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大西皇帝 安立天命
崇禎帝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他也不會去做一個仁慈的皇帝,這曆史上不管是哪裏帝王,都沒有仁慈的,手上的人命隻怕堆積起來,都可以堆成山了。
但是有誰去說過什麽?
隻要天下統一了,天下之人自然會對崇禎帝恭恭敬敬,在那時隻要崇禎帝,讓這些百姓們過的好,這些百姓就會對崇禎帝感恩戴德,至於崇禎帝同意之前做過什麽,他們自然不會在說什麽。
相反,要是一個仁慈的帝王,不說外麵那些虎視眈眈的敵國了,隻帝國的內部,隻要你做了一點點對不起百姓的事情,或者做一點什麽有傷人倫的事情,那這個帝王的絕對會背上無數的罵名,最後鬱鬱寡歡而死。
這就是人性的問題,隻要一個帝王能拿捏好人性這個東西,這帝王絕對大有成就,要是拿捏不好,不管有多大的基業,都必將敗落。
人們是不會管你有多辛苦,隻要他們舒服,他們是不會在乎你之前做過什麽,但是隻要你之前一直對他們好,突然讓他們不舒服了,那被抨擊的對象就是你了。
像現在的崇禎帝,完全就是虱子多了不怕咬,已經無所謂了,多一個少一個對他來說都一樣,他先把自己鐵血的一麵放在那裏,隻要有人觸犯,那就一個字,殺。
規矩都立在那裏了,隻要觸犯死了那能怪誰,隻能怪那人自己,這些平民百姓隻要習慣了這規矩,自然沒有人會說什麽,不僅不會說,還會非常的配合。
這一點,崇禎帝就是參考後世的法律,但現在還沒有徹底實施,隻要開始實施,那大明絕對會更上一層樓,可以說大明會走在社會的最頂端。
還有培養學子一事,隻要這一次學府之事徹底成立,崇禎帝將幹一件大事情,徹底整頓這大明的學習。
到時候,大明的人人入龍,這還遠嗎?萬眾一心之事,就是異國番邦破滅投降之時。
這邊,趙子龍等人沒要多久,就進入了峽穀,來到了大西,這麽大一匹部隊,沒有受到任何的阻撓和影響,他們的步伐,,堅定而一直。
等他們踏進這大西,這大西裏麵到處都是躺在地上昏睡的人,趙子龍大手一揮,這些人快速行動,把地上的人,一個接一個的綁了起來,等他們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被綁在人群之中,一點還手的力量都沒有。
至於趙子龍和鄭芝龍,他們兩人在之前那幾個臥底的帶領下,進入了大西的小皇宮之中,準備去找到張獻忠,他們可不想有什麽意外,這張獻忠在逃了,那努力可以說全廢了。
畢竟來這裏,可不就是為了抓張獻忠的嗎?怎麽可能讓他跑了。
“嘿!這張獻忠還挺會享受,在這麽艱險的地方,居然還這麽奢侈。”
看這這小皇宮的裝飾,還有奢華的瓷器,鄭芝龍止不住的感歎,但是感歎歸感歎,他的眉頭卻皺了起來。
“鄭將軍,怎麽了?”
就在這時,趙子龍察覺了異樣,朝著鄭芝龍看的地方看去,隨後他的眉頭也皺了起來,快步的走了過去。
隨後,隻見趙子龍拿出了一個拳頭大小的玉章,還有一件金黃色繡有龍紋的衣服,放在自己的手中,不得不說他們兩個眼神是真好,居然能在這昏暗的燭火之中,看到這兩件小東西。
這兩件東西,是張獻忠找工匠做的,一個是玉璽,上麵刻著大西皇帝,安立天命,那黃色的衣服,不用多說,就是龍袍了。
這張獻忠不得不說,膽子真的挺大,就連大順的李自成,還有南明的福王,製作的龍袍都是八爪,可他到好居然做了一條九爪金龍。
所有人都知道,這九爪金龍,隻有真正的天子才敢穿,從古至今每一個皇帝,在沒有統一大陸之前,都是不會穿九爪金龍的,除非他是繼位的太子。
可是,這張獻忠居然不遵守,私自製造,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雖說他是平民出身,但是他的野心真的不小。
其實主要讓兩人皺眉的,不是這龍袍,而是那玉璽,不管是哪一個朝代,這玉璽就隻會有一個,上麵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不管是那一代皇帝,都會遵守,在秦始皇的玉璽被摧毀之後,每一個朝代,就隻會出現一個玉璽,要麽是上一個國家留下來的,要麽就是上一個國家的被摧毀,這個朝代的帝王稱霸了,製造了一塊玉璽,這玉璽也叫鎮國玉璽,一塊玉璽,代表著一方國土。
這麽多年無人敢約見,隻要不是稱霸的人,那些王侯,都隻是用自己手中的印章,代表著玉璽,就連李自成和福王,都是一樣,可是這張獻忠居然敢做出這種大逆不道之事。
特別是他,還篡改了上麵的東西,大西皇帝,安立天命,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居然敢寫出這樣的話。
不過,再確認不是真正的玉璽之後,趙子龍和鄭芝龍到是鬆了一口氣,他們剛才還以為,這大明皇宮的玉璽,什麽時候流傳出來了。
不過還好,這不是,至於說私自製造玉璽一事,兩人自然會回京之後,立即上報給崇禎帝,這張獻忠的罪行,要由崇禎帝定奪。
不過,這張獻忠這麽大的膽子,十有是個死罪,這肯定是逃不了的了,不說他叛國,就說趙子龍他手上的東西,這張獻忠就夠死個十幾回了。
隨後,趙子龍讓人把這玉璽和龍袍收了起來,等回京的時候帶回去,之後,在手下的帶領下,兩人來到了小皇宮的深處,也就是大西寢宮所在的地方。
“將軍!就在那裏麵了。”
帶他們來的小將,給二人指了指那一處寢宮,這裏,就是張獻忠現在所在的地方。
現在的張獻忠,還在昏睡著,身體光溜溜的趴在自己妻子的身上,也沒個什麽動靜,就等待著二人進入房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