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唐俠> 十七章 沔漢合流

十七章 沔漢合流

  青衫招搖,抹去額上香汗,盈瀾兒坐在馬車邊:“一路上迎著日頭,不知不覺,天氣已經這麽暖了?”


  看著一邊的韓臨淵跳下馬車,她也跟著下來:“這路可真難走,山路彎彎繞繞,棧道上又顛的厲害。雖然一路上,能遇到人家,不過都是獨門獨戶的。連個可以落腳的地方都沒有,這秦嶺還真是大。”


  韓臨淵收了韁繩,也應和道:“是啊!好在路上景色不錯,連著趕了五天路,倒也不覺得疲累。反而像是踏青,心情大好!”他掀開簾子,對立麵半躺著的李秉喊道:

  “梁州!總算是到了!”


  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雖然李秉手指還被木板夾著,可外傷都已經結痂了,勉強可以走動。


  他也跟著出來,先一手遮陽,看一眼正亮的日頭,又望一眼城門,卻不禁咦了一聲:

  “這別處的城牆,就算不是青磚,就是黃土,最多便是黑磚、紅磚。怎麽這裏的城牆這麽特別?磚竟然是深紫色的?”


  盈瀾兒也道:“以前就聽說梁州的城牆是色紫的,卻不想竟然這麽好看!雖然不如長安的城牆巍峨,但卻多了一股神秘和深邃,好特別啊。”


  “是這裏的土的緣故嗎?土是紫色的,所以燒出來的磚也是紫色的?”


  李秉也是好奇,隨口問問。倒是韓臨淵牽著馬兒趕去城門口排隊,解釋道:“這裏的土和別的地方沒什麽分別,至於牆為什麽是紫色的,故事可長了。我們先找個地方吃點飯,我慢慢說來。”


  三人進了城,這梁州的城池並不小,一眼望不到邊,街道布局也很規整,人丁興旺,街市熱鬧,活脫脫一個小長安。


  “本來還以為梁州是大荒山裏的小城,卻不想城池這麽大,人也這麽多?”盈瀾兒聽著街上各式鋪子的叫賣聲,街市上四處看砍,想了想又道:“也是,自從昨天出了秦嶺,這一路上都是平川,全是一等一的上等水田,也是該有這麽個大城才像樣子。”


  李秉看著大唐治下的城池這麽昌茂,也很開心:“要不然怎麽說這個地方寶貝呢。它霸者關中和巴蜀的咽喉,北邊的秦嶺、南邊的巴山都是天塹,易守難攻。自己卻坐擁沃野千裏,占著全部出屬商道,還有兩江六河過境,水量充沛,氣候適宜。正兒八經的魚米之鄉,自然是富庶的。”


  三人剛走沒多遠,遠遠便看到一隊人馬朝自己而來,聲勢浩大,道路上的百姓紛紛避讓。


  開道的,手持八麵紫色經幡,之後是四頂金光雲羅帳,之後是騎高頭大馬的三人,為首一人身著朝廷深緋色朝服,身後兩人著淺緋色軍服;

  這之後有三十紫衣文士,戴方冠,紫衣白帶白佩,兼有銀線繁雜繡紋。


  再之後有一百紫衣武士,分列四隊,手持長劍,衣服和劍柄都沒有花紋,很是幹練;

  隊伍最末是五十銀甲軍士和二百藍衣步卒,都是朝廷編製的軍人。


  三人看著這隊伍聲勢浩大,也跟著避讓。


  李秉心中嘀咕道:緋色朝服,為首的三人應該是正四品的涼州刺史,還有兩個從四品的壯武將軍,應該是涼州駐軍,倒是那些紫衣人,不知道是哪裏的。而且那個紫色武服的樣式,好像有些熟悉,卻想不起來在哪見過。


  他正思索著,缺見盈瀾兒猛的一怔,剛想轉頭對自己說話,還是止住了。


  看著隊伍遠去,李秉疑惑道:“奇怪!那些紫衣人好像是武林人士,怎麽又和正規的朝廷軍隊混在一起?”


  倒是盈瀾兒已經忍不住了,眼睛瞪得老大:“他們的紫衣服你不記得了嗎?”她看李秉還想不起來,忙叫到:“子午宗啊!”


  被這麽一點,李秉幡然醒悟,低聲詫異道:“融教?”


