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收商稅
哪怕幾個內閣大佬同意了收商稅,開海禁,也沒那麽容易。
比如說開海禁,自然而然就涉及到勘合貿易。
大明往年,若非不想藩屬國造反,對這個勘合貿易,簡直畏之如毒蛇,避之不及。
可以說,至朱元璋開國以來,沒有哪一次的勘合貿易,不是迫不得已,扭扭捏捏,捂著小心肝,心疼得無以複加,然後裝模作樣搞一搞!
因為,勘合貿易又叫做貢舶貿易,乃是朝貢體係的另外一種解釋。
說白了,就是大明規定了時間、地點,允許誰誰誰來給大明爸爸上貢了,然後大明爸爸再賞賜一些東西。
當然,誰想來上貢,都要先派個使者,來向大明爸爸磕幾個頭,拍一拍大明爸爸的馬屁,然後大明爸爸再給藩屬國發張憑證。
當時間到了,藩屬國就拿著這張憑證,來找大明爸爸要錢。
包括韃靼人,也是如此!
韃靼人用一些擦屁股都沒用的垃圾,把大明的寶貝換走,然後去西域,或者更遠的地方走一趟,就可以換無數真金白銀。
偏偏,各個藩屬國嚐到了甜頭,對勘合貿易簡直趨之若鶩。
就說日本,為了與大明爸爸做交易,拿著島上不能吃的金子銀子,想著法來找大明爸爸要東西。
甚至,日本的戰國之亂,與勘合貿易關係極大。
比如,前一段時間,兩個日本大名,為了爭取貿易的資格,雙方殺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拽吧!
大明爸爸就是這麽有顏值,就是這麽招人愛!
再比如緬甸東籲王朝,為了和大明爸爸做生意,腦子一昏,竟然發動大軍,要和大明爸爸開片,在開打之前竟然放言:“輸了繼續打,隻要爸爸同意勘合貿易就好了。”
言下之意,打不過老子求饒,隻要爸爸同意貿易都好說;爸爸要是不同意,兒子就繼續找爸爸麻煩。
大明國力強盛,三下五去二,把東籲王朝摁在地上使勁摩擦之後,東籲王朝的老板又派人來,說兒子知錯了,大明爸爸看在兒子知錯的份上,再來貿易一次罷。
這就是現狀!
除了歐羅巴之外,大明在亞洲這塊地皮上,一直是牛皮轟轟帶閃電的存在。
哪個藩屬國敢惹大明爸爸,隻要一個眼色,周圍就一群人去揍他!
哪怕大明爸爸封海停航,這些藩屬國也不遠萬裏,千辛萬苦,心甘情願跑來大明。
劉健幾人雖然同意了開海禁,但說實話,這種吃虧不討好的活……真以為天朝上國都是傻子,實在是吃的虧多了,才搞出閉關鎖國!
劉健幾人就在糾結!
小皇帝哈哈一笑,道:“這有何難?但凡諸公聽朕的,朕擔保,國庫每年至少年入一億兩白銀!”
這一刻,劉健、李東陽、楊廷和、謝遷,立即與王鏊化敵為友,齊聲道:“陛下此言當真?”
當然是真的,金子都沒這麽真!
還是那個前提,大明要有一支強大無匹的海軍!
但是,細節小皇帝不願意說。
任幾人使勁磨,小皇帝隻是笑,又或者拍著胸脯保證,就是不說具體。
小皇帝把胸脯拍得砰砰響,笑道:“無論是商稅,亦或者海禁,暫時不宜聲張,且由朕親自操作海航,至於商稅,就由劉公親自負責若何?”
劉健老臉一苦,他望著低眉順眼的李東陽,風輕雲淡的謝遷,以及事不關己的楊廷和,心中大罵晦氣,直呼幾人沒義氣。
他更對小皇帝有怨念,誰都知曉王瓊乃是天下算學名家,王鏊也精通明算,至於皇莊、錦衣衛……小皇帝手上一堆通曉計算的人才。
小皇帝竟然不把此事交給劉瑾,也不給焦芳,更不給韓文,還不給王瓊,擺明了就是要拖他這個內閣首輔下水。
劉健幽怨地看了小皇帝一眼,看得小皇帝起了雞皮疙瘩。
小皇帝何等善解人意,立即道:“朕與皇莊,發明了表格記事法,引用了阿拉伯數字,培養了一批人……就調撥百人與劉公罷。”
“劉公,如此可好?”
劉健再不敢有脾氣!
他現在,是真怕了小皇帝!
這個皇帝陛下,一套套的來,一個個地整,誰也不知道他緊接著會搞什麽幺蛾子;別看謝遷最近閑,就看小皇帝招募的人手,就曉得接下來謝老兒胡子不白,頭發不掉,絕對不能退休。
至於李東陽,劉健深深看了李東陽一眼,賓之啊,等著吧,你最擅長於民生,怕是最苦最累的活計,下一個絕對是你。
倒是楊廷和這個瓜娃子,劉健真猜不出小皇帝的安排。
所以,他與其說是接下了一個燙手山芋,不如說接下了的活……什麽調解江南士紳,安撫讀書人,以及各個律令出來的時候,就該李東陽幾人頭疼了。
以小皇帝的脾氣,他絕對是把好名聲拿了,鍋讓大臣背!
皇帝陛下永遠是光明偉大的,錯的永遠是大臣。
想到這裏,劉健心裏一鬆,笑吟吟地道:“甚好,老臣謝過陛下;不過,臣欲懇請陛下一事,還望陛下恩準。”
正德小皇帝好奇,劉健滿臉苦澀,忽然變得萬裏晴空,他實在想不通劉健的內心鬥爭;不過,不妨礙小皇帝順口就來:“劉公但講無妨!”
“臣請陛下委派戶部尚書韓文大人,協助於臣,韓貫道補苴匡救,製務嚴謹,恰是最好的人選。”
小皇帝笑眯眯,把眼睛眯成了一條縫,道:“無妨無妨,韓卿主掌戶部,理天下之財,正是應有之義。”
劉健也笑眯眯地,聽到‘理天下之財’,立即明白皇帝同意了他的想法,默契地做了回應,他心裏開懷無比,誠懇道:“臣謝過陛下!”
君臣二人,笑眯眯地完成了勾兌,旁人如霧裏看花……李東陽忽然就明白了。
李東陽也幽怨地看了劉健一眼,心裏哀歎,老朋友,你可跑得真快!
不但把最輕鬆的活計搶了,還順手找了個背鍋的……以你的能力,保證群臣議論的時候,隻會說韓大人提議有益於國庫,故而建議收商稅;而你,絕不會有人罵你半個字!
高明啊!
不動聲色間,不但把陛下的大事辦了,還順手拉了個墊背的。
手段真高明!
可是,陛下怎麽也同意了?
他們之間……嘶,陛下好生聰明!
‘天下之財’……陛下這是把商稅調去國庫,讓劉公使勁花,他於劉公背後推波助瀾,可他自己,卻悄咪咪把海運吞了……劉希賢,你傻啊,老夫早告訴你,海洋貿易才是來錢的大頭!
希賢啊,陛下要親自負責海禁……明擺著是把最大頭的一部分,讓予陛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