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風波定大唐> 第六十四章 暗流湧動

第六十四章 暗流湧動

  史思明的屍首被人用毛氈裹著放在駱駝背上運回了洛陽。


  一貫“仁厚孝順”的史朝義連哭都沒哭一場,就當即登基稱帝。


  也不曉得是不是為了“悼念”他那位被活活勒死的老爹,這位“新聖人”宣布改大燕年號為“顯聖”。


  然而,即便此時史思明真能“顯聖”,恐怕也已無力挽回“大燕”江河日下的頹勢: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裏,燕軍在唐軍東、南、西三麵的進攻下連戰連敗,被壓縮在洛陽周邊以及河北極為有限的區域內;那些能征慣戰的驕兵悍將,要麽投降大唐朝廷,要麽割據一方,已沒有幾個真聽從“新聖人”的調動了。


  ……


  長安,太極宮,神龍殿。


  太上皇李隆基已昏睡了數日,他白發蓬鬆,溝壑縱橫的臉上再也看不到一絲一毫的活力,唯有他嘴角流下的涎沫和短促無力的鼾聲還能證明這個軀殼內仍殘留著一絲微弱的生命。


  一個小內侍揉著惺忪的睡眼走到榻邊看了看這位酣睡了許久的老人,他用一塊白綢手巾給他擦了一下落在枕頭和胡須上的涎漬。寢帳內總是彌漫著一股**的氣味,熏了多少龍涎香也無法徹底去除,他想起來當初自己還未淨身入宮的時候,家中臥病將死的太翁翁身上散發的也是這種味道。


  他又將昏暗的宮燈撥亮了一些——這是太上皇入住太極宮以後立的規矩,高翁翁臨走前也曾反複囑咐過他們一定不要讓寢殿中的宮燈全都熄滅,說是怕太上皇睡不踏實。


  “真好笑!不是應該點著燈才睡不踏實嗎?”小內侍一邊想,一邊踮腳看了看銅鶴嘴上叼的省油盞,裏頭的燈油還有一些,應該不必再添……,草草做完這些活計,他又蜷縮到一處背光的角落裏打瞌睡去了。


  那蒼老的鼾聲突然停頓,宮燈的火苗變得閃爍不定,李隆基鬆弛的眼皮下一陣激烈的眼動,顯然是進入了夢境。


  沒有人知道這位老人在他生命盡頭的昏睡中夢到了什麽。


  “哎……”一聲長長的歎息在高大的梁柱間回蕩……


  不久之後,那盞油燈的火苗最後掙紮著閃了閃,旋即熄滅。


  大唐寶應元年四月(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駕崩於神龍殿,享年七十八歲,後葬於泰陵,廟號“玄宗”。


  被流放到巫州的高力士遇赦歸來,剛剛行至朗州就聞聽李隆基已死的噩耗,他北望而拜,號啕痛哭,最後吐血而死。後來,他被追贈為揚州大都督,陪葬於玄宗陵寢之側,這對生前幾乎相伴了一輩子的君臣,死後也守在了一起。


  ……


  這段時期,命運就像一位急於完成作品的蹩腳作家,忙不迭的宣布某些舊人物的結局。


  李隆基死後,本就臥病在床的皇帝李亨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太子李俶已經更名李豫,肩負起了監國的重擔。


  要說如今整個朝廷中最為春風得意的,卻非大宦官李輔國莫屬了。他早已不在乎他主子李亨的死活,因為,此時他已權勢熏天,黨羽遍布朝野,甚至野心勃勃地打起了當宰相的主意來。


  在他看來,自己目前所得的一切都是多年來伺候主子所應得的回報。而且,他發現相比深沉老辣的皇帝李亨,太子李豫似乎更容易擺布一些。也難怪,這孩子幾乎從小是自己看著長大的,如今他做了太子,也有自己一份功勞,平日對自己也都是客客氣氣的。相比之下,這些年來與自己相遇表裏的張皇後才不是省油的燈,如果將來真是她的兒子當了皇帝,恐怕自己無論如何也都要靠後站了。


  “張皇後啊,張皇後!擁立太子為君,不僅名正言順,水到渠成,而且咱家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如果按你所想,立了你兒子為君,莫說難以成事,就算是做到了,咱家怕是就要被你壓在下頭嘍……”李輔國早就在肚子裏盤算了個清清楚楚,在他看來,在實實在在的利益麵前,一切關係都是狗屁!有了足夠的利益,疏遠就可以轉變為親密;反之,隻要短了利益,朋友就立即會變成敵人!

