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朝請郎> 第278章 三月之期

第278章 三月之期

  “未知,郎君所為何事?”


  ??李應右問了一聲。他實在是想不出理由啊。


  ??這邊大軍剛剛平複了北方叛亂,而且張軍搞了很多東西。


  ??武器的研發生產,農民的土地分配,又要大開學堂,成立軍校和軍官學校,部隊需要時間來整訓重編,商業需要調整,工業需要生產。


  ??可謂是百廢待興,這個時候去撩撥南詔?


  ??鳳翔和南詔雖然不至於間隔萬裏,但中間也隔著興元成都兩府,山南西道,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三鎮節度。這風馬牛的事情啊。


  ??最關鍵是,南詔還賊特麽能打,是大唐周邊所有羈糜州,屬國,封地當中最能打一個,是吐蕃的鐵杆小弟。


  ??即然是李隆基親自敕封的雲南王,大唐羈糜州,怎麽又成了吐蕃的小弟了呢?


  ??南詔這一片地方,從秦代起就沒統一過,小國家無數,到唐代,在唐皇支持下才實現了統一,並成為大唐諸多羈糜州之一。


  ??後來李隆基封雲南王,南詔成為屬國。


  ??再後來因為雲南太守張虔陀辱及南詔王妻反目,這才依附了吐蕃。


  ??張虔陀也是個牛逼人物,和南詔王幾次說想睡人家媳婦,被拒絕後還派人上門去罵南詔王。


  ??南詔王也是個猛人,這哥們帶兵包圍雲南郡,殺了張虔陀。


  ??唐軍為數不多的大敗仗,有三次是敗在南詔手裏的,導致後麵南詔王雖然一再表示願意放下舊怨歸附大唐還回雲南土地,都被拒絕了。


  ??於是隻能跟著吐蕃一條路走到黑,結果成為了大唐南疆最大的威脅,甚至一度影響了陸真臘等國對大唐的忠誠。


  ??那是南詔啊。李應右仔細看了看張軍。自家郎君這是,飄了?

  ??“取地圖來。”張軍環顧了一下李應右的辦公室,隨意坐了下來,讓李應右取地圖。


  ??李應右雖然一肚子問題,還是乖乖的去取了地圖來,鋪平在張軍麵前的案幾上,又叫牙兵去燒開水。


  ??“長史可知,為何我巨唐數次三番征伐吐蕃未成?”


  ??“職下經前不過鳳翔軍中一吏,此等經國大事哪裏得知,還請郎君解惑。”


  ??“我巨唐健兒征伐數百載,敗績無多,除去太宗於遼東樂浪,便是這南詔蕃地最為慘烈,你可知為何?”


  ??“應右未知。”


  ??遼東樂浪為西漢古郡,他當然知道,但是太宗為什麽會在那邊遭遇數次大敗他如何得知?他又沒去過。


  ??“此兩地均為大山大河之地,祟山峻嶺連綿不止,垂壁懸崖多如繁星,地勢險要交通無便易守難攻,一夫當關之地遍野。”


  ??“原來如此。”李應右恍然大悟。他在軍隊裏幹了大半輩子,自然知道山川地勢河流對行軍打仗的影響。


  ??要不然也不會有潼關大散關這樣稱為天險永固的存在了。


  ??“可是長史知道嗎?山勢也分高低,江河也有深淺,各地並不統一。


  ??我巨唐大地實則便如長安一城,狀如階梯,不過是西高東低,所以才有千江萬河東流入海。


  ??鱗次櫛比,某便一一稱之為平原,高原,河地,山區。以極矮者為盆地,其狀如盆。”


  ??張軍簡單的給李應右普及了一下基礎地理知識,大概的講了一下大唐境域的分布情況,在地圖上標記了一下幾個主要分布的海拔,好讓李應右產生概念。


  ??但這東西就算是現代人想在腦中形成係統的概念都沒那麽簡單,何況古人?講著講著張軍就生出了製作沙盤的想法。


  ??正好行軍也需要這個,到是可以搞一搞,那東西到也簡單。可以做為軍校的一個課目。


  ??張軍手中鉛筆頓了頓,從懷中掏出自己的小冊子,記下沙盤兩個字。


  ??“某稍後可製作巨唐地勢總圖來給你等觀摩,現在先不說這個問題。”


  ??李應右眼睛一亮。張軍講了半天他聽的雲山霧罩的,實在是無法想像得出來,一聽可以見到實物就來了精神。


  ??“你隻須知道,某先前所畫之世界之圖便是這世界的陸地海洋分布,而這整個世界的最高點,某稱之為世界之脊,便是吐蕃。”


  ??“竟然如此?”


