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朝請郎> 第300章 安南經略

第300章 安南經略

  “竟然是如此懸殊?節下,可敢保證?”


  張軍曬然一笑:“郡王安心,某以項上人頭及周家老小來擔保。”


  “這這,這,真正難以置信,我等軍將一直在仰攻?”


  “這到是談不上,大勢雖然如此,但即不是峭壁懸崖,總有緩衝坡度,彼此交戰大略相近。


  不過,因地勢關係,彼方軍將更擅此地勢,身體也更強健些。


  而我大唐軍將因平時棲息於低度地域,往往對高處氣候難以適應,身體便會出現問是,此消彼長之下,最終勢均力敵。


  是故百年征戰,總是互有勝負,彼以撮爾之國,合攏之丁口,卻堪與我大唐對敵。猶地勢之利也,並無其他。”


  “這是何故?”李勉問了一句。


  “首相有所不知,人與牲畜犬獸大抵相同,均需進食以維持體力,需口鼻呼吸以維持生命。


  進食乃補充養份,填補身體糜耗,殘渣以糞便排出,如此往複。


  而呼吸也是一般道理,空氣中也有生命所必須之物,需要不斷汲取維持。而尤以空氣最為重要。


  數日不進食,不過虛弱,尚可活命,但若半刻不呼吸,必死無疑。”


  雖然不明白空氣成份什麽的,但是不喘氣就得死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不由得點了點頭,等著張軍往下說。


  張軍走到白板前麵拿起石黛寫下空氣二字:“空氣中,人身所需之物大概在十數之二上下,其餘為不需之物,亦有有害致命之物。


  所需之物,某名之為氧,生命一刻不可或缺之物。此物不隻人需,凡動物牲畜甚至樹木花草都需要,都要呼吸之。


  水中亦有,魚類也要呼吸。


  燒石炭所謂之睡魘,便是石炭燒燃消耗了大量的氧,致使空氣中氧的量數下降,而有毒之氣上升,固以致命。


  此事易解,通風即可。以筒管導煙,以門戶通風,可化險為夷。


  而吐蕃之地獨特在於,因地勢過高,空氣中氧的量數大大降低,隻有長安之半數,或者更低。


  而同時其域內山高坡徒地勢險要,人需要的消耗卻需增長。便如奔跑過後呼吸急促,需大口呼吸般道理。


  而吐蕃夷人經年累月於高地生存,身體早已適應了氧之稀薄,便如尋常。


  吐蕃軍將下至我地域,氧的量數倍漲,身體更感雄健,力氣都會大上三分。


  而相反,大唐軍將忽至高原地帶地則實力均數下降,甚至無法呼吸,戰力大減。戰馬亦是如此。


  別無玄妙,惟習慣而已。”


  “當真?”


  “某以性命擔保。吐蕃掠我人丁,均不是帶回域內,而是寄居於交界之地蓄養,逐年深入,便是知曉須慢慢適應。


  但夷狄野蠻,並不知道其中道理,隻以為漢民入蕃會發怪病,而緩慢遷徙則可避免,將此事歸於山神佛陀之類。


  而丁戶因目不識丁,愚蠢蒙昧,也便信了山神佛陀之事,一心皈依,再不思歸來,是故從未見受掠邊民回歸之事。”


  “關中與吐蕃,相差幾何?”李泌看著沙盤伸手丈了幾下,不得要領,便開口問詢。


  “以東海之麵起算,關中均數在四百以左,而吐蕃均數在四千以左,十倍相差。”


  以左,就是以上。古人以左右分上下,左是超過,右是不如。左為尊,右為謙。


  後世之所以可以隨時征調大軍進入吐蕃地區戰鬥,是因為那是熱武器,不需要太大的體力消費,而且有點反應或者出現病狀對整體戰鬥力影響不大。


  可是大唐這個時候不行,冷兵器時間,靠的就是軍將的體力和個體武力,這個高原反應就成了生死大敵。


  “愛卿是說,關中與平盧兗海之地相差四百?此四百以何算計?”


  張軍在心裏換算了一下回答:“四百之數,當合百三十丈以左。”


  “竟然是如此之巨?但為何感覺不出?”


  “陛下,沿海到關中,是一點一點增長上來的,非陡然形之,自然感覺不到。江河東流之因便在此。水往低處流。”


  李適想了想,看了看張軍:“那岱嶽之山高幾何?”


  “最高峰千五百之數,合四百九十五丈以左。”


  “節下,吐蕃之地,可有解決之道?”李晟沒搭理李適的話題,滿腦子都在想怎麽搞定吐蕃。


  “有。封堵出入門戶之地,擇地訓練軍將。隻需將軍將置於偏高之處正常操練,身體便可自行適應,如此反複,最遲,一歲可得。”


  “節下以為何地適宜?”


