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目瞪口呆
靜!極致的安靜!黃自忠的死亡,給在場的所有人,帶去了極大的觸動,囂張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敢在執法堂動手,且敢在這裏殺人的人,卻沒有幾個。
這一刻,等到黃自忠的屍體倒地的一瞬間,本來叫囂著衝向張乙的於戰之流,如同被人用仙術定在那裏,大張著嘴巴,目瞪口呆的樣子,像極了世俗間的手藝人,擺在那裏的蠟像。
而本來打算用許諸的命,來威脅張乙的梁楊之流,在看到死不瞑目的黃自忠,靜靜地躺在血泊裏的場景,這一刻的他們,根本就沒有力氣,繼續握緊手中的劍。
其餘那些看熱鬧的,不管是心懷鬼胎的,還是單純看熱鬧的,或者是希望張乙能得勝而歸的,在看到剛才還把張乙抽的皮開肉綻的家夥,現在卻變成了一具躺在血泊裏的死屍,各自的腦海頓時變的一片空白的瞬間,也好似出自把於戰等人變成蠟像的同一藝人之手,他們一個個的也變成了過於逼真的蠟像。
張乙敢動手,那是他膽色過人,可是張乙在執法堂敢殺人,而且殺的還是執法弟子,其就是膽大包天了。
膽敢在執法堂動手,就算不死,不被廢除修為,最好的結果,也將被判,幽獄麵壁一百年,膽敢在執法堂殺人,按律可將其當場斬殺與堂前。
“殺了他!”
“給殺了他!我要把他碎屍萬段!以正法典!”一聲尖銳的叫聲,打破了沉默,然後緊跟著便響起了一道,充滿驚恐之意,卻又殺氣爆棚的呐喊,成了現場唯一的聲音。
於戰現在怕了,且怕的要死,他們這一次算計張乙,如果成功了,就算把張乙斬殺當堂,他也相信林飛可以擺平一切,可是如今卻是張乙,在執法堂殺死了執法弟子,這讓想起了事關執法堂的傳說的他,簡直差點當場崩潰掉。
他好恨,沒有自己親自動手,去結果張乙,他好恨,黃自忠那個廢物,如此輕易的就被張乙斬殺當堂,他好恨,張乙簡直膽大包天,不僅敢在執法堂行凶,而且還敢讓執法弟子的血,濺滿執法堂。
這一樁樁一件件,給他帶來的隻有深深的絕望,哪怕他這個時候還想掙紮一下,可是如今但凡是個人,都可以從他那發顫的聲音中聽出來,這一刻他說話的時候,所帶出的顫音,根本不是因為他過於激動,而是因為有什麽令他恐懼到了極點事情要發生,才讓他這個“活閻王”也喪失了往日的鎮定,哪怕他竭力的想要去掩飾什麽,竭力的想要去挽回什麽,偏偏還是不能讓他感到心安。
黃自忠的死亡,所造成的影響,超出他本人還在世時太多。
他活著的時候,雖然在某些人的心中,還算上一個不大不小的人物,可是在那些,但凡哪怕是勉強被稱為人物的人的眼中,他不過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跳梁小醜。
可是就在今天,這個可有可無的跳梁小醜,卻因為死在了執法堂,瞬間便得到了把他的影響力,無限放大的機會,雖然還不至於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但是今天卻因為他死在了執法堂,絕對注定,黃自忠之名,定然會在道門編年史上,留下墨痕極重的一筆,甚至超過那些讓人仰望的大佬。
道門的執法堂,據說在道門初立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且要說他對道門的意義,根本與天一宮難分伯仲,甚至還隱隱蓋過天一宮一頭。
矗立道門玉虛峰上的天一宮,宮門外的盤龍柱上有一聯,左聯書有:謫仙執手摘日月;友聯書有:法有三千道為根。
執法堂門外也有一聯,其左聯:法尺可量世界。
右聯書有:律令決定方圓。
而關於這兩幅對聯,其中還有一則,令人熱血澎湃的故事。
據說創建道門的鼻祖,一共有兩人,且他們二人還是師出同門,建立天一宮的是師弟,他一生所望,就是追尋道的盡頭,想著某一天,可以領略一下,道之盡頭的風景。
也是性格使然,他本人極其推崇,實力大於一切,且總是覺的,隻要實力夠強,便可隨意讓山河變色,便可隨意扭轉乾坤,如此做起事來,自然就不免激進一些,且從來覺的,但凡他想要做什麽,就可以去做什麽。
至此覺的這樣的自己,絕對會惹出禍端,埋下禍根,所以他便祈求他的師兄,成為他那道最後的約束。
師弟以世界為紙,以心念為墨,肆意的去畫出他想要看到的世界,結果他成功了,在他的經營下,道門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最強悍的宗門,其最強盛之時,謫仙也要在昆侖山前低頭,那一刻他飄了,以為自己成為了這個世界的主宰,同時而從他開始膨脹的那一刻算起,道門便也成為了世界萬物的眼中釘。
就這樣,等到某一天,世界萬物對道門的忍耐,終於到了極限,他們便聚集起來,為了覆滅道門,攻打昆侖山,那一天天翻地覆,那一天謫仙飲恨,那一天血染昆侖山,那一天人間天上恍如地獄。
麵對這樣的情況,師弟苦苦支撐,他不願倒下,也不甘心倒下,可是一個人的實力終究有限,不過在那一天等別人以為,這個龐然大物,就要倒下的一瞬間,一直不被別人注意的師兄,卻突然站了出來,且以無上偉力,挽大廈於將傾。
不過就算如此,道門經此一役,也元氣大傷,好在天下眾修,埋骨昆侖山下,更是不計其數,如此這場驚天之戰告於段落之後,整個修仙界,便拉開了維持了幾百年的,休養生息的帷幕,直到三百年之後,道門廣發英雄帖,力邀天下同道,共赴昆侖上,那沉寂許久的修仙界,才泛起了淡淡的生氣。
道門廣發英雄帖,別人以為,他們是打算重燃戰火挑起戰事,一時之間人心惶惶,可是等他們懷揣著,這樣那樣的心思上了昆侖之後,卻發現等著他們的,根本不是兵戎相見,而是一場持續了好幾年的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