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三十二章 知人之難
欲尋富國強兵之道,成了官家念念不忘之事。
自嵬名山兄弟投降之後,官家更是堅定了決心。
汴京又起大雨。
官員們不約而同都想到了治平二年時那場大雨,開封府,都水監各路人馬都被調動起來,於各地查缺補漏。
不過對於朝堂而言,伴隨著大雨的隆隆雷鳴電閃,預示著一場變革正要展開。
因為官家越過中書樞密院指揮西夏戰局,為了讓種諤襲取綏州,官家撥錢六十萬以成其事。
司馬光上奏此例一開,本朝與西夏戰事再無休止。
果真如司馬光所言,種諤襲取綏州之後,西夏人迅速作了報復,李諒祚設計誘殺了宋朝知保安軍楊定。
楊定曾作為朝廷的使臣與西夏接洽,與李諒祚約定歸還被劫掠至西夏的熟戶。李諒祚還讓楊定向皇帝進貢了刀劍和金銀。楊定回朝後只獻給了皇帝刀劍,卻不見金銀。
楊定說可以用計刺殺李諒祚,皇帝大喜就讓他知保安軍。結果襲取綏州的事一出,李諒祚認為宋朝沒有議和的誠意,便以會議的名義召楊定前來,然後殺之。
官家聞之大怒欲興兵報復,為邵亢等大臣反對。眾大臣們言,天下財力匱乏,未宜輕言兵事,還請朝廷對四方以招撫為主。
官家不得已停止了對西夏用兵的打算,同時下詔求官員直言,英宗皇帝在水淹開封城后,曾下旨求直言過一次。
如今官家下詔求直言,是讓天下官員哪怕你是一名不入流的小官都可以上疏給皇帝,而且言者無忌,要說什麼都行,哪怕你直指朝弊大罵也無妨。
這樣的詔書竟已經是官家登基半年多以來第三次下詔求直言了,這新郎官要入洞房都沒見過這麼猴急的,但天下都知道官家急迫到什麼程度。
除了下詔外,官家同時實行轉對之制,所謂轉對之制就是除了待制的官員外,每一名朝官都可以入起居與官家奏對。
還下召求身邊近臣各舉邊才一人。
確實官家如此心切,實令司馬光等大臣憂心不已,卻也讓不少官員看到了一條進身之階。
這日京師遭遇地震。
整個皇宮宮殿搖搖欲墜,兩宮太后皆受到了驚嚇。
數日後,官家於殿內召重臣議事。
官家問曾公亮道:「地震之事,可是上天要朕警惕什麼?」
曾公亮奏道:「陛下,臣讀甘石星經其中有雲,天裂或地動,皆氣有餘,陽不足也。地動陰有餘,天裂陽不足。」
「這地震想必是陰氣有餘之故。」
在旁的章越聽了不由拜服,曾公亮也太能扯了。
官家向曾公亮問道:「那何為陰呢?」
曾公亮道:「臣為君之陰,子為父之陰,婦為夫之陰,夷狄者中國之陰,陛下皆當戒之。」
官家聽了思索半響,然後道:「不錯,夷狄者中國之陰。」
眾大臣們面面相覷,曾公亮給了一個很空泛的回答,沒料到官家居然對號入座了,這腦補的水平。
不過章越想來也是沒錯,相比較漢唐或歷史上任何一個強盛的政權,宋朝幾代君王的皇權交接都顯得無比平穩順暢絲滑。
大臣,皇子,皇后太后等歷朝歷代對於皇權構成的威脅,如今都處在一個可以控制的範圍內。
但對外部的威脅,還沒有太好的辦法。
正當這時一個冷測測的聲音道:「陛下,如今大臣中有小人,小人之黨盛也,此乃地動給陛下的預警。」
說話的人乃吳奎。
章越心道,娘得,什麼叫小人黨,又是慶曆時,君子黨小人黨的一套嗎?整天搞黨爭有完沒完,現在國家的問題是這個嗎?