  “南詔。”張軍走到沙盤邊上有手相指:“吐蕃門戶,以南以北,中間僅以雅州爾。以北諸地在朔方,在西域,有回鶻可用。


  而以南,在身毒,在南詔,而尤以南詔最為通暢,可出入大軍。所以,某必取南詔,在此操練軍將,伺機以動。”


  “也可切斷南詔之供奉。”李泌點了點頭。


  “收複失地,開辟鐵礦,監視嶺南,還可虎視陸真臘。”李勉也終於通曉了張軍的全盤計劃,撚著胡須看著沙盤,開始算計得失。


  “安南經略如何?”李適問李勉。


  “安南……近歲有些虛浮。彼地濕熱多山林,毒蟲瘴氣密布,而彼人多在化外,愚魯野蠻,多為海船路經補給,其他甚少往來。”


  “據臣所知,安南多以蠻酋部族,並未教化,而多與南詔款曲。”張軍在一邊補了一句。


  “節下如何得知?”李勉問了一句。並未有何不滿,隻是奇怪。


  “回首相話,某欲征伐南詔,如何不先行打探?”


  “原來如此。”李勉笑著點頭,並沒把張軍說的安南土人和南詔勾連當成什麽大事。


  事實上,這也是導致後來安南土人勾結南詔成功割據獨立的原因,對這些‘蠻蕪’之地,大唐向來興趣不大,管理的也鬆懈。


  這地方大唐屬於接班,是秦代始皇帝打下來的地盤,因為可以出海瓊島這才立了交州,製經略使,要不然弄不好也就是個羈糜州。


  所謂羈糜州,其實就是自治地區,名義上的屬地,大唐是基本上不管的,隻要你順從不背叛就好,怎麽管理你隨便。


  其實大唐的地盤大多是接班,也就是平了回紇算是開疆,連西域其實都算是漢朝的果實。


  然後對邊疆以及周邊地區又不怎麽上心,感覺又荒又野蠻的,不宜人居,所以就是一副自生自滅的態度,這就給大唐埋下了諸多的隱患。


  像台灣,大唐福建觀察使派人去看了看,回來報荒蕪,多山地之蠻島,然後就再也沒看過一眼,沒設官府,也沒派一兵一卒。


  流求派遣唐使來朝拜,希望能歸為唐土……皇帝和大臣們一商量,不要。隻是在地圖上把隋代的名字流虯改為了流求。


  那會兒流求也確實荒,隻有幾個大部落,真正的文字曆史要到1220年以後才有。


  在那以後,流求幾次三番的過來想歸附,也以漢地自稱,但其實一直也沒真正並入,隻是在明代獲封。


  清代也是獲封,以藩屬國自居,後來被日本侵占的時候還來求助,但清皇沒管。


  “某以為,此計可行。”李晟做為大唐的吐蕃專家,和吐蕃打交道的次數量多,時間最長,所以在這方麵說話的份量也是相當足的。


  “某附議。”渾日進也同意張軍的策略。他考慮的和李晟又不相同。


  李晟是真的在考慮怎麽幹掉吐蕃,而渾日進是大監出身,其實不怎麽想打仗,能不打就不打最好。


  李勉在一番考慮之後也點了頭:“某認可,但細則需李度支擔當。”


  我原則上同意你們的計劃,但是具體細節要看李泌那邊怎麽說。也就是財政問題。


  “陛下準我調度東西兩川便可。”張軍也表了態。不需要國家財政支持,但要求有劍南東西兩川的絕對領導權。


  本來還想帶上興元府,也就是山南西道節度使。


  但是李適剛剛大賞益州,這話就不太好提。


  李適升了益州為興元府,領梁、洋、集、壁、文、通、巴、興、鳳、利、開、渠、蓬、果、閬十五州,節度使充興元府尹。


  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嚴遐聞其實是務農世家,靠捐助邊軍被封的官。不過這個人情商特別高,忠誠清正,所以官途比較順。


  780年大唐官員績效考核,嚴震榮登山南道第一,獲敕鄖國公。


  782年,嚴震任梁州刺史,充禦史大夫,兼山南西道節度使。


  783年,他殺了朱泚派來勸反的穆庭光、宋瑗等人,誓死不叛。


  784年,嚴震在李適跑路的時候派張用誠帶兵前往盩厔護駕。結果張用誠到了盩厔被朱泚的人勸服,宣布反叛。


  嚴震馬上又派大將馬勳去保護皇帝。馬勳這哥們善戰,過去就把張用誠拿下了,被嚴震下令亂棍打死。


  然後山南軍一路保護李適從駱穀去往梁州,半路上又被朱泚的兵馬追上,馬勳又大敗叛軍,安全的把李適送到梁州。


  山南道貧瘠,嚴震想方設法的籌集物資供給梁州。


  李適反回長安後,馬上對嚴震進行了封賞,進馮翊郡王,食邑實封四百戶,升益州為興元府,嚴震為興元尹。


  而且這個嚴震因為是務農世家出身,對農耕水利尤為擅長,也能體恤民情,張軍感覺這是一個合格的地方長官,也不想動他。


  其實劍南東西兩川的節度使也是這次李適臨幸梁州的大功臣。


  西川張延賞不斷的給梁州送各種物資,而東川鮮於叔明更狠,傾盡家財,都獻給了李適。兩個人也都受到了敕封嘉賞。


  張軍對於這兩個人有著妥善的安排,但偏偏對嚴震沒什麽好主意,所以幹脆就先不提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