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顏真卿登科
大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月初二。
宵禁剛過,被春霖浸染著的洛陽城就早早醒了過來,今天是進士科舉試放榜的日子,洛水南濱觀德坊的禮部東牆前早已圍成了裏三層外三層。
今年被取中的舉子隻有二十六位,才占了全部的八百來人中極少的一部分,多數人隻能落個榜上無名的結果——他們有的人表情木然,有的呆立著不動,有人正偷偷用衣袖拭去淚水,有人則聚在一起借高聲的談笑掩蓋內心的失意……
對這裏的許多人來說,落榜不僅意味著多年的寒窗苦讀毫無結果,還意味著妻子的失望、兄嫂的白眼和村人的譏笑……除非他們放下書本,拿起鋤頭,從此在烈日下土裏刨食。
聖人說“貧賤不能移”,這固然對,但也沒有誰真地甘於貧賤,或許這句話也隻有從已經從貧賤中擺脫出來的口中說出,才有意義。
有人正蹣跚著離去,丟下一把破油紙傘在地上隨風滾動……
“高大兄!”有個清朗的聲音喚他道。
失魂落魄的高適停了腳步,轉頭來看。
一位身穿淺灰色綈袍的青年跑到他的身邊,替他撐起傘,安慰道:“大兄莫要氣餒!來年咱們再戰科場!”另一位身穿褐色綈袍的青年也上前勸慰。
高適那高大的身軀緊緊裹在淡薄的舊縕袍裏,額前的頭發也打了綹,神情蕭索。他認出這兩人是自己的詩文好友杜甫和岑參,心中一酸,喃喃道:“三次了……落第三次了……還有來年麽?”他家境貧寒,如今過而立之年,已接連三次落榜,身上盤纏也早已花了個精光。
杜甫和岑參年紀都小他許多,家境都還不錯,故此雖也都榜上無名,但也並不如高適這般灰心至極,隻得出言安慰。
杜甫見遠處通津渠邊的空地上已支起幾處朝食攤子,冒著熱騰騰的白氣。便招呼二人過去找了張空桌子坐下。
出攤的老漢見有新客到,連忙招呼:“三位小郎喝湯餅嘞!”
三人點了吃食。不一會兒,老漢就用三隻粗白瓷大碗將熱騰騰的湯餅盛了上來,又麻利地用竹蔑盤送上六個胡餅。
半碗熱湯餅下肚,三人熱汗直冒,高適的情緒也稍好了一點。
那老漢極為熱情,格外關照這三位讀書人,又給他們送了三碟切得細細的老醋水芹小菜。他一麵忙活一麵閑嘮道:“一看三位小郎就是讀書有禮的斯文人。不像俺家那個,橫沒點出息!”
“阿丈貴姓咯?家中郎君在哪裏高就?”岑參的紅臉堂上還有對酒窩,顯得十分俏皮,他性格開朗,最愛與人閑聊,見老漢熱情豁達,正對了脾氣。
“免貴姓嚴。嚴實的‘嚴’,”老漢回道,又有些無奈地說:“他能有什麽狗屁高就嘞?狗崽子讀幾年書就不讀了,專門遊手好閑。這不,又是一連十來天不著家!不知道哪裏鬼混去了……”
岑參忙安慰道:“阿丈莫要著惱,兒孫自有兒孫福,慢慢就好了!”
老漢笑著恭維說:“他要有諸位讀書郎一半本事,將來能考個功名,俺就心滿意足了。”
岑參臉上一紅,沒有接話,高適、杜甫也都麵露尷尬。
嚴老漢似乎察覺到自己失言,忙岔開話題道:“三位郎君可知道今天還有大熱鬧嗎?”
岑參笑問道:“阿丈說的是幽州張節度獻捷的事嗎?”
嚴老漢連連點頭道:“是嘞!是嘞!今天是個大日子嘞!辰時初刻新科進士跨馬遊街,後晌張節度押了一萬多契丹俘虜來向聖人獻捷,之後天津橋廣場還有擊鞠可看嘞!”
……
他說得不假,辰時初刻,洛陽城內已是萬人空巷,定鼎門大街兩側人頭攢動。
“新科進士跨馬遊街嘞!”隨著人群中一聲高喊,定鼎門大街沸騰了。
十幾位穿紅色葛麻縕袍,綠幘包頭的閑漢組成的“進士團”引導著遊街的隊伍緩緩而來。前麵最年長的一位鳴鑼開道,他身後兩名大漢高聲吆喝著吉語;隨後而來的十名吹鼓手都鼓腮咬唇,手舞足蹈,使出了他們看家的本領,將手中的樂器鬧得震天響;每走一段,還會有“花炮手”跑到街邊“劈裏啪啦”地放一串鞭炮;又有踩著高蹺的“散花郎”不斷的向空中揮灑著杏花花瓣……
在身著嶄新軍服的佩刀府兵的護持下,新科進士的馬隊緩緩到來。
他們已經換上了簇新的袍服,大紅色的彩緞綢花係在胸前,就連他們騎乘的駿馬都是玉鐙金鞍,鉤臆帶上掛著火紅的繁纓,看上去光鮮明亮,神氣十足。
人們的情緒立即被推上了**,拍掌聲、歡笑聲和讚美聲不絕於耳!熱情的姑娘們早已換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裙,裝扮上了最美的妝容,毫不客氣地將藍中的花瓣向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意中人”頭上灑去……
隊伍中最受姑娘們關注的要數今年的“探花郎”顏真卿了,他隻二十六七歲的年紀,飽滿的額頭上一對黑鬒鬒的眉毛,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他嘴角矜持地微微翹起,露出一點含蓄的微笑。他出身琅琊顏氏,文章、詩賦都屬於同年中的佼佼者,加之其遒勁的書法、英挺的姿容和遍布士林的賢名,甚至得到了在東都致仕的宋璟老相公的垂青。
還有人說,他原本可高中甲科頭名狀元,隻是中書令張九齡相公在最後一刻起了佑才之心,硬生生地將他的名字後挪了兩位,放在了甲科第三的位置上……
這一天,進士們多年的寒窗苦讀到底是換來了飛越龍門的衝天一躍!在絢麗的杏花天雨之中,他們跨過宏偉的天津橋,向洛北巍峨矗立的五鳳樓緩緩而去——那裏有他們的錦繡前程,也有看不到的陰謀和犧牲。科場上的比試剛剛結束,一場新的角逐即將展開……
就在這時,鍾鼓樓方向傳來了洪亮而悠遠的鍾聲,一道璀璨的陽光穿過陰沉灰暗的雲層,筆直照射在巍峨雄偉的五鳳樓上。
人們還沒有來得及發出驚歎,一道又一道的金色光柱相繼洞穿了天際的雲層,將整個洛陽城籠罩了起來……
人們都被這壯觀的景象震撼了,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捋著胡須感歎道:“金光普照,天佑大唐嘞!”
在街邊追逐玩耍的兒童唱起了一首五言歌謠:
“黃河三尺鯉,
本在孟津居,
點額不成龍,
歸來伴凡魚。”
高適、岑參、杜甫三人擠在人群中裏看了新科進士跨馬遊街之後,又聽到了那首童謠,不由得心中五味雜陳,他們沿洛水南岸緩緩而行,一時都默默無言。
沒走多遠,就見不遠處舊中橋附近亂哄哄地圍了一群人,還夾雜著廝打、叫罵之聲,三人便走上前去一看究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