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把倭國人吸引到上海
華北戰勢日趨激烈,大有爆發全麵戰火之勢,蔣校長在廬山呆不住了。7月底,他率文武大臣一班人馬辭別廬山,返回了金陵。
7月底,平津淪陷之後,日軍攻擊矛頭直指中國鐵路兩大動脈——津浦線和平漢線。另外,倭國關東軍一部北上南口,威逼察綏,既徐圖解後顧之憂,又為南下山西預作戰略準備。
金陵黃浦路官邸,蔣校長盯著巨幅中國地圖直發愣。地圖上日軍南下攻擊的紅色箭頭太刺眼,太醒目了。照這樣發展下去,華北日軍先山東、河南,後湖北、安徽,將直接插向金陵政府的戰略後方武漢。武漢若失,中國將被攔腰斬斷,京滬杭一帶國民黨百萬主力大軍將處在日軍的東西夾擊之下,無法退入戰略大後方四川盆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丟掉這百萬之師,丟掉京滬杭一帶的工業、軍事設施,中國無異於塌下了頂梁柱,那時還談什麽抗戰?拿什麽抗戰?蔣校長不看則已,這一看卻驚出他一身冷汗。
大為受驚的蔣校長匆忙下令,暫停核心軍向華北地區調動,華北防務,僅限現地各軍督力實施,暫勿指望後援。實際上,蔣校長已注意到了華北之外的另一個方向——上海。
果然上海的平靜師表麵的,倭國人按耐不住了。8月9日這天,倭國海軍軍曹大山勇夫和士兵齊田要藏武裝駕車硬闖中國軍駐守的虹橋機場。中國機場的守衛哨兵堅決拒絕其無理要求。大山見耍賴不成,竟拔出手槍打死警戒1名。其它中國衛兵見狀義憤填膺立即奮起反擊,將兩名日軍擊斃。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驕橫慣了,眼下雖陳屍中國地界,但惡語威脅上海市長俞鴻均,堅持要求中國撤出保安隊並拆除軍事設施。在倭國領事要挾的同時,停泊外海的大批日艦馳入黃浦江,以武力相威脅。
俞鴻均見事情鬧大,不敢擅自作主,火速電告金陵。蔣校長得知後,迅速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
8月的金陵,驕陽似火,熱得人無處躲無處藏,隻有那些不知疲倦的蟬仍在討厭地鳴叫著。軍委會會議室裏,在京的高級軍事將領齊集軍委會作戰室,討論對日戰略。
早在1936年2月,為防止日後突然到來的戰爭,蔣校長任命張治中為京滬地區軍事長官,籌劃該方向的戰備。張治中也意識到蔣校長此舉意義非同一般,一直盡忠盡職,早早就在蘇州留園設立了假想的戰時指揮機關。此外,蔣校長在京滬之間還構築了錫澄、吳福、乍嘉等數道堅固的防禦工事,並率部在句容、溧陽地區進行了幾次戰鬥演習。這些,多少可以令蔣校長在心理上感到一絲安慰。
身為前線指揮官,張治中顯然想得更具體。他直接起身向蔣校長建議道:“委員長,上海目前隻有1個保安總團,兵力薄弱,如果倭國海軍陸戰隊一旦行動,以現有兵力實難抗拒。為鞏固淞滬,應抽調核心軍部隊化裝為上海保安部隊進駐上海,增強滬上兵力。”
看著麵前這位儒雅的將軍,蔣校長陷入了沉思。客觀地說,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軍港,又一直為倭國海軍陸戰隊控製,這對中國未來可能麵臨的戰事太不利了,但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又是他早年發跡之地,而且“一·二八”後,有條約限製不得中國駐兵,今日派軍開進上海,會有什麽反應呢?紙裏是包不住火的,萬一倭國人借機找麻煩,豈不是更亂?
張治中像是看透了蔣校長的心思,又進言道:“委座,倭國人已點燃戰火,與其再讓他們打我們,不如我們先下手。如果能把倭國人吸引到華中來,那對我戰局也是有利的。”蔣校長一想,覺得說的有理。中國如果都保不住了,保著個上海有什麽用?當下對張治中吩咐道:“好的,可派第2師補充旅由徐海地區南調到上海附近,以一部換上保安團服裝進駐虹橋機場。”
蔣校長出此一語,可驚動了坐在一旁的何應欽。何應欽一直以主和聞名,當時並不讚成全麵對日開戰。他原以為“七·七”事變局限於華北解決即可,想不到老蔣此刻竟有意把戰火引向上海,心裏不禁咯登一下。但數月前西安事變欲借張楊之手除掉蔣校長,取而代之的企圖失敗後,他再不敢去惹老蔣了,當下隻能默不作聲。但卻心情憂鬱地對張治中的說:“文白,你可要考慮好,這是意味著全麵和倭國開戰啊。”
張治中主意已定,沒理會何應欽這軟中帶硬的話,等著蔣校長的回答。
在眾人麵前,一向注重儀態的蔣校長在屋裏居然失態來回踱步,他的內心在矛盾的漩渦中翻騰著。這之前,他雖已幾次發表了最後關頭的演說,但他仍幻想著倭國人能罷手息兵。如果上海再打起來,那可就再沒有回頭的餘地了。“此時應戰,適時乎?”他在心裏反反複複地念叨著。
麵對這樣的戰略性問題,蔣校長很自然地想起了一直默不作聲的軍委會高級軍事顧問蔣百裏:“方震,你對怎麽看呢?”