  當時在子午宗,追著赤仁的那幫武夫,不就是這套純紫服飾嗎?為首的三人:“飛煙劍”傳人鳶尊者倪裳、鷹尊者的胞弟阿跌瑟都不是紫衣。倒是來要人的正主——肥頭大耳人的“象尊者”也是這身紫衣白帶白繡紋的打扮。


  事關重大,李秉低聲對兩人說道:“街上人多口雜。我們找個地方說話!”


  隨便在正街上找了個門臉寬大的客棧,交了馬匹車駕,選了個偏僻位置,又對小二說道:


  “有什麽拿手好菜,隨便來幾樣,再來點酒水,不用太烈,醇香的最好!”


  小二也是殷勤,看著三人衣著不俗,連忙抹了抹桌子,又道:“好說,客官。拿手菜很多,不過這酒,可難為小的了!”這口音也和關中不近相同,倒是有幾分巴蜀味道。


  “三位是頭回來梁州吧。咱們梁州的規矩‘茶酒不同席’,茶樓隻賣茶,酒樓隻賣酒,小店是茶樓,三位若想要酒,還得去對麵樓裏。”


  “哦?還有這樣的規矩?”李秉有些疑惑,又問道:“那便喝茶吧,都有什麽茶?”


  小二還以為這莊生意要泡湯,一看還有轉機,又興高采烈說道:“茶分本地茶和外地茶,品種可多了。本地綠茶有‘漢水仙毫’、黃茶有‘毛尖’、白茶以‘泛珠芽’最好,紅茶有‘千山紅葉’,黑茶首推‘南鄭茯磚’。若是客官不喜歡喝梁州茶,其他的品種,隻要客官說的出名字,小店便拿得出來。”


  李秉原本隻想隨口點一壺茶水,卻被這小二勾起興趣:“喲!口氣不小!”


  “這也不是我吹,就算客官選了什麽珍貴品種小店沒有,出去茶市上也一定買的到。天下茶馬交易,梁州占一半,若是梁州都買不到,我看別的地方也夠懸!”


  臨淵是愛茶的,自然也知道這小二不是亂說,梁州氣候適宜,本就盛產茶葉,再加上這麽個重要位置,一直都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場所。小二說的這幾種,他是都喝過,對仙毫印象尤其好,當下便點了一壺上品。


  那小二又道:“幾位來的不是時候,年節邊上,綠茶去年已經放了快一年,新茶要等清明前後才有的出,那時候的茶才叫香呢!”


  他說完,剛要離開,又被盈瀾兒叫住:“對了,剛才路上那麽大的陣仗,你知道是什麽事情嗎?”


  “沒什麽太大事。今個是褒教大吉日,刺史大人曆年都要去拜會掌教宮主,也沒什麽特別!”眼瞧著又有客人進來,小二笑嗬嗬對盈瀾兒道:“幾位先歇著,容我去後廚先把茶水上了。”


  李秉還想問事情,小二卻已經溜到了下一桌客人跟前,他搖頭道:“褒教?難道又是融教的分支?”


  “這不太可能!”韓臨淵壓低聲音:“你可知道褒教的來曆?”


  他指了指遠處的城牆:“你剛才問那個紫色的城牆,還有‘茶酒不同席’的規矩,都跟這個褒教有關係。”


  跑堂的終於先把茶水呈上來,韓臨淵斟滿杯子:“這故事,讓我細細說來。”


  他大概是長安四少裏麵,唯一一個能靜心讀書的人了,非派嫡長子的見識,實在遠超常人。


  “事情要從夏朝說起。軒轅皇帝的八世玄孫名為‘禹’。他治水後,被百姓擁立,他得帝舜禪讓傳位,才創立夏朝。


  而他的‘有褒氏’因為協助治水有功,便被分封為諸侯國王,封地就在現在的梁州,取名‘褒國’。


  因為坐擁梁州這麽個風水寶地,有天塹,有良田,褒國從夏朝起,一直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經曆了夏商周三朝,直到秦朝出征巴蜀,才滅國。


  曆史上有個‘烽火戲諸侯’的妖妃‘褒姒’,就是褒國獻給西周亡國之君‘周幽王’的公主。


  夏朝尚黑,商朝尚白,周朝尚紅。而這褒國便是尚紫。原因也簡單,褒國有一種特有的花,叫‘十方商陸’,產紫色漿果,可入藥,也可做染料,顏色鮮豔濃鬱,十穗花就可染一匹布,且經久不退。


