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唐之我真是紈絝皇子> 第三百零四章 武珝回來了

第三百零四章 武珝回來了

  崔文蘭回去之後,將和蜀王的對話,如實轉告給幾大世家。


  幾大世家在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最終決定,還派遣人手,到蜀王所說的黃金州去查看一番。


  看看哪裏是否真的如同蜀王所說的那般,幅員遼闊,土地肥沃。


  並且有著麵積相當於大唐一道之地的島嶼。


  如果真的有的話,倒是不妨和蜀王做這個交易。


  因為有蜀王在,大唐已經難有他們的容身之處了。


  雖然隻要他們老老實實,蜀王不太可能向他們下手。


  但是現在他們世家,其實是在慢性死亡。


  幾家世家家主,寧肯放手一搏,也不肯坐以待斃。


  這一次,蜀王畫的餅真的很大。


  搏一搏,他們就有可能實現建國的夢想。


  對他們來說,一次嚐試,是絕對值得的。


  世家紛紛派出隊伍,前往黃金州探險。


  李愔在得到消息之後,不由放下心來。


  黃金州那地方,絕對會讓這幾大世家垂涎不一的。


  說不定,還會讓他們滋生野心,想要占據黃金州最好的位置。


  不過這一切,對李愔來說都沒有太大的關係。


  隻要他們離開大唐,要收拾他們,還不是分分鍾的事情。


  在大唐收拾他們,投鼠忌器,顧慮太多。


  離開大唐,可就沒那麽多顧慮了。


  他們聽話也就罷了,每一個世家,讓他們任意選擇一個島嶼,可任由他們建國。


  如果不聽話,其實這反倒是李愔想要看到的結果,直接可以一勞永逸。


  這件事情過後,崔十娘真的留了下來。


  並且這段時間,一直跟著李愔,學習建立水電站的各種事宜。


  李愔甚至將製作燈泡的工藝,也交給了崔十娘。


  崔十娘,真的十分聰明。


  各種關竅,一點就通。


  有崔十娘在,李愔相信,用不多長時間,就能夠將水利發電站還有燈泡製作出來。


  並且李愔也不怕崔十娘將科研成果卷走。


  畢竟對李愔來說,無論是水利發電站,還是燈泡,其實都隻是最為粗淺的成果而已。


  現在,他積累下來的成果,簡直不要太多。


  但是,因為科研基礎太過薄弱,許多課題,現在都是沒辦法進行開展的。


  而崔十娘,離開大唐之後,這些科研工作,就更加沒辦法開展了。


  可以說,目前大唐的科技基礎,可以排在世界第二。


  第一的是新唐州。


  哪裏聚集了西方所有的頂尖科學家,並且還有一些李愔給出的黑科技。


  哪裏完全是李愔的地盤,他也不怕拿出一些令人無法理解的黑科技。


  在大唐這邊就不行。


  科技基礎,隻能靠自己慢慢積累起來。


  而對崔十娘來說,離開這裏,根本就沒有施展她才能的平台。


  最近這段時間,李愔可不但要盯著這裏,還要盯著醫科大學那邊。


  醫科大學,目前雖然有了校舍,有了老師和學生。


  但是一切都處在摸索階段。


  對其他人來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完全沒有任何先人的經驗可以借鑒。


  不過,對李愔來說,其實能夠借鑒的地方還是蠻多的。


  後世各國的醫科大學甚至還有醫院裏的一些章程,都可以經過一些變動之後,在這裏進行實驗。


  如果合適的話,就可以保留下來。


  蜀王李愔,屢屢能夠給出他們各種匪夷所思,但是又奇妙無比的指導意見。


  這讓孫思邈,還有第一批的學生,無不對之刮目相看。


  而神醫孫思邈的教學思路,也是不拘一格。


  他一邊帶領學生,研究如何將中西醫結合在一起。


  取長補短,發揮出兩者的最大優勢。


  另外一邊,則是讓醫科大學,完全對患者開放。


  整個長安城的百姓,甚至隻要是大唐百姓,都可以免費到這裏來瞧病。


  當然了,僅限於疑難雜症。


  普通的傷風傷寒,這裏是不會接收的。


  而孫思邈,則是帶領學生,通過一個個的疑難雜症,不斷的探索。


  不斷的尋找著各種可能的方法。


  他們每天,都能見識到各種各樣的病症。


  每天都有一大批優異的郎中在一起推理和探討。


  這也讓每一個人的醫術,都在突飛猛進。


  不要說別人,就連孫思邈,都是收獲良多。


  當然了,這種模式,也就第一批可以實現,並不能當做常例。


  因為第一批招收的學員,全部都是郎中。


  還都是經過孫思邈親自考核合格的郎中。


  這些郎中,本身就是地方極為優異的郎中了。


  以後招收學員,招收的,可能就會有許多基礎薄弱,甚至沒什麽基礎的年輕人。


  這種辦法,自然不可能沿用下去。


  但是這種辦法,卻是給中西醫結合,創造出了太多靈感。


  有些方法,甚至直接可以作為成功案例,以後再碰到這樣的症狀,可以直接照做就好。


  在李愔的指點和領導之下,醫科大學發展良好,李愔也逐漸放下心來。


  並且,李愔已經開始準備下一批的招生了。


  等第一批學員畢業之後,他們有一批人,會到全國各道各州的醫院去工作。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還有一些,會分到各道的醫學院去教學。


  這些人,將會奠定大唐新醫學的基礎。


  而長安醫科大學的招生,仍然會在方圓百裏之內招生。


  但是,這一次招生,就不能再招收郎中了。


  第一次,一下子招收了六百個郎中學生。


  就已經讓方圓百裏內郎中的數量及其稀缺。


  也讓方圓百裏範圍之內的百姓,看病極為困難。


  如果下一批再招收一批郎中的話,那麽這些地區的百姓,以後可能就找不到郎中看病了。


  所以,下一批學生,李愔準備直接招收沒有基礎的少年。


  這樣雖然時間上慢了一些,可能需要用五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但是能夠培養出真正下一批的人才。


  當然了,這裏麵仍然是有一些問題的。


  比方說,培訓的周期太長,會導致短時間內,郎中的數量跟不上。


  第一批學生沒畢業之前,五六年的時間,可能都沒辦法招收新生。


  因為老師的數量也不足。


  但是如果這樣培養人才的話,培養的速度就太慢了。


  就在李愔正在為這個問題發愁的時候,武珝這丫頭回來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