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朝請郎> 第351章 南堂會議

第351章 南堂會議

  張軍自請監軍並不是為了讓皇帝放心免生疑竇。他也不在意這個。

  他是為了更好的和皇帝保持信息上的傳達還有事務上的溝通。讓皇帝派人過來和自己派人過去能達到的結果完全不同。

  再一個就是,雖然神策軍如今已經實充了羽林禁軍,但做為一支大唐帝國的老牌武裝,這支完全由邊軍轉化過來的部隊戰鬥力相當強悍。

  如果任由著他們自然發展下去,墮落成驕兵逸將,張軍感覺那就實在是太可惜了。

  除去這個時代的軍人劣性不說,這支軍隊是實打實為大唐流過血立過功的。

  大唐邊軍和他們的父輩,家人,或者還有後人,在邊疆一戍三十年,撕殺無數,鑄就了大唐邊防的鐵血防線,悍衛著大唐的外交尊嚴。

  可以說,正是西北邊軍的建立,才使大唐在軍事上徹底壓制了吐蕃。

  這樣一支外戰外勝,內戰內勝的雄軍張軍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放棄的。鳳翔軍缺老兵。

  鳳翔軍的規模發展的太快了,快到原來的那點老兵就像撒到大湖裡面的一把鹽,這也是目前鳳翔軍最大的問題。

  神策軍目前雖然是北衙禁軍主力,但其實就是在京畿周圍養膘,簡直是暴殄天物,如何不讓張軍眼饞?

  神策軍成軍於754年。

  天寶十三年七月十七,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保,河西節度使,御史大夫,西平郡王哥舒翰請立寧邊、威勝、金天、武寧、耀武、天成、振威、神策八軍。

  神策軍駐磨環川。

  哥舒翰是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痛風病人,於757年被安慶緒囚殺。楊國忠是罪魁禍首。

  759年,玄宗宣調西北邊軍入內平叛,神策軍赴難中原參與安史之亂的戰爭。旋即磨環川被吐蕃侵佔。

  763年,吐蕃進犯長安,禁軍崩潰,代宗跑到陝州,駐紮於此的神策軍就開啟了護駕模式,京師克平后,神策進駐禁中。

  765年,吐蕃又又打過來了,有點杯弓蛇影的代宗皇帝下令神策軍進駐宮苑,分左右兩廂,正式成為天子禁軍。

  其實神策軍自從回到中原以後,大部分時間都是掌握在宦官手裡的,德宗並不是先例,它的壯大也和宦官密不可分。

  而且,事實上這會兒也並不叫左右神策軍,而是叫神策左右廂,還不是正規禁軍。

  霍仙鳴和竇文場這會兒也還不是叫左右神策護軍中尉,而是叫神策左右廂都知兵馬使,要到796年才改官稱。

  歷史上說,禁軍之於宦官,自文場等始也。其實不是,只是文官為了給自己的行為找個理直氣壯的借口亂扣的帽子。

  這種事兒自唐中期開始,在宋代形成慣例,到明發揚光大,文化人逐漸掌握了控制輿論的真諦。比如毀寫皇帝什麼的。

  神策軍的發展壯大是在魚朝恩掌控時期,魚朝恩就是宦官。

  而在此次任命神策左右廂都知兵馬使之前,北衙左右禁旅已經是由竇文場在主持了。

  從魚朝恩到竇文場,兩個人中間這段時期禁軍到是不由宦官控制,結果是什麼?

  吃空晌,受賄貪腐,和京中權貴沆瀣一氣,以京師沽販之徒以填其闕。其人皆在市廛,結果涇源兵變,長安禁軍竟然無兵可用。

  這也是為什麼涇源四千兵就能空陷長安的原因,德宗要不是跑的快就被一鍋給端了。

  這種情況下,放在誰身上還能把禁軍的控制權重新交給這些外臣?然而也確實是因為這一點,導致了後來中外官員的長期對立。

  那麼中外官員對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是宦官司軍嗎?

  屁喲,根本不是,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在宦官控制下,那些人鑽不到空子,他們的子弟親朋免不掉參軍吃苦,他們感覺沒面子。