  早先的褒國城牆也是黃土所做,不過裏麵摻了‘十方商陸’的汁水,就成了紫色。


  後來曆代修葺城牆,為了統一,也都做成紫色磚石,便有了今日這綿延數裏的紫色城牆。


  褒國說完,再來說這個‘褒教’。它是褒國建國不久誕生的本土宗教,有自己的神明、信仰和教條。


  它像儒家一樣重禮;像法家一樣製定規矩;像兵家一樣重工器技藝,擅長冶煉鍛造,據說青銅器就是從褒國傳入夏朝的;

  而且它還像佛教一樣不能沾酒,甚至聞都不能聞,但是卻可以吃肉。梁州人大多信奉褒教,這就是為什麽這裏會有‘茶酒不同席’的規矩。


  不過這個褒教的源起,可比後來的儒、釋、道、兵、法、墨早了千年不止。直到褒國破滅的時候,孔子、老子都還沒出生呢。更是比融教更早的多,絕不會甘心做融教爪牙。”


  他呷了一口茶,格外的清香淩冽:“啊!好茶!”


  他又接著說道:“褒國亡了,但是梁州這個地方封閉,褒教卻留了下來,一直穿到今日。梁州這個地方也是很奇怪,別的宗教傳不進來,褒教也傳不出去。就算到了今天,儒釋道三家在梁州的影響力,也不能望其項背。


  剛才那小二說什麽‘褒教大吉日’,我也不知道是什麽。不過梁州的‘軍教相輔’已經傳承了幾千年了。


  梁州境內,貧苦家的男子骨骼長成,就會去褒教三年,民間叫‘三年三學建三功’,便是指:學字、學禮、學武,守城功,治水功、築道功。


  這三年期間要識字學武,還要和朝廷軍隊一起衛戍城防安危;梁州有兩江六河,都是大水,經常鬧水患,也要治理河道;出入關內或是巴蜀,大多要靠棧道,年年要修補才可用。


  這三年完了,資質好的,可以自願留在褒教做事,被稱為內門弟子,就是你們看的穿紫衣白帶白玉佩的那些人。


  可以說褒教對整個梁州發展都大有裨益,這也是為什麽曆朝曆代能容忍他做大的緣由。


  一來,他不往梁州之外傳教,二來他很聽朝廷的話,就拿征戰吐蕃來說,朝廷要從梁州調兵,褒教弟子都會隨行。”


  李秉聽著也道:“聽起來是很厲害。你說的我都有點想去看看了……”


  韓臨淵笑著,又道:“還不止這些呢!”


  “褒教三千年傳承,你以為是那麽簡單的。樂理、醫理、外功、內功、術法、鍛造、陣法、符篆、煉丹、銘文,褒教無一不沾,放得下身段和別派學習,也算都有根基。尤其鍛造術和內家劍法,頗有造詣。‘司外十門’裏麵,他也頂尖厲害的了。”


  武林門派以“儒釋道兵法墨”六大脈為尊,其他小的門派,也按特性或曆史被歸類,如青苗、火衝、縱橫、堪輿等等。但有些門派,難以被歸置於任何一脈,便統稱為‘司外’。其中最大的十個門派,就被稱為“司外十門”。


  全盛時期的“陽月宗”也是“司外十門”之一,不過曇花一現,很快就被頂替了。


  看李秉聽得入神,韓臨淵更道:“傳說周文王時,沔(ian)水和漢水本來並行。漢水河寬,水患少,沔水河窄且從山上來,一到雨季,就容易發大水。


  有一年,沔水發了千年大水,眼看整個沔城都要被淹,當時的‘褒教掌教宮主’一劍劈倒定軍山,化做堤壩,攔了沔水去路,又連同褒教主宮的六位‘飛真大人’,順著山脊,一路用劍連開數丈寬的三十裏河道,將沔水匯入漢水,這才永久終結了沔水水患。你說厲不厲害!”


  韓臨淵指著遠處:“看到城外那個金光閃閃的塔尖了嗎?那就是‘褒教’新主宮——漢台。用的是當年劉邦在漢中行宮的遺址。怎麽樣?去看看?”


  ————


  又是一點半了,沒檢查錯別字。如果發現的話,請在書評區留言,愛你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