蔣百裏麵對著這位已幾日幾夜沒休息好的委員長,暢敘直言:“卑職以為中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具有長期抗戰的條件。我對日作戰之具體運用,華畢成的《國防論》說的很清楚了:第一期為防禦時期;第二期為對峙時期;第三期為反攻時期。”
蔣百裏原來也是想寫一本針對抵抗倭國的戰略方針的著作,不過後來看了華畢成的《國防論》拿著筆竟然說:“有此一本《國防論》,吾輩何須多言?”是啊,自己想寫的華畢成都寫出來了。
聽到華畢成,蔣校長眉頭一皺,心裏是五味陳雜。本來以為黃埔出身的青年將星應該是他蔣委員長的人,24歲就被自己提成了少將。可沒想到這小子居然利用訪問德國的機會在陝西建了個兵工廠,西安事變後公然和核心對立,現在陝西成了他的獨立王國。
蔣百裏卻沒有管蔣校長的反應,語氣堅定地對蔣校長說:“上海方麵的仗絕非不能打的問題,而是必須打,怎樣打,亦即大打還是小打的問題。”
蔣校長問:“這是什麽意思?”
蔣百裏說:“北方戰場業已揭開。湯恩伯、衛立煌等部占領八達嶺、南口一帶,給南下之敵側背插上一把利刃。日軍肯定是要南下的,因此,南口重地他們勢在必奪,而我軍亦在所必守。華北戰事的擴大已無法避免。敵從華北而來最為憂慮,華北一馬平川,千裏大平原,利於日軍機械化部隊快速推進,速戰速決。華北日軍有關東軍和駐朝鮮方麵軍作後盾,調動方便,進出暢通,隨時可集中優勢兵力,長驅直入。若日軍在華北得勢,以主力沿平漢路南下,直撲漢口。這樣,我華中部隊將被敵切斷後路,既無路可守,又無路可退。華東我精銳部隊則有被敵人一鼓而殲之危險。這也是忽必烈滅南宋的老路。”
蔣校長一聽言之有理,便追問道:“依你看來,應如何辦,才能避免這一危機?”
蔣百裏繼續侃侃而談:“日軍既不肯放棄上海,不如索性將計就計,擴大上海戰事,把北方的日軍吸引到南方來。我華中廣大地區,江河縱橫,水網澤國,機械化部隊展開困難,敵之鋒芒頓然銳挫,而我軍則盡可發揮其優勢。”
蔣校長陰沉著臉,在巨大的地圖前凝視著,突然心中豁然開朗,一股不可遏製的力量使他下定了決心,他不顧眾將滿臉的驚詫,連說:“對,上海要打,不僅要打,還要大打!把倭國人吸引到上海來。”
蔣百裏眼看蔣校長決心已定,仿佛猜透了蔣校長的心思,說道:“若決心在上海大打,第一步必須盡快向上海增加兵力,要造成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上海之敵的態勢,才能有效地吸引敵主力,將華北戰場轉移至華中。”
蔣校長自己看了蔣百裏一眼斷然一揮手,說道:“增兵,把精銳主力都調上去。”
“委座!華畢成說他願意率100師來上海打頭陣。”蔣百裏隨意的一說。
蔣校長心中一動,也好利用倭國人削弱一下這個新的陝西王實力也是一舉兩得:“不過他的部隊遠在西安,時間上趕得上嗎?”
“華畢成說他的部隊可以空運過來。還說核心在西安的那幾十架飛機,這次就順路歸還了。”
那幾十架飛機本來是打算用來剿共,在西安事變時被十七路軍扣押在西安。事變結束後華畢成一直軟磨硬抗不歸還,蔣校長臉上肌肉抽動了一下,嘴裏擠出一個字“可!”
最終會議作出決定:(一)令張治中率領第87、88兩師於11日晚向預定之圍攻線推進,準備對淞滬圍攻。(二)令西安之第100師空運赴上海,由張治中指揮。(三)令海軍阻塞江陰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