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末之草原為王> 第330章 最名副其實的陪都

第330章 最名副其實的陪都

  南京,又稱金陵,古稱建康,城池依江而建,坐落於兩山之間,素有虎踞盤龍之象,乃六朝古都。


  明太祖朱元璋在此地開國建都,橫掃南方諸侯,北伐驅除蒙元,奠定了大明兩百年基業。


  明成祖朱棣遷都後,改金陵為南京,作為陪都,從此形成了大明兩京十三省的格局。


  作為陪都,南京城的中樞機構,全部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幾乎北京有的衙門,南京同樣也有。


  連南方各省的士子,也都是來南京城參加鄉試,高中後,來年再前往京城參加會試。


  在曆朝曆代的陪都中,南京無疑是最名副其實的第二都城,沒有之一。


  城中皇宮裏的留守太監,各部尚書,人員齊備,職能完善,更古未有之。


  可以說,哪怕大明的皇帝隻身來到這裏,隻要還有一口氣,整個大明的權力中心就會立馬轉換到南京。


  而各衙門也馬上就能運轉,不說掌控全國,起碼南方各省,盡在掌控之中,連任何準備都不需要。


  可惜就是這種完善先進的兩京製度,卻在曆史上沒有發揮出絲毫作用,遠遠比不上沒有絲毫準備的宋晉兩朝。


  其中的責任,非崇禎莫屬!

  而今,擁有司馬昭之心的趙大帥,突然說要來南京探親掃墓,恐怕鬼都不會相信,他真是來掃墓的。


  所有人都在猜測,那趙大帥進了南京城,恐怕第一時間就會奔往皇宮,臉皮薄點,拉個朱家子孫先來登基,臉皮厚點,怕不是要直接坐上那張擦試了無數年的空椅子了。


  此時,南京城中的留守文武官員們,就齊集一堂,商議對策。


  “各位,此獠狼子野心,已人神共鑒,所以絕不能讓他進這南京城,否則我等就是大明的千古罪人,九泉之下有何麵目見我大明的列位先皇?”


  一名太監見眾人都不作聲,於是扯著嗓子吼道,正是南京的留守大太監。


  “劉公公,你這話是什麽意思?那趙銳又沒有扯旗造反,依然還是我大明的護國公,他要進城探親,我等又能如何?”


  “不錯,這南京城人口百萬,天天緊閉城門,要不了三日,恐怕就得大亂。”


  一眾文官都是老神在在,頻頻叫苦。


  “哼,不要以為咱家不知道你們心裏在想什麽,這南京城門絕不能開,誰若敢開,就是謀逆之罪!”


  一眾文官見這閹貨,頻頻扣大帽子,不由將眼睛都閉了起來,既不接話,也不反駁,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


  南京的六部官員大多都是被排擠過來養老的,若說其中沒有人起歪心思,想搏他一個從龍之功的,恐怕他們自己都不會信。


  畢竟趙銳進來登基後,他們這些尚書侍郎們,可就是實打實的一品大員了。


  若是趙銳再拉一個朱家子孫來充門麵,那就再好不過,連罵名也不用背了。


  以趙家軍如今的威勢,這完全就是一本萬利的事呀!


  作為南京城留守的三位實物之一,鎮守太監劉公公,也知道這幫文官的尿性,隻得將目光看向了另外兩人。


  “國公爺,盧尚書,二位以為呢?”


  “劉公公言之有理,可這南京的城門總是關著也不是個事兒啊!”兵部尚書盧奎點點頭,要死不活的說道。“注,杜撰人物,實在查不到。”


  “老夫天啟年間就因疾辭去了所有軍務,正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此事還是由劉公公和盧尚書決定吧!”


  南京同樣也有五軍都督府和天子親軍,共有三十多個衛所,但由於天子不在,所以兵權一般都由留守的勳貴和兵部尚書掌控,其中又以魏國公徐達的後代為首。


  而六部中,也是以兵部為首,而非如京城,以吏部為首,加上統管二十四衙門的司禮監大太監,也就形成了三人主導南京城的局麵。


  現在連魏國公徐弘基都推脫起來,可見這件事是真的辣手到了極點。


  事情也的確辣手,縱觀古今,也毫無經驗可以借鑒。


  趙銳突然殺到南京,手中沒有聖旨,是萬萬不能放進來的,可沒有陛下的聖旨,他們又不能動武。


  否則趙銳借機起兵造反,河南的大軍殺入南直隸,又是塌天之禍,所以也隻能緊閉城門水門,將他擋在外麵。


  但趙銳賴著不走,他們總不能一直關下去吧?一百多萬人還不活活餓死?


  “國公爺,你魏國公一係,可是世受皇恩,鎮守南京,這個時候你可不能撂挑子呀!”


  劉公公見魏國公都這樣說,是真的急了。


  雖然魏國公說的是事實,天啟年間就已辭去了所有軍務,但大家誰不知道,那些掌握兵權的勳貴子弟依然隻聽他的。


  “這樣吧,那趙銳竟然沒有公開扯旗造反,又宣稱此次是來探親掃墓的,那就派個人去和他談一談,想要進城最多隻能帶二十人,等陛下的聖旨到了,咱們再依旨行事吧!”


  最終魏國公也隻能歎息了一句,緩緩說道,他比這幫文官太監更加清楚這件事的棘手程度,要遠遠大於表麵。


  一個不好,大明將再次烽煙四起,南京則首當其衝。


  眾人也沒說什麽,都是點頭讚同,畢竟這南京城是真的不能再關了。


  隨後,又開始扯皮到底誰去和趙銳談?因為大家都不願意去,劉公公也隻得咬牙,接下了這一苦差。


  也不怪明朝的皇帝都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