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釜底抽薪定乾坤
多爾袞既死,阿濟格謀逆又被抓了現行,再加上濟爾哈朗這個大清唯一叔王的支持,順治於八年順利親政。
親政后,順治即按「釜底抽薪」之計施策,即便犯有謀逆大罪的阿濟格父子,順治也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議罪,將其幽禁,其子勞親被革去王爵,降為貝子。
事實完全如順治所料,朝政穩定后不久,濟爾哈朗偕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聯合上奏,追論多爾袞的罪狀,削去了其爵位。
其政敵辨明了風向,紛紛出來翻案,揭發多爾袞和阿濟格的大逆之罪,兩白旗大臣在早已反正的蘇克薩哈等攛掇下,也紛紛倒戈。
順治借勢議了阿濟格的罪,再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傑書、羅可鐸等人,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後正式宣布多爾袞的十四條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
所有的這一切顯得合情合理,又順利成章,不過,順治並沒有就此止步,接連又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讓多爾袞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
阿濟格卻不僅沒有一絲收斂,反而益加狂暴無禮,在監房內私藏大刀,暗掘地道,聲稱要放火燒毀監房。順治借諸王「其悖亂已極,留之恐貽後患,當即處死」之奏,令其自盡,除宗籍,其子勞親一同被賜死。
但是,多爾袞為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勛,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寧古塔充軍。
至此,再無人敢提及,直到一百年後,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謚曰忠,補入玉牒」,清一代對多爾袞的評價才總算有了定論。
這是后話,且不細說,單說鄭成功,收編了魯王的隊伍后,所部先後獲得了磁灶戰役、錢山戰役和小盈嶺戰役的勝利,克複平和、漳浦、詔安、南靖等地,又有定西侯張名振等人來投,聲勢愈壯。
鄭成功大喜,率部向清軍發起了猛攻,曾一度擊潰清浙江福建總督陳錦,致使陳錦手下殺了陳錦來降,也曾採取張名振的建議,跟浙東的張煌言合師,趁清軍防守空虛之機,試圖攻取南京。
卻不料,攻取南京之戰,跟其所有的進攻一樣,亦是先勝后敗,所部元氣大傷。
雖屢敗屢戰,鄭成功初衷不改,意圖跟聲勢漸盛的李定國等聯絡,卻又因距離太遠,極為不便,無奈之下,不得不聽從何斌「收復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的台灣島,以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的建議。
公元1661年,鄭成功率部打敗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淪陷了三十幾年的台灣。
不久,順治帝崩,皇三子康熙帝繼位,當權者鰲拜納鄭氏降將黃梧的「平賊五策」,嚴密封鎖沿海,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同時斬殺了其父鄭芝龍,開挖了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噩耗接連傳來,在台將士又因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鄭經又在澎湖與乳母私通,鄭成功內外交逼,於1662年五月初八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無面目見先帝於地下」,抓破臉面而死,年僅39歲。
鄭成功死後,鄭經於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隨後打敗了控制台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台即位,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曆帝為正朔。
1680年,鄭經及陳永華先後死去,權臣馮錫范擁鄭經幼子鄭克塽繼位,后施琅率清軍攻克澎湖,鄭克塽乃於1683年降清,結束了鄭氏在台灣23年的統治。
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設台灣府,轄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
平定沙定洲后不久,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討東川的戰鬥中,中毒箭犧牲,孫可望收編了其所部,勢力卻仍不足於跟李定國、劉文秀的聯軍抗衡,只得暫時隱忍不發,跟李定國、劉文秀保持著一團和氣。
跟永曆朝廷的談判,卻因為孫可望的漫天要價而遲遲沒有結果。李定國知道原因,但為了大軍的團結,不得不悶在心裡。
其時,李定國等已經過了充分的準備,出兵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
緊接著,李定國又于衡陽設伏,陣斬了清援軍主帥、親王尼堪,讓之所率的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貴州、川南也相繼被大西軍所平定,大西軍再次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永曆朝廷的處境卻如江河日下,瞿式耜被殺后,永曆帝逃到梧州又逃到南寧,南寧再陷落,逃到瀨湍,孫可望派人將永曆帝接到貴州安龍所,改名安龍府,答應每年向永曆帝送錢送糧,以供皇室開銷,永曆帝則允許孫可望今後的大小戰事,可以先斬後奏。
孫可望奉迎永曆帝,當然不是要找一個人回來管著自己,他的目的很快就被永曆帝識破了,暗中派出使者向李定國求救。
因為孫可望斬殺跟自己盟誓力保永曆帝的黃文選,李定國對孫可望已甚為憤怒,接到永曆帝的詔命,哪敢怠慢,在孫可望部下白文選的幫助下,秘密接永曆帝進入雲南。
孫可望大怒,設計要除掉李定國,被李定國識破,自知不敵李定國,降清。因為其降清,雲貴一帶的部署暴露無遺,大西軍接連遭受慘敗。
李定國雖曾試圖跟鄭成功所部聯絡,東西對進,但因為鄭成功所部聯絡不便而耽誤了時日,終未能挽回頹勢。
永曆朝廷不得不重新考慮退路,講官劉范主張「入巴蜀,依靠夔東十三家,經營陝洛地區。」;李定國主張「撤入湖南地區,如果獲勝六詔可以攻下,如果不勝可以進入越南,召集東南亞諸國反清義士,航海到廈門和鄭成功匯合,共同進行抗清。」;勛臣沐天波、權臣馬吉翔則主張「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則逃入緬甸。」
各方爭執不下,待到清軍大兵壓境,永曆帝匆忙選擇了後者。
公元1661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次年,於昆明將永曆帝縊殺,南明至此滅亡。
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於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臘病逝,時年42歲。
李定國死後,部下有數千人依其遺言不降,聚於阿瓦河東百里,稱為「桂家」。勐臘各族人民亦奉李定國為神,過晉王墓均膜拜,並於後山復建「漢王廟」,每年春節進行隆重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