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再做核查
次日,張景寧和張懋先帶了一百輕騎以最快的速度往著浙閩趕去。
而在張懋和張景寧還在路上之時,張浩便收到了朱厚照托錦衣衛給他送來的信。
張浩想著此番派來的人中能有張懋就不錯了,完全就沒想到竟會把他老爹和他老爹的金吾衛也派來。
不管怎麽說,他老爹都是自己人,有他老爹撐腰,他的底氣也將會更足。
不過,能把浙閩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交到他父子手中,這也算是對他父子的一種信任了。
等了兩三日,張懋和張景寧二人風塵仆仆的趕到了。
張懋年紀大了,即便精神,但在趕了這麽遠的路之後,臉上疲憊之色還是很嚴重的。
寧波衛千戶所中,張浩先與二人行了禮。
隨之,又道:“父親和英國公趕了這麽遠的路,想必累壞了,先暫且去歇息,等歇息好了之後,再處理衛所之事,現如今衛所的事情也不過簡單處理了一部分罷了,之後的事情還需費不少力氣。”
這話完全沒添加任何水分,別看他現在已經把一些衛所的指揮使拿下了,但這也僅僅是一部分,至於實際田產有多少,糧食有多少,兵丁實際有多少,缺了多少,又多報了多少。
好多年之前的賬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查找出來的。
錦衣衛耗費了這麽久也沒把這些事情查清楚。
所以說這個事情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查明白的。
張浩一片好心,張懋卻是轉而道:“忠義侯是有什麽還需要隱藏的沒隱藏好,怕老夫發現。”
隱藏個毛線。
他們被派遣來,不還是他與朱厚照上的折子,若他們真有需要隱藏的,在上折子之前完全就已經能夠搞定了,還需要等這麽久?
不過,張懋說的雖認真,但卻也開玩笑的成分多一些。
張浩嘿嘿一笑,回道:“哪有,某這也是擔心英國公趕了這麽遠的路,身子有些吃不消,既然英公國如此著急,某便讓錦衣衛把衛所的所有事情移交給英國公了,英國公有任何需要詢問的可隨時找任何一個錦衣衛詢問,若有任何事情需要錦衣衛幫忙的,也可知會,畢竟錦衣衛最先插手這些事情,在一些事情上麵也較為了解。”
張浩態度有了,張懋也收起了臉上的一本正經,鬆動了幾分,抬手道:“好,多謝了。”
答應是一方麵,一些事情之上也還是得說清楚的。
“英國公清查過衛所的一些賬目後,有些事情某還想與英國公交流一下,不改變現在的一些東西,隻是換了個指揮使,用不了多久依舊也會再出現同樣的問題的。”
對張浩後續的一些安排,張懋也有所了解,直接抬手道:“你的意思老夫也明白,等賬目查清,把你的想法好生與老夫和你父親講上一下,統一意見之後立馬安排新的指揮使過去,總不能一直空著指揮使的位置。”
張懋的意思很簡單,他大致上是讚成張浩的想法的。
雖說張景寧隻是先帶了一百輕騎,但這一百輕騎進入到各個衛所之後,頓時讓錦衣衛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田產多少,兵丁多少,庫存的糧食和武器又是多少。
一百人紛紛按照賬目上的數字一點點去捋,虛報了多少,又缺了多少,按照每年每月每日的記錄一點點查起。
那些人在幾張的時候便本著糊弄的態度,因而沒道賬目都是一筆糊塗賬。
明知曉賬目存在問題,有人在貪汙。
但想搞清楚具體數目就是不行。
這個數目若是查不清楚,那可就是證據不足。
證據不足的情況之下又如何能夠服眾。
不能服眾,自然就很容易傳出流言蜚語,但凡往後新整改的衛所出些什麽問題,立即便會有人上升到這個問題上來。
為了避免中途出些什麽問題,務必要做到滴水不漏。
張景寧吩咐手下行動之後,他與張懋二人也一塊深入到個衛所的軍屯當中去一點點兒查找問題。
“這些賬目根本就是一批糊塗賬,怪不得錦衣衛那麽久也無法捋清這些事情。”
“以前與錦衣衛打交道少,隻以為他們是陷害忠良之徒,這次的問題倒是可見,錦衣衛的處事風格倒也不錯,像這些害群之馬,若拿出證據與他們較量,猴年馬月也辦不到。”
都是領兵之人,深入了解之後,自是很容易就看出問題的。
“近年以來,浙閩沿海衛所幾乎就沒有興過兵,武器馬匹消耗卻比北邊常抵禦韃靼的衛所還要大。”張景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張懋隨之道:“武器馬匹隻是一方麵的,糧草消耗也不少啊,經錦衣衛重新實際核查各衛所的情況,這些衛所的逃戶皆都非常嚴重,根本就不足編製,甚至還嚴重缺員,可糧草的消耗卻比正常衛所多了一半之多。”
不用說,多出來的這些怕是都進了歹人的腰包了。
朝廷養兵是為了讓他們抵禦外敵的,他們不僅沒抵禦了外敵,還把朝廷的東西都收入到了自己的腰包。
提起這個事情,便恨得讓人牙根癢癢。
介紹了這些事情之後,張懋有了幾分自責,道:“這個事情也怪老夫,老夫身為中軍都督,負責的又是浙閩之地,真沒想到這裏竟是出了這麽大紕漏。”
其實,這也不能怪張懋。
張懋也不是沒有親自到這些衛所巡查過。
可在巡查之時,那些人便以良民等佯裝補充。
隻是象征性的巡查,又不能一直待在那裏。
等到張懋一走,該卻兵還得是缺著。
張景寧心下也頗為的憤懣,道:“此事不在英國公之錯,這麽多衛所聯合蒙蔽朝廷,豈是英國公一人能夠查明白的。”
其實說來,對各衛所的情況張懋也略微能想到都會存在些什麽問題。
隻是他們想到,這個問題會是這麽的嚴重。
怪不得,這些衛所無法抵禦倭寇呢。
本身存在著這麽大的問題,有會兒功夫都忙著往自己的腰包搜刮了,怎還有心思抵禦倭寇。
“讓我們的人多花些功夫,務必核查出每個衛所到底丟失了多少,至少得查出現在指揮使等人在職期間的。”
若從幾代往前去查,情況更難。
那個時候的賬目有的已經不全了,最關鍵是很多人已經不在世了。
人和賬都不在了,再想查清可能性已然不大了。
因而現在能做的也隻能是盡量把現任指揮使的問題查清,至於上任,上上任的,能查清楚的查清當然是好,若是是在查不清也就隻能如此了。
“放心吧,某都已經叮囑下去了。”
張景寧完全知曉先到的這一百人的重要性,因而挑選的都是些識字之人。
金吾衛這些皇帝親衛當中,普遍都是勳戚子弟出生,雖無緣繼承爵位,但祖上很多都是跟隨老朱和朱老四南征北戰過的忠誠良將。
這些人封樂爵位,在培養後代之時不僅僅隻限於騎射了,還會安排些書本上麵的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逐漸轉移到文人方麵培養。
有出色的直接考科舉做官,不算出色的便安進入親軍衛所當中,
對這些勳戚子弟出生的,皇帝也信任,願意用這些人護衛自己的安危。
畢竟這些人自封爵之後便於皇家的利益捆綁在一塊了。
皇帝好,他們才能真的好。
“抓緊查,務必查找仔細,等到後麵的大部隊到了之後,讓所有識字之人都參與進來,這個事情得早些解決了,不然用不了多久便得有士子來這裏競爭了,到時候這個事情解決不了,浙閩這地兒怕是會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