  於是,當張皇後迫不及待地妄圖通過一場宮廷政變來實現她的政治野心的時候,早有準備的李輔國和他的黨羽程元振立即率禁軍衝入長生殿,就當著躺在病榻之上的皇帝李亨的麵將張皇後揪下殿去,同時將張皇後所生的越王李係、兗王李僴及其黨羽兩百多人全部擒拿誅殺。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已是病入膏肓的李亨又氣又急!就在太上皇李隆基才剛去世了十幾天之後,他就駕崩於長生殿內的病榻之上,享年五十二歲,後加廟號為“肅宗”,歸葬於建陵。


  太子在李輔國的擁立下順利登上了皇位。


  手握禁軍的李輔國“當之無愧”地成為大唐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一權臣——新皇帝朝中事無巨細都要先谘詢他,群臣出入禁中朝覲都要先獲得他的“恩準”。


  “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被新皇帝尊為“尚父”的李輔國趾高氣揚地說。


  他已經實現了從一名任人擺布的卑賤奴仆到掌控帝國最高權力的“無冕之王”的華麗轉身,自然要毫不客氣的將這個“傀儡皇帝”牢牢抓在手中!

  不過,他又怎能知道,正等待著他的會是怎樣的命運?

  新皇帝李豫臉上帶著如沐春風般的微笑,目光中充滿了對這位“尚父”的感激之情,恭恭敬敬地從龍座上起身將李輔國送出門去。


  然而,就在他轉身的一刹那,那笑容立即凝固。


  如果此時李輔國能看見他現在的表情,心頭必然會被一種如陷深淵般的恐懼徹底籠罩!可惜,此時他已得意洋洋地去得遠了。


  在他身後不遠處侍立的左監門衛將軍程元振就在電光火石間捕捉到了這一切,他向李豫畢恭畢敬地躬身行禮,心中也暗暗打開了他的算盤……


  能讓李豫暫時容忍李輔國恣意妄為的原因,除了他手中掌握著禁軍之外,還是由於目前各藩鎮在李亨臥病期間出現了極為凶險的局麵。


  邙山之敗後,李光弼上表自貶。明知理虧的李亨加以勸慰挽留,無奈心灰意冷的李光弼卻對朔方、河西等重要軍鎮的軍權堅辭不受,最後隻勉強領了個河南副元帥、太尉兼侍中的職銜,都統兵力配置較弱的河南、淮南東西、山南東、荊南、江南西、浙江東西八道行營節度,出鎮臨淮去了。後來,朝廷又賜了他個“臨淮王”的爵位作為安撫。


  此時,南線戰場所剩的燕軍殘部雖已不多,但朝廷對江淮百姓的剝削卻不斷加重。


  近年來李輔國又采用了戶部侍郎、租庸使元載的惡政,鼓勵地方官員橫征暴斂,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由此激起了江淮百姓的強烈反抗,先後有多地發生了暴動和起義。


  朝廷派李光弼這位當世名將前來坐鎮江淮,一則是有意褫奪他的軍權,再則是希望利用他的威名鎮壓當地的暴動和起義。


  而讓朝廷始料未及的是,李光弼剛離開不久,河東、朔方、安西、北庭等軍鎮中的軍心浮動,接連發生了數起軍士嘩變的惡**件。


  先是河東節度使王思禮病故,先後接任的管崇嗣、鄧景山都是匹夫之勇的悍將,衝鋒陷陣可以,執掌帥印卻是不夠。一個因為將王思禮生前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百萬斛軍糧糟蹋了個幹幹淨淨而被罷黜,一個因禦將無方而大失軍心,最後終被嘩變的士兵殺死,人頭被掛上高竿示眾。


  無獨有偶,由朝廷欽命的新任朔方節度使李國貞也被部下殺死。


  李國貞算起來也是李唐宗室,曾在郭子儀麾下為將,後來還做過河南尹,也算是頗有資曆,按理說,將他放到其它任何一個軍鎮也都能勝任節度使的職位,但怎奈這裏偏偏是朔方!

  朔方軍曆來都是郭、李兩位元帥直屬的嫡係部隊,從將軍到士卒幾乎人人都立有響當當的戰功。當年,“大唐戰神”王忠嗣之後,是由資望極高的郭子儀接任,眾將鹹服;後來郭元帥自貶,連隨後接手的副元帥李光弼都頗費了些周折才將眾將收服。


  如今,這些驕兵悍將又怎能是一個李國貞能彈壓得住的?


  再加上當時李亨臥病在床,李輔國等人把持朝政,朔方錢糧軍餉供應不足,雖然李國貞多次上疏請求朝廷發糧發餉,卻都如石沉大海一般沒了消息。


  軍中兵將見這位新任節度使空有個宗室的名頭,卻連點糧餉都討不回來,顯然並沒什麽真實本事,心中也漸漸不服。終於,在偏將王元振等人的惡意煽動下,嘩變的士兵將堂堂的一鎮節度使亂刃分屍!


