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趙磊
眼見著趙磊還想推脫,王凡擺了擺手。
“你就應下吧,我這邊攤子這麽大,一個人肯定是弄不過來,這個錢你要是不賺的話,也就都讓別人賺去了。”
簡單的給趙磊介紹了一下自己目前的事業,聽的趙磊是目瞪口呆,完全沒有想到還可以這樣。
不過他也明白,這條路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走,在別人的光鮮背後,更多的是人家付出的努力。
至少趙磊不認為自己是這塊料。
但是幫王凡收下板栗,他還是可以的,更何況剛才他簡單的算了筆賬。
三家溝附近山多林密,種滿了板栗。就算是平時缺少打理產量不高,但是一年10萬斤高質果也還是有的。
王凡給他1塊5一斤的收購價,他完全可以和村裏談到1塊2,甚至於如果再心黑一點,1塊1的價格,村長也會開心的很。
一斤最少就是三毛錢的利潤,10萬斤就是3萬塊!
在三家溝這種地方,一年到頭土裏邊刨食,有個萬八塊錢的收入就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3萬塊,那絕對是讓無數人羨慕的利潤,所需要的隻不過是秋收這兩三個月的時間。
這麽算一下,很有搞頭啊!
雖然說兩個人是多年的同學,但是相比之下,還是這動人的利潤,更讓趙磊有動力。
想明白了的他瞬間是激情滿滿,又給王凡添了遍水。
“凡子,你要是這麽說,那這事兒我就應下了。
不怕你笑話,家裏邊兒去年給我談了個對象,本來談的都挺好的,雙方也見了麵了。
現在就差這2萬塊的彩禮卡在這過不去,你這一波絕對是雪中送炭了,以後沒說的,兄弟我就跟著你混了。”
趙磊這句話說的可以說是情深意切,可能在大山外邊的人看來,2萬塊錢實在算不上太多。
但是對於三家溝王家灣這樣的山溝溝裏來講,對於這些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民來說,2萬塊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說王凡給了趙磊重新做人的機會,那實在太誇張,但是絕對算得上是命運的轉折。
聽到趙磊這話,王凡也隻是笑了笑,並沒有多說什麽。
對於他來講,麵對這樣的讚美和感激,心中總覺得有幾分愧疚。
畢竟自己實在是沒有做過什麽,隻是單純的為了自己的利益。
所謂先富帶動後富,共同實現小康,無外乎就是如此。
既然打算幫王凡做這個工作,趙磊從這一刻開始就用心了。
盤算著村裏邊誰家的板栗樹質量更好,哪一家的板栗樹數量更多。
又和趙磊商量了一下具體的細節,然後簽署了一份合同。
雖然說趙磊一直強調對王凡毫無保留的信任,但是王凡卻還是把這些都落實到了紙麵上。
如果想要把自己的店鋪這種商業模式做大做強,那麽合法有效的合同,必然是不可缺少的。
不僅僅是一種約束,也是對責任和方式方法的規劃。
至少有了這一份合同,趙磊做事的時候也能更安心更放心。
眼見著王凡騎著摩托離開,趙磊有些興奮的在屋子裏轉了幾個圈,這心一直靜不下來。
說起來他也不過是一個20多歲的小年輕,也沒經曆過什麽大事兒,一時間有些沉不住氣。
在屋子裏轉了兩圈之後,搖了搖頭,簡單的收拾了一下,起身朝村長家裏去了。
三家溝的村長是趙磊的三叔,在趙磊父親從山上掉下來摔死,母親改嫁之後,家裏大大小小的事情,這個三叔是一直沒少照顧。
眼下趙磊有些拿不定主意,也不知道該怎麽下手,所以想著去和三叔商量一下。
相比於趙磊家的房子,三叔家的房子則要好上不少,畢竟是一村之長。
此時三叔和三嬸正在家裏吃飯,兩人有一個孩子現在正在外邊上大學,家裏隻有老兩口在家。
“石頭來了,吃沒呢?快過來坐。”
眼見趙磊到了,三嬸兒連忙招呼了一聲。
趙磊也沒客氣,熟門熟路的拿了副碗筷坐在桌邊。
“咋了嬸兒?我三叔一副不高興的樣子,誰又惹著他了?”
聽到趙磊問這三嬸兒,也是歎了口氣。
“還不是前兩天來那個收板栗的,人家給一塊,你三叔非得要1塊1。這不,這兩天就沒信兒了。
眼見著到手的錢就沒了,村裏不少人埋怨你三叔呢!”
說起這,三叔臉色更是黑了幾分,把筷子拍在桌子上。
“老陳家他們那哥幾個,都他媽是眼皮子淺的!這輩子就沒見到過錢。
往年板栗沒賣出去不也日子照樣過著嗎?
我前兩天去鎮上開會,好板栗1塊5、6一斤呢,我要個1塊1,這價高嗎?”
聽三叔說這話,趙磊也隻能笑了一下,不好接。
山裏邊的板栗一直就不好賣,運到外麵賣上一塊五六的價錢,去了成本也沒剩多少。
所以很多時候這板栗就賣不出去。
眼下好不容易有人過來收,被三叔給攪黃了,村裏人能不埋怨嗎?畢竟在他們看來,拿到手的才叫錢,對吧?
不過想想今天自己來的目的,趙磊臉上露出了一個自信的微笑。
“三叔,今兒我來啊,就是給你解決這個問題的。
王家灣你知道吧,我有一個同學今天過來跟我說要收板栗,給我開到1塊5一斤的高價。
這裏邊的事兒究竟該如何安排,怎麽個章程我自個兒也搞不明白,這不找到你這兒了嘛!”
“多少?”
聽到趙磊的話,三叔整個人就是一哆嗦,直接巴拉灑了桌子上的酒杯。
平日裏三嬸不讓他喝太多,所以對這點酒三叔可是寶貴的很。
但眼下卻完全顧不上了,兩隻眼睛直勾勾的盯著趙磊,生怕剛才自己聽到的話是假的。
“1塊5,我那朋友說了,1.8個以上的板栗,1塊5一斤,有多少要多少!”
又聽趙磊細說了一遍,三叔這才冷靜了一下,但還是有些不敢相信。
“王家灣,王家灣!他們那邊兒板栗不比咱這少啊,怎麽還跑到咱們村收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