並不是說要把整路的劍術動作,也象綿劍體劍術那樣不停頓地一氣練完,中間沒有間歇。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善於運用內在的心誌活動通過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連接起來,使整個套路的劍術勢勢相連,無勢不連。


  而劍術包含著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輕重、起伏以及內外、上下、正偏、左右等種種的對立因素的規律,動作就能做得更好。


  對立因素的某一方,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沒有動,就沒有所謂靜,沒有虛,就沒有所謂實,沒有剛,也就沒有所謂柔……


  欲要動先須靜,欲要實先須虛,欲要剛先須柔……


  所謂“雙重則滯”,陰陽對立的兩麵,有任何一麵“重”了就失去了運動,失去運動,失去了變化。


  同時,任何陰陽對立因素,還必須是在同一個運動過程中相互轉化,不能把它們分割成兩個運動過程,否則就失掉了對立的統一。


  在劍術練習時,把法的向背、劍勢的起伏、動作的輕重、節奏的緩急等等,都必須運用對立因素的規律使之有陰有陽。


  而劍法有著擊刺斬等許多的劍法,這些劍法各有各的運使部位和方位,各有各的著力點。


  有的劍身直著向前,有的劍身平著向前。


  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前鋒,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側鋒。


  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前端,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後端。


  劍法不同,劍的使用形式和著力點也不相同。


  無鋒老祖的傳承,在劍法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該是什麽劍法,就該是使用什麽樣的部位和形式,就該是什麽樣的著力點,不能亂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