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殺人償命 天經地義”
寧輝和孫華二人的恩怨經過,其實非常簡單,大理寺那邊甚至沒費吹灰之力便已經將事情的來龍去脈都查清楚了。
說來說去就是孫華才華過人,而寧輝卻是一竅不通在書院裏成天混日子,教他們的師傅整天被寧輝他們幾個紈絝子弟起的吹胡子瞪眼的,不過和寧輝幾人相反的是孫華很得師傅的喜愛,經常在書院裏誇讚孫華,不知怎的孫華和寧輝二人一個師傅誇一個被師傅罵,兩人漸漸的便被底下的學生放在一起做比較,更有流言說寧輝不過是仗著出身好罷了,若是沒有出身世家的身份,還不如寒門學子呢!
寧輝聽了這話當然不能惹了,一看將自己比的一無是處的是一個出身寒門的子弟,父親是個三品禦史大夫,這下兩人的梁子就莫名其妙的結下了,之後寧輝總是會有事沒事的找孫華的茬,孫華性子內斂,兩人倒也沒有起多大的衝突,就在事發的頭一天,寧輝欺負一個剛進書院的寒門子弟時被孫華看見了,孫華替那個學子打抱不平,一時之間著急竟說出了寧輝不過是仗著身份隻會欺負人的紈絝子弟,寧輝當著大庭廣眾之下被傷了麵子,這口氣自然咽不下去,第二日帶了好幾個一起玩的好的紈絝子弟,在下學的路上將孫華堵住,二話不說便是一頓狂揍,孫華是一個文弱書生,當然抵不過幾個人的毆打了,當即就昏了過去,寧輝以為孫華是在裝暈便朝著孫華的頭踢了過去,這一腳便直接將孫華踢死了。
和寧輝在一起毆打孫華的還有獻郡王的兒子,淮郡王的孫子,柔嘉長公主的次子,大理寺的人對寧輝都沒用刑,隻是嚇了一下寧輝便全都招了。
大理寺不但查清楚了寧輝殺孫華的事情,同時還查出了寧輝私底下毆打其他寒門子弟、當街欺負平民百姓的事情,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寧輝當真是在找死,大理寺的人便立即上奏了皇帝,這不皇帝一看就被氣的不輕。
今日早朝,肅穆威嚴的朝堂之上,皇帝被氣得大發雷霆,龍案上奏折散落一地,茶盞瓷器遍地都是。
底下滿朝文武百官無不惶恐,紛紛低下了頭,誰也不敢多說半個字,唯獨禦史大人和禦史台的官員,跪在中間狀告寧輝當街殺人、目無法度,橫行霸道、魚肉百姓。
皇帝將大理寺上奏的奏折扔到了梁國公寧毅的麵前,大聲質問道:“寧毅你給朕說說,你是怎麽管理子弟的?”
梁國公連忙走了出來跪在地上認罪:“微臣管教子弟不力,還請陛下贖罪。”
“贖罪說的好輕飄飄的兩個字啊!讓朕怎麽贖罪,當街打人,欺負同窗,魚肉百姓,你梁國公府是不把朕放在眼裏了嗎?還是決定你梁國公府可以一手遮天了?”
“獻郡王何在、淮郡王何在、還有平津伯何在?”平津伯便是柔嘉長公主的駙馬。
“臣都管教不力還請陛下贖罪。”淮郡王今年都六十歲了,一直領著個閑職在朝中混吃等死,如今乍然不拎出來嚇的顫顫巍巍的,站在他身後的是他的兒子淮郡王世子,之前和寧輝一起打人的可是他的兒子。
獻郡王跪在地上一言不發,心裏止不住的害怕,他隻不過是一個不受重用的郡王罷了,之前皇帝清理犯了事情的宗室的時候可是連眼睛都不眨一下,這下自己郡王的爵位要不住了,想到這些獻郡王心裏就恨不得將自己的孽障打死,早知道生了這麽個孽障當時還不如不生呢!
柔嘉長公主是皇帝同父異母的妹妹,說起感情也沒有多少,不過柔嘉長公主的額駙也就是平津伯,他的父親卻是為國捐軀的功臣,所以平時皇帝看在已經仙逝的老平津伯麵子上逢年過節給平津伯府的賞賜也沒斷過,如今的平津伯不像自己的父親那般為國征戰立下汗馬功勞,隻是兢兢業業的在禮部當著侍郎,沒有大功倒也沒有大過,如今卻自己的兒子連累了。
柔嘉長公主知道了自家兒子夥同寧輝犯下的事情之後,便已經將兒子打了一頓,打的兒子沒個十天半個月起不來了,可皇帝的脾氣柔嘉長公主比誰都清楚,她就怕皇帝問罪整個柔嘉長公主府和平津伯府。
“微臣有罪,也對不起孫大人,昨日公主知道了此事之後已經將那孽障打了一頓,那孽障做下此等傷天害理的事情,要打要罰微臣全聽陛下處置。”不同於兩位郡王的擔驚受怕,平津伯心裏倒還好,昨日他已經仔仔細細的問過自家的不孝子了,動手打人的是獻郡王的兒子和淮郡王的孫子,自家孽子和別的幾個人都隻在一旁看著了,沒有動手。
想必大理寺將一切事情都已經差清楚了,將人打死的是寧輝,自家兒子之時跟著鬧事,同時沒有出手幫助孫華這個受害者,雖然同樣犯了錯,但最多受些皮肉之苦,罪不至死。
皇帝心裏清楚,此事全由寧輝一人而起,但其他幾個跟著寧輝為非作歹,看到被欺負的同窗非但沒有出手相助反而還助紂為虐,一樣可惡。
“你們說,該怎麽處罰他們?”皇帝心裏其實早有了打算,卻還是出口詢問文武百官。
“陛下,自古以來欠債還錢、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寧輝當街暴打同窗,將人活活打死,實乃天理難容,應當處死,況且寧輝平時還仗著身份欺負其他寒門學子、魚肉百姓,更是天法難容,還請陛下下旨將寧輝斬首示眾。”說話的是戶部尚書,他出身寒門,平時最看不慣的就是橫行霸道、欺男霸女之人,更何況寧輝還將人打死了,一命抵一命,寧輝自然該死。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寧輝大庭廣眾之下毆打同窗將人活活打死,實在是十惡不赦,還請陛下依律處置寧輝死罪。”軒轅律法嚴明,殺人死罪。
梁國公府一派的官員,自然是要絞盡腦汁的給寧輝找借口,希望可以留他一命。
以梁國公一派的官員說寧輝不是故意殺人罪不至死,但寒門一派的官員卻一致覺得寧輝將人打死天理難容應當處死。
就這樣兩派各抒己見,吵得唾沫橫飛,剩下的朝臣自然是坐山觀虎鬥,自己不開口。
卻沒有幾個人去觀察禦座上皇帝的反應,一個個在朝上爭得麵紅耳赤,隻差恨不得打起來了。
這種事情還真是不好開口,按理來說殺人償命寧輝該死,可寒門這一次明顯是在用此事針對世家,滄瀾王不好開口,便氣定神閑的看著梁國公一派的幾個官員為寧輝脫罪,反正在他看來寧輝這次是非死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