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郭子儀救難
他伸臂將兩個孩子夾起,便如一隻大鳥一般飄然離去。
老天也似乎動了憐憫之心,驟然間一道閃電劃破了夜空,一場滂沱大雨從天而降,直到第二天上午卯時方停,現場所有的痕跡都被衝刷的幹幹淨淨。
郭子儀早為兩個孩子換了衣服,在清晨城門剛一開放之時便冒著大雨帶他們混出了洛陽,那時,楊萬頃的屍體還為被人發現。
他給兩個孩子帶了幹糧、清水,並將自己全部的積蓄一文不剩地拿出來送給他們,又一直將他們送到十裏長亭,才不得不停下腳步。
兩個少年含淚拜別這位恩人,相跟著踏上他們亡命天涯的漫漫長路。
郭子儀隻能暗暗祝禱上蒼可憐他們,隻要讓他們平安躲過近幾年的官府追捕,等身體慢慢長高,麵貌變化多了一些,便可混在各地逃戶中等朝廷大赦,到那時或許還有出頭之日。
誰知,僅在半年後,兩個少年便在汜水縣被官府拿獲。
郭子儀從河南府的布告中得到了這個消息,當即毫不猶豫地趕到府衙投案,他斷然不會讓兩個孩子含冤而死,也沒有考慮自身安危,甚至希望自己的證詞能僥幸換得兩個少年的一條生路。
嚴安之靜靜地聽完了郭子儀的陳述,麵無表情地點了點頭,讓他在證詞上畫押,之後,他冷冷問道:“郭子儀,你可知罪?”
郭子儀昂然答道:“子儀知罪。”
“你所犯何罪?”嚴安之問。
“子儀未能製止少年殺人,罪一也;包庇縱放二人逃亡,罪二也;二人去後隱匿不報,罪三也!”郭子儀毫不隱晦地答道。
“你毆打上官,罪四也;事發後清理現場,妄圖隱匿行蹤,罪五也!”嚴安之冷冷一笑,道:“五條大罪,郭子儀,我看你難逃一死。”
“子儀甘心一死!隻望少府能法外開恩,留那兩個少年活命”郭子儀毫無懼色,朗聲答道。
“哎!”素有酷吏著稱的嚴安之的口氣竟也似乎有所鬆動,他審理過的犯人極多,甚至很多窮凶極惡的匪徒隻要聽到他的名字便嚇得癱成爛泥,但眼前這個郭子儀竟毫無懼色,自己即將人頭不保,還惦記著為兩個非親非故的孤兒開脫死罪。
但他頃刻間又恢複了理智,說道:“郭子儀,本府定然秉公審理,絕不徇私枉法,他二人是死是活,大唐律說了算,聖人說了算!”
這番話理正辭嚴,郭子儀也不得不折服稱是。
嚴安之隨即將郭子儀收監,聽候發落,而後核對口供,整理卷宗,上奏禦前。
“新科武狀元郭子儀包庇殺官要犯,已被免官收監!”——這條爆炸性的新聞在東都洛陽迅速傳開了。
許多人在兩個少年的量刑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二子誅殺朝廷命官,毫無疑問應按《永徽律》以殺人罪正法,郭子儀包庇縱容凶手,同罪當斬;有的則認為,二子殺掉草菅人命的楊萬頃實在是替父報仇,符合“孝烈”的傳統禮法,應當得到寬恕。
後一種觀點,主要集中在以中書令張九齡等人為代表的大儒和士人階層,並受到了許多淳樸百姓的讚同。
經過一番漫長的爭論,天子李隆基毅然否決了首席宰相張九齡的意見,他說道:“國家設法,期於止殺。各伸為子之誌,誰非徇孝之人?展轉相仇,何有限極!咎繇作士,法在必行。曾參殺人,亦不可恕。宜付河南府杖殺!”