  有朔方軍的惡劣“榜樣”在先,安西、北庭軍中也繼而發生了嘩變。新任節度使,屢立戰功的大將荔非元禮竟也死在嘩變士兵的屠刀之下。


  如此一來,河東、朔方、安西、北庭等四鎮那曾讓敵軍望風披靡的大唐最強戰力,全都滑向了失控的邊緣!那些長年為平叛而浴血廝殺的將士們,把他們手中雪亮的橫刀揮向了自己的長官!


  無論是李亨還是李豫都明白,如果這些危機不能妥善解決,無須苟延殘喘的史朝義動手,自己的人頭也早晚會如鄧景山、李國貞、荔非元禮等人一樣被高高懸掛上長安的城頭。


  大唐社稷的安危懸於一線,麵色慘白的李亨躺在病榻上,拉著當時還是監國太子的李豫的手艱難地說道:“快!宣……郭子儀!”


  或許,這是他人生中做出的最後一個英明決定,也或許,這隻是他無奈的選擇。


  ……


  一直在長安家中賦閑的郭子儀被敕封為“汾陽王”,同時被任命為都知朔方、河中、北庭、潞澤、興平、定**副元帥。


  郭子儀二話不說,匆匆覲見過病重的李亨之後,當夜就飛馬奔赴朔方軍大營。同時,朝廷從府庫中盡全力調配出四萬匹絹、五萬端布、六萬石米火速送至軍前。


  當一身戎裝的郭子儀騎著他的大白馬——“夜照玉獅子”出現在朔方軍營之內的時候,連日來一直躁動不安的數萬將士登時平靜下來,亂糟糟的大營立即重現昔日的整肅森嚴氣象,哪裏還有一點嘩變的影子?


  然而,與這些“老夥計”許久不見的郭子儀卻沒了昔日寬厚仁和的樣子。他麵色鐵青,花白胡須下的嘴唇緊緊抿著,先朗聲宣讀了禦旨,便也不管別人,騰騰地邁虎步走進大帳,在帥案之後肅然端坐。


  眾將緊隨其後,魚貫而入,在帳內兩側分班站立。


  “啪——”郭子儀猛地一拍帥案,問道:“哪個是王元振?”


  眾將都知王元振已在朔方軍中服役多年,屢立戰功,元帥豈有不識之理?但聽他聲色俱厲,都知道大事不好,都敢吭聲。


  “末將在!”王元振卻麵帶微笑,昂然出列。


  他心想:李光弼被調走後,朝廷竟然仍不複用郭元帥,卻派了個李國貞來,才惹得軍心不服,而自己率人鬧了這麽一場,郭元帥才有出頭之日。他定會佯怒,假意責怪自己一番,將來卻必會重重提拔自己……


  誰知,郭子儀冷冷瞥了他一眼,狠狠一拍帥案,喝道:“綁了!推出去,斬!”


  刀斧手哪敢怠慢?他們立即湧上前來,將王元振五花大綁起來。帳中眾將全都嚇得麵如土色,不敢阻攔。


  王元振此時才覺得元帥不像是在做戲,忙拚命嘶喊道:“元帥!元帥!如何殺功勳之將?”


  郭子儀啐道:“呸!汝臨賊境,輒害主將,若賊乘其釁,無絳州矣。吾為宰相,豈受一卒之私邪!推出去,立斬!”


  此時,任憑王元振拚命地高聲討饒,郭元帥也隻是不理,帳中眾將也沒有一個人敢為他求情。


  刀斧手把王元振拖出帳外,不一會兒,一顆血淋淋的人頭便被盛在木盤中端了上來……


  郭子儀將手一揮,毫無半點憐憫的神色,直如殺了一隻雞般。


  這還不算完,他又當即傳令將與王元振一起作亂的四十餘人全部緝拿起來,統統在軍前正法!


  隨著四十多顆血淋淋的人頭落地,朔方軍中登時上下肅然,重現昔日崢嶸整肅的氣象。


  郭元帥以雷霆手段整頓朔方軍的消息傳出後,新任河東節度使的大將辛雲京也迅速將殺害鄧景山的數十人在軍前正法;而殺害荔非元禮的幾十名亂兵也被新任的北庭節度使白孝德和鎮西節度使馬璘全部斬殺。


  至此,這股極為凶險的軍營嘩變風潮才在郭子儀等人的鐵血手段彈壓下得以平定。


  初登皇位的李豫每每思念至此,都覺得後脊背陣陣發涼!

  以前他做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時候,總覺得軍中有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忠臣良將真是社稷之福。可如今他做了皇帝,卻總是不由自主的去想,這幾場內亂的發起者如果不是王元振這樣的小角色,而是郭子儀或李光弼本人的話……結果又會怎樣?


