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海禁與商稅
正德小皇帝有種衝動,幹脆直接開溜好了。
但他溜不掉!
借著抓孔聞韶的機會,他把孔氏上上下下的寶貝,金子、銀子、古玩、奇珍、美玉、禮器、銀票、鈔票、地契、房產、商鋪……一掃而空。
現在的孔氏,據說不斷在哀求親房,甚至有人跑去孔氏南宗求援。
可見生存都已經困難。
偏偏,這些都是證據,孔氏越富有,就證明這個家族並沒有表麵上的光鮮,而是罪惡盈野!
小皇帝進入禦書房,屁股一座,微微一笑,擺出一個迷人的笑容,道:“朕欲開海禁,諸位愛卿意下如何?”
眾人集體愕然,大家都沒把問題談清楚,陛下您就談條件?大家都是斯文人,能不能不要這麽直接?
斯文掃地啊!
幾人仿佛吃了一坨狗屎,又一副便秘的表情。
大家根本沒想到,小皇帝出去逛了個圈,忽然回來拋了一個話題。
但是小皇帝也憋屈。
總不成勞資非要看你們和王鏊一直掰手腕,直到分勝負?勞資能眼睜睜看著朝堂分成兩派,搞對抗,玩分裂?
勞資要是支持劉健幾個老鬼,王鏊豈不是離心離德?他以後還敢發言,還敢幫朕辦事?
又或者,勞資幫王鏊說話?
當然不能!
儒家一群狗東西……法家起碼曉得唯君上,唯皇帝陛下作威作福!
儒家呢?
儒家一群狗東西最喜歡叫囂,什麽良禽擇木而棲……我呸!
分明是見風使舵,見異思遷,壓根就沒有忠誠概念!
勞資怎能寒王鏊之心!
所以,有本事你們就來懟我,勞資這個皇帝和你們搞!
勞資把問題拋出來了,幹不幹你們一句話,不行的話,勞資直接下令殺孔氏滿門!
劉健、楊廷和、李東陽、謝遷幾人,最傻眼的是楊廷和,瓜娃子仗著和正德小皇帝親近,試探地問道:“陛下,海禁大事,不得一蹴而就,還需仔細商議……”
正德小皇帝笑吟吟地,仿佛根本沒有聽到楊廷和的話,道:“朕換個話題,收商稅若何?”
李東陽幾人,把老眼瞪得渾圓,幾乎脫框而出,小皇帝再次抿嘴一笑,又換了個建議,道:“那朕再換個思路,取消舉人掛靠製度,所有舉人由朝廷養給如何?”
劉健的表情,早不複沉穩,從小皇帝第一句話開始,他就看出小皇帝在出難題,但他沒想到……竟然一個比一個難。
相較之下,倒是開海禁更容易。
想了想,老頭兒就要下決斷,免得小皇帝一會兒反悔。
因為,對於收商稅也好,取消舉人掛靠製度也罷,統統是動搖士大夫根基之舉;倒是開海禁……劉健不負責任地想,反正小皇帝有錢!
但他還沒說話,就聽到了小皇帝繼續說話。
小皇帝臉帶微笑,神情堅毅,話中凜然,不予任何人拒絕:“不瞞諸公,無論收商稅,還是停這群手無縛雞之力的舉人……混吃等死之舉;又或者下推恩令,讓姓朱的也沒機會白吃才喝,收各封地於國有;大明海船遠洋,發掘無盡財富,庇護大明海疆,都是朕要做的事!”
正德小皇帝站起來,絲毫不顧忌幾人臉色的倉皇,老臉逐漸失去血色,嘴巴張得老大,就快斷了下巴。
換做平時,哪怕小皇帝是皇帝,這番話也有大逆不道之嫌。
尤其是一句,讓姓朱的也沒機會白吃白喝……讓幾人心肝脾肺腎,統統顫抖起來。
小皇帝這是玩推恩令?還是削藩?
君不見建文帝前車之鑒,莫非小皇帝就不怕再來一次靖難之役?
但李東陽是看得極其透徹的!
這個武人世家出身的文官宿老,他從小皇帝調兵至南京,就覺得不對勁……鑒於兵部無人主持,正德小皇帝幹脆將兵部事務,先托管給了李東陽。
滿滿當當幾萬人,借著戍邊輪換的機會,羽林衛人去樓空,除了個薛翰還裝模作樣呆在京城,沒人知道南京衛所,已經換了個遍。
當朝智者,一下就看出了玄機;小皇帝這麽一說,李東陽立即知道,無論大家是否同意,怕是小皇帝都會這麽幹!
當然,他誤會了小皇帝。
對於“漫山遍野”的大明王爺,小皇帝肯定有心思動一動。
但和李東陽想的動一動,卻不是一回事!
說白了,小皇帝覺得這些王爺們,呆在大明花花世界,除了花天酒地,給地球生產垃圾,欺壓小民為樂之外,當真沒多大用!
因為,藩王們的作用……可以說,除了代王、晉王之外,其他的藩王都不重要了!
於開國之際,大明藩王們坐鎮一方,穩定大局,教化民眾,開荒拓土,繁華一地,是有莫大貢獻的。
但時間一長,兼這些家夥又能生,一直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還過的是混吃等死的日子,小皇帝就不樂意了!
等小皇帝征服一方之後,將這些藩王統統打發出去……比如大小琉球,完全可以放兩到三個王爺!
比如草原,比如安南,比如金邊,比如爪哇,比如呂宋,再比如更南那個極大的島嶼。
而小皇帝,也不會學漢武帝那麽小氣,壓根不會想著自己全部吃下來。
當然,他哪怕窮盡百年,怕也沒本事全部吃完。
所以,除了興王之外,其他藩王們統統去開疆拓土,隻要你們有本事,麵積達到多少之後,朕就給你們封王,讓朝廷承認你們的地位!
用一張不值錢的聖旨,換無數礦藏,換來疆域的擴展,換來大明的穩定,何樂而不為!
正德小皇帝調查過,大明的藩王們,有出息的子女當真不老少,隻要這些人稍微用點心,小皇帝支持一下,於大明之外多百十來個王爺又如何?
隻要小皇帝擁有強大的武力,擁有強大的戰艦,能保持武力輸出,保持貿易輸出,保證雙贏,就是最好的殖民方式!
甚至,比如張浚等戍邊大將,正德小皇帝同樣給這個機會。
當這些家夥遠懸海外,自然而然會心慕中華,即使搞成當年蒙古人的汗國局麵……小皇帝才不擔心這種局麵。
諸夏的大一統,深入人心,沒看小琉球八百年後,仍然搞授勳儀式?
當然,這一切都有個前提,是大本營能提供支援,各個藩王能能往大明輸送資源,形成一套完整的循環體係,才不至於讓某些人,“春”心萌動,起造反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