  ??“是。觀全世界之最高,便是吐蕃。若以海為麵,吐蕃之地為世界極點,最高處有三千丈……長安城南城為高,最高處為兩百三十丈。”


  ??有了長安城做對比,李應右的心裏一下子就有了計較,大概有了些概念,不禁驚訝異常:“竟然相差如此之巨?那最低處是何處?”


  ??“大唐之最低處在西州,那裏比海麵還要低五十餘丈。這些待某做了沙盤你自去了解。”


  ??張軍擺了擺手,接著說:“某要與你說的是,因何我巨唐屢次敗於南詔,又為何數次征討吐蕃無功而返。”


  ??“便是在於高度不同嗎?”李應右直覺這事兒肯定是和高度有關。


  ??“正是。”張軍點了點頭:“於平原山地棲息之人,猛然間至高原之後,便會發病,輕則無力,重則喪命,無藥可解。”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李應右一下子就貫通了,喃喃而語。


  ??“而常處高原之人來我平原之地,不但不會不適,反而更顯精壯。”張軍又解釋了一下,用鉛筆在地圖上吐蕃,南詔勾勒了一下。


  ??“吐蕃自高原而下之路有數條,但可供行軍之處卻是不多,長史應該都清楚。”


  ??“某卻是知曉,不過,這與南詔何關?”


  ??“平原之人,隻需擇高地訓練適應過後,便可於高原之上生息自如,這便是吐蕃多次掠我邊民的原因,並非屠殺,而是畜民。


  ??而自雅州及北至安西都護,高原盡在吐蕃之手,稍有動作便會促其警覺,也與某西域計劃相衝。”


  ??張軍在南詔上用手指點了點:“某要蓄兵於此。自古雲南便是巨唐屬地,姚戎嶲三州是我巨唐州府,香城,善巨為劍南東西川之地。


  ??長史代某行文異牟尋,以三月為期,著南詔盡還三州諸地,某可為其在陛下處美言,敕免其與其父之罪過。”


  ??其實南詔建國的時間並不長,到了異牟尋這會兒才是第三任國王,還不到五十年。國力相當可以。(其實是第四代,他爹剛要繼位就掛了)


  ??不過在歸附了吐蕃,尤其是異牟尋被吐蕃第四十一代讚普牟迪曾波從讚普鍾降為日東王以後,吐蕃開始大量掠奪南詔的物產資源,使南詔國力不斷下降。


  ??這也是後期為什麽南詔數次想重新歸附大唐的主要原因,被剝削急了,自己又幹不過。


  ??“可是此地有什麽講究?”李應右通了一些但又有很多未通,腦袋裏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路徑,沒明白張軍的意思,便問了一句。


  ??“大軍隻須在此操練半年,便可於吐蕃境內縱橫無礙了。”


  ??吐蕃每次從大唐掠了人口回去,就會讓這些人在次級高原生活半年左右,然後再進行分配,這麽多年下來,大唐竟然沒有一個人看出來是因為什麽。


  ??主要是這會兒沒有地理概念,實在是難以有人想到這個的原因,隻道是漢人到了吐蕃便會生病,生死由命。


  ??你這會兒出去和所有人說,說吐蕃那邊比我們這裏高好幾千丈,氧氣不夠,你看看你會不會被打成豬頭。


  ??“若三月期至,南詔不歸還如何?”


  ??“某便走上一遭便是。”張軍看了李應右一眼:“三月之期,想來也夠了。”


  ??“緣何不以陛下行文?”


  ??“陛下是國君,某隻是個府牧,南詔何必勞煩國君?況且如果發生意外,中間也好斡旋。行文當抄送陛下親啟,要言及保密。”


  ??“諾。”


  書屋小說首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