  他曾與郭、李二將並肩作戰,深知他們在軍中那種極為崇高的威望。往往他們一句話,甚至一個表情,就可以讓千軍萬馬將生死置之度外,讓那些生龍活虎的兵將們不問緣由地慷慨赴死。


  到了現在他才明白,為什麽當初大行皇帝總是如履薄冰般地小心處理與郭、李二將的關係,甚至總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用魚朝恩那種明擺著對軍事一知半解的宦官去作手握監軍重權的“觀軍容使”。


  但是不管怎樣,現在的他已經安全度過了登基之後最凶險的階段。當年的廣平王也徹底完成了從“大元帥”到“大皇帝”的蛻變!


  接下來,他就要開始履行他作為皇帝的職責了。


  一直覬覦李輔國地位的宦官程元振果斷地倒了過來。


  有了這位飛龍禁軍副使的協助,李豫在一夕之間就輕鬆地拿掉了李輔國包括中書令、兵部尚書在內的所有軍政實權,僅賜了他一個“博陸王”的虛爵,算是對他往日功績的一點表彰,之後便“恩賜”他回府恩養。


  對此毫無防備的李輔國驚得目瞪口呆。


  他一開始還惡狠狠地盯著在一邊訕笑的“小跟班”程元振,又轉頭看了看仍舊麵帶和煦微笑的皇帝李豫。良久,他才無奈的承認了眼前的現實,哽咽說道:“老奴事郎君不了,請歸地下事先帝!”


  然而,事到如今,他就像一隻落入庖廚手中的雞,既無法選擇生,也無權選擇如何死,何時死……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府中躲了起來。


  消息傳出,整個長安都沸騰了,長安官員、百姓們全都喜氣洋洋地談論這個“天大的喜事”。


  而李輔國的厄運卻哪能如此輕巧的結束?

  四個月後的一天清晨,家人驚恐地發現這位曾經權勢熏天的大宦官已經倒在書房的血泊之中,人頭和一條左臂也已不知去向……


  誰殺的他?不知道!


  怎麽殺的他?也不知道!


  為什麽殺他?更是沒有人敢知道。


  皇帝李豫聞訊後“大為震怒”,下旨有司緝捕凶手歸案。


  可是,無數辦案高手追查了許久也毫無頭緒,最後也隻得不了了之……


  此時的程元振卻搖身一變成為驃騎大將軍兼內侍監,宛如當初玄宗身邊的高力士一般深受皇帝的重用。


  因為嫉妒郭子儀等人的威望和功勞,更是為了他們將來實現自己的野心鏟除絆腳石,他和魚朝恩等人勾結在一起,屢屢在李豫麵前構陷郭子儀、來瑱、裴冕等忠直大臣,以至於山南東道節度使,有“來嚼鐵”之稱的名將來瑱被削爵罷官,後遭流放賜死;左仆射裴冕也被貶為施州刺史,被迫離開了長安。


  與李輔國一般無二,程元振、魚朝恩等宦官們也前赴後繼地撲向“皇權”的火焰,即便可能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他們充當著耳目、無賴、凶手和替死鬼等各種角色。


  他們又實在太像一條被主人牽著的惡犬——當主人足夠強大,並能夠輕鬆控製它的時候,它無疑會是主人的好幫手,可以不辭辛勞的去幹各種髒活、累活,讓它咬誰就會咬誰。


  但是,一旦主人無法掌控和喂飽它,它就有可能回過頭來反咬一口……


  其結果,要麽是它被主人殺掉,要麽是反過來咬死主人。


  ……


  郭子儀是何等睿智通達之人?


  他見朔方等各鎮軍中已經安定,便舉薦了仆固懷恩接替自己的職銜,並上表懇請皇帝準許他回長安致仕。


  皇帝李豫也正好順水推舟,接受了郭子儀的申請。


  緊接著,他又敕封仆固懷恩為大寧郡王,並賜其女與回紇登裏可汗的王子成婚,以圖重新鞏固昔日的同盟,共同剿滅史朝義。


  除此之外,他還特意下旨,為當年被玄宗賜死的前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平反;又追贈建寧王李倓為“齊王”,追贈王忠嗣為兵部尚書、太子太師,追贈哥舒翰為太尉……好好地將李唐宗室和各鎮兵將籠絡了一番。


  如此,“汾陽王”郭子儀無兵無權,留在長安的府中閉門不出,終日娛樂飲宴,頤養天年;“臨淮王”李光弼擔任河南副元帥坐鎮江淮,基本遠離了平叛前線,隻是時而在江淮地區鎮壓一下饑民袁晁等人的起義;“大寧郡王”仆固懷恩擔任河北副元帥,繼續圍剿史朝義殘部,同時又要時刻提防魚朝恩、駱奉仙等人的掣肘,以免走上兩位老上司的舊路,也是心力交瘁……


  這三位當世名將,各有各的苦樂,也各有各的際遇——在皇帝的精心擺布下形成一種暫時的平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