自此,張氏兩位少年被判綁縛市井杖殺!一時洛陽轟動,行刑當日,洛陽城內萬人空巷。
後來,善良的百姓可憐這兩個家破人亡的孤兒,將他們的屍骨收斂葬於邙山之中,還故布疑塚,以防楊家派人挖掘屍骨報複……
然而,關於郭子儀的定罪,卻又一次在朝內掀起軒然大波。
信安王李禕、忠王李璵、宰相張九齡以及王忠嗣、薛訥、裴旻等大臣均認為郭子儀雖然有罪,但事出有因,宜從輕發落。首先,他本人並未行凶,而即便本人供述曾毆打上官,但並無確鑿證據,況且當時楊萬頃正欲行凶,故此郭子儀有救助孤貧之功;至於毀滅現場,當晚天降大雨,現場已遭嚴重破壞,也無法證明就是郭子儀所為,更何況他身有官爵,按律可以免官抵死。
最重要的是,諸人都起了惜才之心,因為一個“包庇縱容”的罪責誅殺一員猛將,實在可惜。
一時天下物議洶洶,連詩仙李太白都寫詩勸諫天子法外施恩,更惹得士林中不少人為郭子儀喊冤。
天子李隆基再三考慮,對眾臣說道:“郭子儀少年得誌,有自大狂妄之心,認為憑一腔血氣之勇就可以淩駕國家律法之上,這是朕不能容忍的。而且,如果不好好打磨他險躁狷狂的性格,將來如何能在戰場上統領將士為國殺敵?”
素知天子心思的高力士早已聽出來他有心赦免郭子儀,隻是需要個台階下,便忙向諸臣使個眼色,幾位重臣又怎不曉得?都慌忙跪倒,一麵稱頌天子宅心仁厚,目光長遠,一麵就坡下驢,建議對郭子儀“教訓”一番,好叫他戴罪立功。
天子不動聲色地看他們表演完畢,歎了口氣,最終赦免了郭子儀的死罪,隻將他重重責罰四十軍棍,並在杖殺張璜、張琇兄弟的刑場上枷號示眾三日。
三日中,有不少洛陽百姓前來圍觀,許多人都送來酒水飲食,負責看守的河南府兵居然也破天荒地接到了河南丞嚴安之的暗示,對此基本不聞不問。
然而,這一切都不能讓郭子儀心中的痛苦減輕分毫。
他不在乎自己挨的那四十軍棍,也不在乎肩上扛著的五十斤重枷,他站在那處仍殘留著張氏兄弟鮮血的刑場上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這不是對自己從“武狀元”淪為“階下囚”的懊悔,而是對自己的莽撞和大意的自責。
他恨自己,當時如果自己能冷靜一點,那麽兩個孤兒就很可能不會冤死,可自己腦筋一熱,憑著僥幸想幫他們逃脫法網,卻最終害了他們的性命。
郭子儀流淚了!
之後,他足足病了一個月,若不是當年擔任自己武舉考試主考官的裴旻和薛訥兩位恩師派人悉心照顧,恐怕他早已病死了。
他發著高燒,夜夜囈語,一閉上眼睛就看到滿身是血的張氏兄弟向他期期艾艾地哭訴委屈。
病愈後的郭子儀被免去了左金吾衛長史的官職,直接降為一名普通的金吾衛軍士,而一向倨傲的他卻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不僅沒有憤而辭職,反而從容地換上軍士的製服,拿起依仗軍械,在昔日的下屬手下應卯當差。
這一幹就是三年多……
這期間,郭子儀當年的科舉同窗、同僚軍官、甚至很多下屬都已升遷提拔或放了外任,而大多數人似乎也已慢慢地忘記了還有個名叫郭子儀的“大唐第一武狀元”。
在金吾衛營中就隻有一個叫郭子儀的普通軍士,他對長官尊敬,對同袍照顧,有功推讓,有過擔當,無論誰都願意跟他搭檔。
隻是不知何故,雖然為他請賞的申請每次都能獲得批準,而提拔他升職的申請卻屢遭駁回。他卻總不以為意,每天除了值守就是練武、讀書,從不請一天假,也不誤一次卯,隻有在每年清明休沐時候,隻要人在東都,他便會隻身前往洛陽城北的邙山中,直至日暮方回……
誰知就在今晚,當吐蕃副使打傷裴老將軍之後,這名叫郭子儀的金吾衛兵士居然一反常態,未等有人下令,便擅自從值守的隊伍中衝出救護。
這一反常舉動驚得當值的旅長出了一身冷汗,張著大嘴半天合不上,心中飛速地盤算著找個怎樣的理由為這位手下脫罪……,然而,更令他吃驚的是掌管禁軍的右門監衛大將軍高力士不僅沒有斥責郭子儀,居然還為他請戰。
那百夫長心中暗暗嘀咕:“俺的個老天翁翁,這夥計到底是個啥來頭?”
