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劉源泣暈追悼會
筒子們寫作不容易,你就申請個賬號,或則登陸一下你的賬號給我投個鮮花,送個收藏吧,寫小說也需要讀者支持是不是。
俗話說哀兵必勝,當黃埔軍得到總理去世的消息的時候,無不悲憤不已,其鋒芒如新礪之刀,所向披靡。
接下來的軍事行動無不以完美的勝利而告終,就連遠在香港的陳炯明也認為孫中山 去世是一個機會,但是怎麽也沒有想到校軍的實力反而增加了很多。
3月30日,興寧縣北門廣場,東征將士集體給中山先生召開追悼大會。教導一二團全部參加,追悼會由蔣介石主祭,周主任立於其測。
蔣介石在《如何上慰總理在天之靈》中說道,“我們從黃埔出發到了興寧,走了也有千裏路了,打了很多硬仗,很多苦仗,死了很多戰士,但是我們一直在堅持,這是什麽精神,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又信仰,我們要用生命來維護三民主義。如今我們要勝利了,總理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的在天之靈肯定非常歡喜,因為他的繼承者們,沒有退縮,而是繼承他的誌向,浩蕩出擊,淩雲而上。”
“現在我宣誓,”蔣介石將右手緊緊握住,抵在耳朵附近。
台下萬千士兵也跟著握緊手,大吼道,“我宣誓。”
“我陸軍軍官學校全體黨員,敬尊總理遺囑,繼承總理遺誌,實行國民革命至死不渝。謹誓”其聲音如皓月當空,照亮了中國大地,因為總理的信徒們,在那一刻,決定用自己的鮮血,去實現自己的諾言。
追悼大會中央安放著總理靈位,兩側有“主義楊中外,精靈稟日月”的巨幅挽聯,橫額為“高明配天,博學配地。”同時還有東征死去的將士挽聯,“討逆立功先我死,衝鋒摧敵世盡驚。”橫額為主義之花。
而就在這一天根據劉源的提議將孫中山尊為國父,而夫人則自然的被尊為國母,隻是一位離去,一位仍然為了國家在奔走。而對於國父的稱呼,於1940年被國民黨確定為定製。(這是真的)
第一次東征死的人很多,有營級蔡光舉,連排級於步雲,蔣世林等等,有的能記住名字,有的則成為曆史的雲煙,其實曆史並不公平,因為他也會遺忘。
當然當走到總理先生這一步的時候,已經沒有能遺忘他了,不管怎麽淡化他,我們不管是誰坐天下,都要對外說是總理的信徒,我們要完成總理的遺誌等等,這點和黨派無關,隻因為走總理是第一人。
而總理的去世,作為總理的信徒,當時的能文能武的黃埔生門,寫下了很多的可以稱為絕世之作的挽聯。
其中以劉源的為最,現寫下來,讓大家一同品位一下,當然你如果不懂,就不要怪我了。
上聯是,“廣東是現在思潮匯聚之區,自明季迄於今茲,漢種孑遺,外邦通市,乃太平崛起,類皆孕育萌興於斯鄉;先生挺生其間,砥柱於革命中流,啟後承先,滌新陶舊,揚民族大義,倔強造乾坤;四十餘年,殫心粹力,誓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喚起自由獨立之精神,要為人間留正氣。
當劉源寫完上聯已經泣不成聲,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自己在這個時代見到最偉大的人物,就這樣走了,以後的革命到底該怎麽辦,誰能鎮住革命兩黨,抑或是讓他沿著曆史的軌跡走,強行抗拒曆史的人,隻會被曆史壓得粉碎。盡管自己可以安慰蔣介石,其實自己真的不知道該怎麽辦了。
劉源的上聯被蔣先雲看見了,立馬就傳給了其他人,大家都是能文能武的人,當看到劉源的上聯的時候,無不驚為天人,爭相傳閱。都期望劉源能把下聯寫下來。
但是眾人看到劉源如此激動的樣子明顯是動不了筆了,但是如果不寫完,這個尊敬中山先生最好的挽聯就這樣廢了。
賀衷寒和李之龍自認為文筆不錯的人都試著對出下聯,但是蔣校長都搖搖頭,說,“論才華是個你們加在一起都不是輔國的對手,還是讓他自己來吧。”
“輔國,你還好嗎?”廖仲愷最為疼愛劉源,因為他感覺劉源就像是年輕時候的自己,從美國歸來,將拯救中華視為己任。而劉源對這位做派領袖也是非常尊敬的。
“老師。”劉源抱著廖仲愷就歇斯底裏的痛哭起來,“總理走了,我們該怎麽辦,怎麽辦啊,我們中國該怎麽辦,聖人崩,華夏能存呼!”最後一句話幾乎是吼出來的。
廖仲愷是孫中山最親密的戰友,劉源的話他豈能不明白,眼淚也止不住的往外流,兩個人竟然感染了其他所有的人,包括加侖將軍也跟著掉起眼淚,他也尊敬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孩子,總理怎麽會死呢?他活著我心你,活在你心裏,他已經把自己的願望理想告訴我們了,我們隻要去實現就可以了,好好孩子不哭,把下聯補齊,算是給總理走後最珍貴的禮物吧。”
老師你能替我寫嗎?我手已經寫不了了。劉源身體似乎有點僵硬,手已經拿不起筆。
“不這是你給總理的禮物,你一定要自己寫,巫山,你扶著劉源的手寫。”廖仲愷一臉深意的看著劉源,劉源懂廖仲愷的意思。
蔣先雲扶著劉源的右手,顫顫巍巍的寫到,“中國為列強競爭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經濟侵淩,甚至共管陰謀,整死努力牛馬而國家;吾黨適逢此會,喪失我建國山鬥,雲淒海咽,地黯天愁,問繼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億兆有眾,唯工與農,須本三民五權,群策群力,遵依犧牲奮鬥諸遺訓,成厥大業慰英靈。
當劉源落筆最後一個字的時候,人已經昏死過去。而眾人早就忘記了劉源,因為劉源的挽聯無比工整,大氣磅礴,眾人都爭相觀看。
而第二天廣東晨報等一係列報紙則做了黃埔赤子為中山先生親寫挽聯的報告,而劉源第一次被全國南北大地都認識,不是因為他的文章,也不是因為他的書,而是大家都知道總理有一個虔誠的信徒,給他寫了完美的挽聯,他叫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