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大楚安則卿安,大楚亂則卿難安
沈嫻一口咬在蘇折的肩上,給他添了一道新傷。
換來蘇折一聲輕笑:“阿嫻,用力咬,我恨不能你能咬下一塊肉來。縱使鮮血淋漓、皮開肉綻,怎抵得上心頭一寸。”
沈嫻很想用力咬他,在他身上留下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印記。可是終究,咬著咬著就哭了,卻忘記了要用力。
“後宮獨為一人設,我真的有被感動,想要自私到去成全你的自私。”
“可是那怎麽行,我還得顧你往後的一生安穩。大楚安則卿安,大楚亂則卿難安。”
那時沈嫻感覺,她好像被困住了,在牢籠裏做困獸之鬥,看不見希望。
她一遍一遍地撫摸著蘇折後背上的傷疤,眼裏迷蒙著水霧,從眼角淌下。
蘇折吻過了她眼角的淚痕,與她交頸,細長的眼眶裏幽不見底,卻始終不讓她看見,那層淡然的偽裝下,是何等的駭瀾。
做困獸之鬥的,不止沈嫻一個人。他們都想要掙脫枷鎖,彼此擁有。
“阿嫻,你是我的妻,你我是拜過堂的。等迎夜梁六皇子進宮以後,你不得再與他拜堂,不得與他和交杯酒,不得讓他碰到你分毫。”
“你需記得,他不是皇夫,他隻是個人質,捏在你手裏的一枚棋子。”
“我不要……”
蘇折又在她耳邊淺笑,喉間有些輕微的發顫,道:“就當是,這後院裏,住進幾個屋外人。”
“若是往後,我再也無法以蘇折之名守在你身邊,我便除去姓名,做你麵首,可好?”
沈嫻搖頭,“不好,一點都不好。”
“你隻要記得,初初與你拜堂的人,是我,就行了。”
往後,沈嫻問他,“如若當皇帝的人是你,你會娶夜梁的和親公主嗎?”
當時蘇折想了一下,風清月白地回答:“好在,當君王的人是你。我寧願你負我、我負天下人,也不願我負你。”
他若是不這麽做,他就不是蘇折了。
沈嫻在天將明時,才渾渾噩噩地睡去。自她登基在宮以來,第一次沒上早朝。
蘇折留宿太和宮一事,百官都隻當做不知,第二天也沒有一本奏折是彈劾他攪亂宮闈的。
大臣們有自己的目的,在那樣的目的下,他們是可以做出適當退步的。
可如若最後,沒能達到目的,他們就會重新再來追究此事,向蘇折問罪。
從蘇折昨天晚上夜入太和宮起,他就沒給自己留後路。等一夢醒轉,沈嫻方才明白過來,她竟也被蘇折擺了一道。
他把自己立於風口浪尖,容不得她有半分反悔和後退的餘地。她若不答應,百官就會拿他開刀。
沈嫻一連兩日沒上朝,睡了醒,醒了睡,下午的時候蘇折不在太和宮,她便教蘇羨讀書習字。
到第二天,沈嫻讓蘇折進宮來。
彼時她一身皇袍,正襟斂坐,發髻上依然別著那支白玉簪,與蘇折對弈。
她不再像之前夜裏那般哭得那樣無助,眉眼間和蘇折一樣,同是淡然中有些寂寥。
沈嫻問他:“舍下與被舍下,哪個更讓人難過些?”
蘇折道:“約摸被舍下,會更孤獨一些。可那孤獨滋味,以前早就嚐過了,於我來說沒有什麽。”
沈嫻紅著眼嗤笑,手裏死死握緊了那枚棋子,道:“是麽,你真狡猾。”
第三天沈嫻上了早朝,回了夜梁使臣的話,大楚同意和親,但十萬兩白銀增至二十萬兩,糧食仍是十萬石,不是以借的名義,而是以和親之禮的名義。
百官不淡定了,沈嫻提出這樣的條件,肯定得談崩啊。銀子翻了一倍不說,往後還不用還,這跟搶有什麽區別?更關鍵是以和親之禮的名義,不就等於是給六皇子貼嫁妝麽,六皇子好歹也是一國皇子,如此是不是太打夜梁的臉了?
沈嫻掃視眾臣,淡淡道:“這是朕的底線。”
百官幾乎都不抱希望了,夜梁皇一定會拒絕。
這些老臣慫恿蘇折去勸說沈嫻,既然如此,沈嫻也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大家不妨都相互逼一逼。
誠然,夜梁皇收到消息後著實憤怒,大楚女皇這分明是獅子大開口。
倒是六皇子,有些詫異,後又饒有興味道:“父皇,大楚女皇這是在逼父皇打消和親的念頭呢,父皇若真生氣,才是著了她的道兒了。”
夜梁皇道:“此話怎講?”
六皇子一副純良無害的口吻道:“她和那蘇折,生死與共,兩人情深義重,那女人我知道,大抵除了蘇折,不會想要接納任何人。這會兒我們提出和親,觸了她的逆鱗,想必大楚的境況加上朝中大臣的施壓,讓她不得不答應,她提出這樣的條件,是意在讓我們退步。”
夜梁皇深覺有道理。
六皇子道:“女皇就是女皇,更何況還是如此一個感情真摯的女人。”
在那個位置上,如若談感情,就注定會輸掉一大截。她會看不明白嗎?她必然是明白的。
六皇子翹著二郎腿,悠然自在地看著門外高闊的天,他想,那個女人一旦愛上了某個男人,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付出,他不得不承認,能被那女人愛上的男人,在某種程度上是幸福的。現在那個男人是蘇折,將來會是誰呢?
六皇子很是期待。
如若能得到那個女人的心,還怕得不到大楚嗎?
夜梁皇還在糾結,六皇子道:“父皇,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二十萬兩白銀和十萬石糧食,難道還不抵大楚那錦繡山河嗎?”
他眯了眯那雙黑亮的眼,流露出深藏的野心來,又道:“不管她提什麽要求,這一次我一定要進大楚。我不僅要在大楚紮穩腳跟,我還要把蘇折從她身邊剔除,留著他將來也是我夜梁的禍患。”
六皇子十分清醒,隻要一踏上大楚的土地,他最強勁的對手就是那蘇折。他不僅要從她身邊剔除他,他還要讓他身敗名裂,往後再也無法在大楚的朝堂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