再等到郭子儀戰敗那氣焰囂張的吐蕃副使,城下值守的金吾衛官兵們一起高舉手中的兵器歡呼雀躍的時候,那旅長也不由得咧著嘴大笑,對遠處頹然坐在馬上的吐蕃副使琅支都喊道:
“你奶奶的!知道不?那是老子的兵!”
……
此刻,五鳳樓大殿中,諸臣都微笑地看著殿中跪倒在地的郭子儀,而天子李隆基卻麵沉如水,等郭子儀跪拜完畢,他才緩緩開口道:“金吾衛郭子儀,因何未得軍令,擅自出列?你可知罪?”
郭子儀平靜答道:“違反軍令,擅離職守,子儀知罪!”
很多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天子會如何責罰這位剛剛立下大功的金吾衛軍士,而李禕、張九齡、裴耀卿等大臣均正容斂色,肅靜端坐。
天子卻沒有理會郭子儀的回答,一轉身對侍立身旁的高力士問道:“右監門衛大將軍,金吾衛也歸你都轄,你這個長官怎麽看?”
高力士何等機靈?早已看透天子心思,慌忙跪倒,滿臉堆笑道:“陛下聖明,郭子儀身為左金吾衛軍士,救護受傷的左金吾大將軍裴旻,恰是履行護佑主將的職責,雖未請令,但其情可宥。”
他這一下子可算是說到點上了,按照大唐軍法,兵將士卒就是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救助主將,否則一旦主將遭遇意外,麾下所有兵將均皆有罪。
天子微微點了點頭,鼻子中“嗯”了一聲,仍是未置可否。
老薛訥笑道:“陛下,郭子儀護佑主將,戰敗吐蕃副使,不僅無罪,而且有功啊!”
王忠嗣等諸將更是隨聲附和,點頭稱是。
李林甫早在一旁看了個明白,連忙道:“陛下恩準郭子儀出戰,便是早已赦免其罪,聖人用人之明,我等歎服!”這一頂堂皇的高帽恰到好處地送給了天子,順手又遞上了一部給他下台的梯子,實在高明之至。
天子李隆基也不禁微笑,口氣一緩,道:“郭子儀,既然諸位勳貴大臣都為你求情,朕就免了你的罪過!以後當吸取教訓,盡心為國家出力,不可再犯!”這番話可謂是意味深長,似是說赦免了今晚郭子儀未經請令便擅離崗位的罪過,又似指得是他之前所犯之罪過也一並免去了。
郭子儀仍不卑不亢地叩首道:“謝聖人隆恩!”
天子又對高力士道:“朕看此人武藝出眾,且已改過自新,可官複原職。今後若有功再加封賞。”
高力士忙連聲應諾,他知道,天子對這個當年的武狀元還是有所期許的,之前也著實存著打磨砥礪之心。故此在這三年內,他故意壓下了底下為郭子儀升遷的申請,氣得老裴旻好一陣子不肯理他,弄得他也有口難辯,哭笑不得。他在天子身邊多年,見過當年紅極一時的功臣葛福順、王毛仲、薑皎等人都因為他們的持功自傲而或貶或誅,便非常理解天子的苦心——當年的郭子儀就像一匹剛剛帶上絡腦的烈馬,需要更加嚴格的鞭策訓練,否則難成大器。
要不然,或許開始隻是犯點小錯,一旦聽之任之,時間久了就會慢慢生出驕矜之心,最終導致難以想象的後果。
三年內,他委派專人暗中觀察郭子儀,不僅是為了看看他有什麽抱怨或不軌言行,更是為了看看他是否能耐得住寂寞和敲打。
很不錯的是,郭子儀都挺過來了,而且似乎天子對他的錘煉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現在的郭子儀不僅武藝更勝當初,而且氣度沉穩、不倨不傲,不卑不亢,還頗能顧全大局!
方才他看的清楚,對戰吐蕃副使的最後時刻,對方的馬槊已經撒手,隻要郭子儀的長戟繼續前刺,琅支都必然斃命!但如果那樣,大唐與吐蕃之間縱然沒有反目成仇,也會產生難以彌補的隔閡,而郭子儀卻能及時撤力收戟,隻切掉了對手兩根手指,卻饒了他的性命——既恰到好處地略施懲戒,又顧全了兩國邦交的大體,實在是處理的極為得當……
這都說明,這位年輕人已經學會了思考,懂得考慮後果了!——大唐有無數能夠破關斬敵的勇將,但天子需要的更是智勇雙全,識大體、顧大局的良將……。
“這個郭子儀或許是個節度使的材料呢”,高力士心中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