  如果李適真的把禁軍再交給他們,涇源兵變的故事必然會重演。但這些人並不會在意。

  其實這就和如今一樣,某些集團是完全不在乎什麼資產流失遭受老外操控的,他們只在意自己的錢包和兒女出洋的機會。

  他們私利受損,就會跳出來嘰嘰歪歪滿口仁儀道德,公利受損則是視而不見,能找到一萬種借口推卸責任。都一樣。

  一樣一樣的。

  西北八部邊軍,到785年這會兒早已經全部淪陷。

  在哥舒翰死後幾年,八部被吐蕃逐一攻克,主要就是因為玄宗的宣召讓本就兵力緊張得不到補充的邊軍雪上加霜,再加上後勤也出了問題。

  史書上面的十幾個字,是十幾萬人的血染黃沙。

  就像現在我們的邊防軍人,每年都在受傷流血,事實上卻舉國不知,就像年邁的衛國英雄被活活打死在街頭。

  真正的英雄,都悄無聲息的埋身於漫漫黃沙之中音形俱散了,青史留名的都是文化人。

  ……

  「神策部何日可抵?」張軍拿著地圖低頭琢磨,問了一句。

  「禁中諸事皆須協調……三五日內。有文場居中呼應。」霍仙鳴想了想給了個時間。

  張軍點了點頭,側頭看了霍仙鳴一眼:「阿榮,扶大監到堂后好生安歇。如此困頓,睡前飲杯蜜餳才好。」

  衛阿榮應聲走進來,給堂內眾人見了禮,伸手上去扶霍仙鳴。

  武懷錶隨軍出征,衛阿榮是臨時提調過來張軍身邊的近衛。

  「某卻還未軟弱至需人相扶。」

  霍仙鳴笑著擋開衛阿榮的手站了起來:「如此某便偷個閑,王郎中辛苦,有勞諸位。」他沖大家抱了抱拳。

  大家笑著還禮,霍仙鳴跟著衛阿榮去後面歇息。

  「王郎中如何?」張軍看向王郎中和左員外。員外的官職太小了,方才已是禮遇,這會兒便不在稱呼之列。

  「某卻不及大監操勞,無須太保掛心。」王郎中回了一禮。

  「好,」張軍也就沒在客氣,拿著地圖站了起來:「如此便到側室吧。」

  南堂的西側室已經改造成了一間大會議室,長條會議桌,頂頭牆壁上懸挂著戰時地圖。

  鳳翔的將官們早就已經習慣了這種方式,各自找好了位置坐下,張軍坐到主位上,指了指右手邊讓王郎中和左員外坐。

  雖然他們官職比較低,但中外有別,實際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和張軍相比肯定什麼也不算,但和其他人相比就又成了高高在上的。

  一般的刺史入朝做六品官在這個時代相當正常。實際上是兩套系統。

  張軍開會沒有那麼多套話可說,直接就是乾貨,對這段時間以來各部門對南詔戰爭的意見進行點評分析。

  現在鳳翔軍實際上分成四大部分,戰鬥部,後勤部,學院部和保密部。

  戰鬥部張良,張良現在已是實授折衝都尉,爵扶風縣子。

  後勤部李應右,鳳翔府長史,衛尉所都拿。學院部戴休顏戴郡王,保密部王如意。

  不過戴郡王並沒有來,來的是老戴給自己找的副手,天山縣候康日知。

  康日知本為奉誠軍使,同州刺史,但陰差陽錯下被張軍改變了命運。

  奉誠軍已經被神策軍收編,而同州張軍從李懷光手裡佔過來以後就沒撒過手,也不知道老戴用了什麼辦法,把康日知請到了學院任院丞,也就是副校長。

  人家本來在皇帝還都以後,會遷任晉絳節度使,敕郡王的,但現在整個形勢已經發生了折斷性的改變,以後就完全不好說。

  「……某對諸部之建議欣慰。」張軍點頭,總結了一下:「值軍制更替,正需要諸人齊心協力,不怕出錯,就怕無人發聲。

  此次南征,是我鳳翔成軍,得陛下授大唐皇家陸軍旗號始,首次國戰,不容有失,且務必一蹴而就,以振軍威。

  南征的目的就是南部六詔必須從地圖之上抹除,不受議,不納降,不容反覆。

  此次出征,路途遙遠交通不利,後勤事務煩重,一切有勞長史前後監督,務必確保萬無一失。

  兵馬使為留後,須確保諸關防安寧,以防吐蕃從旁突襲,職責重大更甚,張二哥切勿疏忽。

  學院這邊,康院丞,可抽調兩院院生單組一營,隨軍試練觀察,具體便由康院丞與戴祭酒商議。」

  幾個人都拱手領命。

  張軍又做了一些詳細的布署,給大家各自分派了任務,把南征的事務暫時安排完畢,然後才安排與會的其他幾位將軍。

  這幾個人並不會直接參与戰鬥,但是他們的工作也是相當重要。

  他們近日就要帶上人馬出發,至興元府,劍南東西兩川接收整編三鎮的地方部隊,協助鳳翔的官員接手行政事務。

  興元府,李適還都后升梁州為興元府,即今之漢中。

  他們還要正式接收三鎮諸通蕃關隘,重新組建關防。

  同時,還要負責修繕搭建沿途路橋,為後勤部門創造運輸條件,在沿途設置補給營站。

  此時出陝入川交通極其堅難,要不然李白也發不出蜀道難於上青天的感慨。

  從鳳翔府出發往蜀地只有兩條路,陳倉道和褒斜道,然後再從西縣(勉縣)經劍門關走金牛道至成都府。

  或從興元府走米倉道至巴州(巴中)。

  其他野路完全沒有辦法承載大軍行動。

  其實就算是這幾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道路,其行走也是相當艱難的。

  在這會兒人們主要是走陳倉道,或者是李適跑路時走的從盩厔進山的儻駱道。

  儻駱道比較近,但最為艱險,不適合大軍行走。褒斜和儻駱兩條古道都是棧道。

  張軍讓他們帶著人馬分三條路走,看看各道的具體情況,驗證一下褒斜道還能不能行軍。在唐中時期這條路基本上是荒廢狀態的。

  陳倉道是保證可以通行的,就是順著大散關出去,但這條路必須從鳳州過,張軍有些猶豫。

  鳳州這會兒算是大唐和吐蕃的邊界城市,他耽心大軍經過會被吐蕃發覺。

  其實走水路最省勁兒,但是不適合大軍,這會兒的船運載量實在是有限,而且風險很大,不象似去河中只過一個黃河。

  大船到是有,最大的船因為吃水太深甚至開不進幼發拉底河口,但那是海船,只能走大江。

  最合適的就是褒斜道,歷史上褒斜道被拓寬過幾次,都是用來行進大軍的。所以才說這幾位將軍任務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