不僅章越,連官家也露出不高興的神色。
吳奎說完,一旁王陶出班道:「臣附議,陛下求治心切,進人太速,以至於一些小人以聖寵眷顧,得以側近左右,蒙蔽聖聽。」
「陛下應聽取上天降下的警告,將左右的小人通通驅逐出朝堂去,流放至嶺南崖山這樣的地方過一輩子。」
章越聽了王陶的話心底反而不氣,習慣了,此人在天子面前講自己壞話不是一兩次了。
吳奎,王陶先後說完,肯定少不了科代表司馬光。
司馬光當然是支持吳奎,王陶的意見言道:「陛下,前些日子,富鄭公上疏言,君王本無職事,唯有辨別君子,小人而已。」
「朝廷那麼多官員,那麼多職位,陛下豈能一一安排分辯安排而去……如今陛下欲求富國強兵之道,下詔求言,開通言路頗具明君之風,然而廣采百官所言,所得既多,那麼其中有哪裡言語是真切,哪裡言語是包藏禍心,實難分辨。」
「有些奸計似堂堂正正之謀,有些大奸大惡之徒偏偏一副忠臣的樣子,還請陛下仔細分辨。」
聽了三位官員進言,官家終於忍不住了言道:「幾位卿家,如今的當務之急是辨別君子小人嗎?」
「先帝可謂明辨君子小人,但朕登基后見朝廷賬面如今赤字如此,覆國只在旦夕之間。朕為了節儉將先帝喪葬之費及登基之後對百官禁軍的恩賞,都減作只及當年先帝登基時的三分之一。」
「但即便如此國庫依舊空虛,朝廷處處舉步維艱,一個綏州不敢收復也罷了,如今朝廷的使臣被殺了還要朕忍氣吞聲?」
司馬光等官員退至一旁。
這時候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出班道:「陛下,臣曾出任三司使,為國家打理過財政。臣以為國家要想長治久安,最要緊的不是在仁德,而是在一個財字,只要國庫充裕,朝廷與百官自也有信心,蠻夷也不敢輕中國。」
官家眼睛一亮,張方平這話說得好啊。
張方平是大臣里善於省錢的,在操辦英宗皇帝的喪事上,張方平這裡砍一點那邊省一點,既辦得非常體面,費用又只是原先預算的三分之一。
就這一件事,官家覺得張方平可以重用。
官家心想若張方平可以用,自己為何要去召王安石呢?他問道:「那麼張卿有何策充盈國庫?」
張方平侃侃而談道:「臣以為在於節流,臣當年初任三司使時,疏通汴河,整頓漕運,卸任之時,積攢了三年可用之糧,六年足用之馬料……」
「臣第二次任三司使時,京中之糧只餘一年半,馬料只夠一年之用。臣又用了不到一年功夫,京城便有了五年存糧……」
張方平大談的是當初自己兩任三司使的政績。
章越聽過張方平不少風聞,對他的才幹也是有所知的。
張方平確實是能臣,而且他為當時古今主理財政的官員中少有重視數據。
一般來說,一般官員主國計,只會圍繞開源節流兩方面模糊來處理。
張方平不同,他檢討財政,將這一年財政收入支出數據與前一年相比,不僅這一項上,還與太祖,太宗,真宗時的數據再作一個比較,得出一個精確結論來。
在三司使任上,他又明確三司統計制度,每年統計一次,每三年將收入支出多餘減少的部分羅列出。
張方平於朝堂上大談特談,這些年朝堂收支的數據。
那一串串的數字聽了所有人都蒙了,要知道朝臣們論起背書的功夫那是誰也不服誰,但說到將毫無規律的數字都記在腦子裡的本事,那還真沒有。
但張方平卻可以。
為什麼?
因為張方平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傳說中的讀書不看第二遍。
如今連章越都對張方平的本事表示佩服得五體投地,真不愧是幹吏。沒料到除了王安石,朝中還有張方平這樣的能吏。
張方平說完得意地退到一旁。
這一次殿議也便作散了。
官家與章越,修起居注的邵亢同退至便殿時。
內侍稟告司馬光復求見。
官家即在便殿見了司馬光。
司馬光入殿後向官家奏道:「陛下,方才殿上所言句句是臣肺腑之言,陛下御極之初,不可暴露人主之好惡,喜好什麼,厭惡什麼,切不可給百官與臣僚知曉。」
「若是知曉了,便有官員們來迎合,以謀圖在仕途上投機取巧,如今國家便會生亂事。陛下所為在於靜默如淵,如蒼天對待萬事萬物一般,不以好惡以相待,視蒼生為平等。」
「這時候官員的賢愚忠奸即可一目了然,陛下再行以賞罰之道,如今天下自然安定。」
官家聞司馬光這一番肺腑之言不由感動,方才司馬光在朝堂上所言,令他不悅,如今他知道對方真的是謀國之人。
官家頗為感動地道:「朕果真沒有看錯卿家,這番話朕記下來。朕有意用張方平為參知政事,卿家以為如何?」
司馬光立即道:「張方平此人乃姦邪貪婪之人,陛下切不可用之。」
官家一聽立即就不高興道:「怎麼朕要用一個人,下面就行反對之事,這不是朝廷的美事。」
司馬光據理力爭道:「不,臣以為這正是朝廷的美事,知人之事,就算堯舜也是難為之,何況陛下剛登基,如何能識別姦邪?若是臣沉默不言,陛下如何知之?」
官家氣道:「朕不是三歲孩童,姦邪自可辨之。」
官家與司馬光再度不歡而散。
司馬光走後,官家氣呼呼地看向章越問道:「卿之前薦王安石,但他不願來京,朕如今欲改用張方平,你以為此人可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